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采用内置变向原理具备车载充电机的新能源汽车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2460080 阅读:25 留言:0更新日期:2019-11-06 04:54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采用内置变向原理具备车载充电机的新能源汽车,其结构包括供电车头、车轮、车身主体、后视镜、挡风玻璃、检修盖、车头灯,车头灯设有两个,且通过嵌入方式安装于供电车头左右两端,供电车头顶部设有安装检修盖的矩形凹槽。本发明专利技术使用充电主机时,变向机构跟随移动并与导电组件接触,进而带动导电组件向内转动,从而能够与导电位进行内部的充电,当收起充电机使用外设充电桩充电时,导电组件与变向机构脱离过程中向外复位,从而能够通过打开外置密封罩进行充电,实现了两种充电方式的灵活切换,且在使用充电主机时避免了雨天渗水的风险,能够有效的提高安全性以及便捷性。

A new energy vehicle with on-board charger based on built-in direction changing principl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采用内置变向原理具备车载充电机的新能源汽车
本专利技术涉及新能源汽车领域,尤其是涉及到一种采用内置变向原理具备车载充电机的新能源汽车。
技术介绍
由于燃料汽车的尾气会对环境造成严重污染,因此市场上的汽车慢慢采用新能源代替汽油燃料,通过蓄电池储存的电能来作为汽车的动力源对电动机进行驱动,最终实现汽车的推动行驶,目前的新能源汽车的蓄电方式分为两大类,一种是通过固定式充电桩的电枪连接汽车的充电口进行蓄电,另一种则是在汽车自身上配备车载充电机,能够解决充电的局限性,可以多样化的连接各种电源插座进行充电。市面上现有技术在使用过程中存在这样的问题:目前的充电机配备有两个充电线路用于连接插座与车身上的充电口,因此在进行线路收纳时极其不便,容易造成两个线路打结的情况,且连接充电口的线路必须在车身外部布置,在需要借助外设线路时充电口无法内外灵活切换,不仅操作起来复杂繁琐,且外置充电在露天的条件下容易渗水,危险性较高。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专利技术目的是提供一种采用内置变向原理具备车载充电机的新能源汽车,以解决目前的充电机配备有两个充电线路用于连接插座与车身上的充电口,因此在进行线路收纳时极其不便,容易造成两个线路打结的情况,且连接充电口的线路必须在车身外部布置,在需要借助外设线路时充电口无法内外灵活切换,不仅操作起来复杂繁琐,且外置充电在露天的条件下容易渗水,危险性较高的问题。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是通过如下的技术方案来实现:一种采用内置变向原理具备车载充电机的新能源汽车,其结构包括供电车头、车轮、车身主体、后视镜、挡风玻璃、检修盖、车头灯,车头灯设有两个,且通过嵌入方式安装于供电车头左右两端,供电车头顶部设有安装检修盖的矩形凹槽,后视镜通过扣合方式安装于车身主体左右两端,车身主体前端设有供电车头,挡风玻璃通过嵌入方式与车身主体相连接,车头灯设有四个,且均匀等距分布于车身主体底部四端,所述车轮设于车身主体底部。作为本技术方案的进一步优化,供电车头包括导电组件、外置密封罩、充电主机、变向机构,充电主机通过扣合方式安装于供电车头内部下端,供电车头内部上端设有导电组件,导电组件与外置密封罩通过套合方式相连接,变向机构底部通过扣合方式安装于充电主机左端,导电组件左端与变向机构上端相嵌合。作为本技术方案的进一步优化,变向机构包括定位嵌头、锁定脚仔、导电位、转向导轨、主支架,主支架中部下端设有转向导轨,定位嵌头通过焊接方式安装于主支架顶端,锁定脚仔通过焊接方式安装于供电车头内部顶端,定位嵌头与锁定脚仔相扣合,导电位通过嵌入方式安装于主支架中部上端,主支架与充电主机相连接。作为本技术方案的进一步优化,导电组件包括切换机构、贴面板、变向轴、内嵌式滚珠、弧形转筒,内嵌式滚珠设有两个以上,且均匀等距分布于弧形转筒表面,弧形转筒通过套合方式安装于变向轴中部,变向轴上端与切换机构中部套合连接,贴面板设于弧形转筒右端,变向轴与转向导轨啮合连接。作为本技术方案的进一步优化,切换机构包括内置接头、限位拉块、转向环、顶出销,转向环中部通过套合方式与变向轴相连接,内置接头通过嵌入方式安装于转向环左端,顶出销通过焊接方式安装于顶出销左侧,顶出销右侧设有限位拉块。作为本技术方案的进一步优化,变向轴底部设有与转向导轨相啮合的结构面,从而能够在配合过程中实现了转向驱动的功能。作为本技术方案的进一步优化,贴面板内腔面圆形凹槽,在与弧形转筒表面贴合时可以配合内嵌式滚珠实现了定位定点效果,避免使用过程中出现偏移。作为本技术方案的进一步优化,转向环内部右端安装有磁铁石,当内置接头完成向内的方位调整时正好与限位拉块产生磁吸力,进而通过定位限位拉块来保证转向环整体的稳定性。作为本技术方案的进一步优化,所述主支架1v45内腔为镂空设计,且安装有电源线路,从而确保充