一种氨气吸收塔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2476470 阅读:32 留言:0更新日期:2019-11-06 14:2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氨气吸收塔,结构简单,对氨气的吸收效果好。其包括塔体,设置于塔体下部的进气口,设置于塔体顶部的出气口,用于喷淋吸收液的喷淋装置,用于循环吸收液的循环装置。吸收液从循环装置内输送至喷淋装置内进行喷淋,然后回流至循环装置。喷淋装置包括循环喷淋管路,循环喷淋管路的一端连接有第一循环喷淋支管和第二循环喷淋支管,第一循环喷淋支管设置于第二循环喷淋支管的下方且与第二循环喷淋支管并联,使废气经过吸收塔时能够经过两次喷淋净化,提高对氨气的吸收效果。第一循环喷淋支管的下表面和第二循环喷淋支管的下表面设置有螺旋喷嘴,使吸收液在喷淋时呈水雾状,增大吸收液与废气的接触面积,提高了对氨气的吸收效果。

An ammonia absorption tower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氨气吸收塔
本技术涉及废气吸收的
,尤其是涉及一种氨气吸收塔。
技术介绍
目前工业生产中产生的废水中通常含有大量的氨,含氨废水在进行吹脱以后会产生大量的氨气,氨气具有很强的刺激性,会对人体和环境造成很大的危害,因此氨气的处理是工业生产过程中很重要的一个环节。在授权公告号为CN206064106U的中国技术专利公开了一种含氨废气吸收塔包括塔体,在塔体内的顶部设有带有循环螺旋喷嘴的循环喷淋管路和出气口,在塔体的底部设有进气口,以及位于进气口下方的储液槽和与储液槽连通的出液口,循环喷淋管路经由水泵连通于储液槽,还包括设于塔体内的位于循环螺旋喷嘴下方的至少一层填料组件,填料组件包括相平行且倾斜布置的上网板和下网板,以及填充于上网板和下网板之间的填料,在塔体上对应于填料的部位设有位于塔体两相对侧的进料口和出料口,且进料口位置高于出料口,利于填料流出,而便于其更换。但是上述的现有技术方案存在以下缺陷:含氨废气吸收塔的结构比较复杂,为保证氨气的吸收效果,需要定期对填料进行更换,耗费了大量人力物力。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氨气吸收塔,结构简单,除氨效果好。本技术的上述技术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一种氨气吸收塔,包括塔体,设置于塔体顶部的出气口,设置于塔体下部的进气口,用于喷淋吸收液的喷淋装置,所述喷淋装置设置于所述塔体的上部,用于循环吸收液的循环装置,所述循环装置的一端连接于所述塔体的下部,所述循环装置的另一端连接于所述喷淋装置。所述喷淋装置包括有循环喷淋管路,所述循环喷淋管路的一端连接有第一循环喷淋支管和第二循环喷淋支管,所述第一循环喷淋支管设置于所述第二循环喷淋支管的下方且与所述第二循环喷淋支管并联。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吸收液从喷淋装置中喷淋出对氨气进行吸收并进入循环装置,循环装置将吸收液输送至喷淋装置再次对氨气进行吸收。第一循环喷淋支管和第二循环喷淋支管的并联设置使废气经过吸收塔时能够经过两次喷淋净化,保证废气中的氨气吸收彻底,提高对氨气的吸收效果。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第一循环喷淋支管的下表面和所述第二循环喷淋支管的下表面设置有螺旋喷嘴。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螺旋喷嘴的设置使吸收液在喷淋时呈水雾状,增大吸收液与废气的接触面积,提高了对氨气的吸收效果。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第一循环喷淋支管和所述第二循环喷淋支管通过一连接管相连通,所述连接管上设置有螺旋喷嘴。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连接管的设置使第一循环喷淋支管和第二循环喷淋支管连接于一起,使第一循环喷淋支管和第二循环喷淋支管的结构更加稳定,螺旋喷嘴的设置进一步增大了吸收液与废气的接触面积,提高了吸收效果。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循环装置包括吸收液槽,所述吸收液槽的一端连通有回流管,所述回流管的另一端连通于所述塔体的下部,所述吸收液槽的另一端连接有一循环泵,所述循环泵的另一端连接于所述循环喷淋管路。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喷淋出的吸收液对氨气进行吸收后洒落到塔体的底部,经过回流管流至吸收液槽内,通过循环泵再次循环至喷淋装置进行喷淋。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吸收液槽内设置有一挡板将所述吸收液槽分为结晶槽和循环槽,所述挡板的高度小于所述吸收液槽的侧壁的高度,所述结晶槽的上部和所述循环槽的上部相连通。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挡板的设置对吸收液吸收氨气后产生的结晶起到阻挡作用,防止结晶进入循环槽内流入循环泵中而造成堵塞。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循环槽的一侧还连接有一用于调节吸收液酸碱度的配酸槽。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配酸槽的设置能够当吸收液的酸碱性偏高时,通过配酸槽中的酸对吸收液进行调节,保证吸收液良好的吸收能力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塔体的底部设置有一导向板,所述导向板倾斜设置,所述导向板靠近所述回流管的一侧低于所述导向板远离所述回流管的一侧。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导向板的设置对吸收液起到导向作用,使吸收液更容易流至吸收液槽,同时也能够防止吸收液吸收氨气后产生的结晶沉积在塔体的底部而造成堵塞,使结晶能够随吸收液流至结晶槽内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塔体的侧壁上开设有观察窗口。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观察窗口的设置便于对塔体内部进行观察,对塔体内部的运行情况进行监控,及时掌握塔体内部的情况。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塔体的底部设置有支撑平台,所述塔体设置于所述支撑平台上。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支撑平台的设置保证了塔体的底部与循环装置保持一定的液位差,使吸收液能够流至吸收液槽内,保证系统能够正常循环。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支撑平台与所述塔体之间设置有一支撑板。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支撑板的设置确保支撑平台的上表面为一个水平面,方便塔体的放置,保证塔体放置的稳定性。综上所述,本技术的有益技术效果为:1.第一循环喷淋支管和第二循环喷淋支管的并联设置使废气经过吸收塔时能够经过两次喷淋净化,保证废气中的氨气吸收彻底,提高氨气的吸收效果;2.螺旋喷嘴的设置使吸收液在喷淋时呈水雾状,增大了吸收液与氨气的接触面积,提高了吸收效果;3.配酸槽的设置能够调节吸收液的酸碱性,保证了吸收液对氨气的吸收效果。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的俯视图。图中,1、塔体;11、导向板;12、观察窗口;2、出气口;3、进气口;4、喷淋装置;41、循环喷淋管路;42、第一循环喷淋支管;43、第二循环喷淋支管;44、连接管;45、螺旋喷嘴;5、循环装置;51、回流管;52、吸收液槽;521、结晶槽;522、循环槽;523、挡板;53、循环泵;54、配酸槽;6支撑平台;61、支撑板。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参照图1,为本技术公开的一种氨气吸收塔,包括塔体1,设置于塔体1顶部的出气口2,设置于塔体1下部的进气口3,设置于塔体1上部的喷淋装置4,以及连接于塔体1下部的循环装置5,循环装置5的另一端连接于喷淋装置4。塔体1为圆柱形结构,塔体1的顶部设置有出气口2,出气口2为直径小于塔体1直径的直筒状结构,塔体1的中部开设有三个观察窗口12,观察窗口12为钢化玻璃材质。塔体1下方设置有一支撑平台6,支撑平台6为“王”字型的砼结构,支撑平台6的上表面还砌设有一支撑板61,支撑板61也为砼结构,塔体1的底面积小于支撑板61的面积,塔体1放置在支撑板61上。塔体1的下部靠近支撑板61的部位设置有一回流管51,回流管51的另一端连接于循环装置5。观察窗口12的设置便于对塔体1内部进行观察,对塔体1内部的运行情况进行监控,及时掌握塔体1内部的情况。支撑平台6设置成“王”字型结构,既保证了支撑平台6结构的稳定性,又节约了大量的材料,支撑板61确保支撑平台6的上表面为一个水平面,方便塔体1的放置,保证塔体1放置的稳定性。同时,支撑平台6的设置也保证了塔体1的底部与循环装置5保持一定的液位差,保证系统能够正常循环。循环装置5包括有吸收液槽52,吸收液槽52通过回流管51与塔体1相连通,回流管51的一端连通于塔体1的下部,回流管51的另一端连通于吸收液槽52的上部,并且吸收液槽52侧壁的高度略高于塔体1底部的高度,保证了吸收液在回流至吸收液槽52内时不会溅射出来,避免浪费和污染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氨气吸收塔,包括塔体(1),设置于塔体(1)顶部的出气口(2),设置于塔体(1)下部的进气口(3),用于喷淋吸收液的喷淋装置(4),所述喷淋装置(4)设置于所述塔体(1)的上部,用于循环吸收液的循环装置(5),所述循环装置(5)的一端连接于所述塔体(1)的下部,所述循环装置(5)的另一端连接于所述喷淋装置(4),其特征在于:所述喷淋装置(4)包括有循环喷淋管路(41),所述循环喷淋管路(41)的一端连接有第一循环喷淋支管(42)和第二循环喷淋支管(43),所述第一循环喷淋支管(42)设置于所述第二循环喷淋支管(43)的下方且与所述第二循环喷淋支管(43)并联。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氨气吸收塔,包括塔体(1),设置于塔体(1)顶部的出气口(2),设置于塔体(1)下部的进气口(3),用于喷淋吸收液的喷淋装置(4),所述喷淋装置(4)设置于所述塔体(1)的上部,用于循环吸收液的循环装置(5),所述循环装置(5)的一端连接于所述塔体(1)的下部,所述循环装置(5)的另一端连接于所述喷淋装置(4),其特征在于:所述喷淋装置(4)包括有循环喷淋管路(41),所述循环喷淋管路(41)的一端连接有第一循环喷淋支管(42)和第二循环喷淋支管(43),所述第一循环喷淋支管(42)设置于所述第二循环喷淋支管(43)的下方且与所述第二循环喷淋支管(43)并联。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氨气吸收塔,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循环喷淋支管(42)的下表面和所述第二循环喷淋支管(43)的下表面设置有螺旋喷嘴(45)。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氨气吸收塔,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循环喷淋支管(42)和所述第二循环喷淋支管(43)通过一连接管(44)相连通,所述连接管(44)上设置有螺旋喷嘴(45)。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氨气吸收塔,其特征在于:所述循环装置(5)包括吸收液槽(52),所述吸收液槽(52)的一端连通有回流管(51),所述回流管(51)的另一端连通于所述塔体(1)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袁浩黄强
申请(专利权)人:深圳市昌润利环保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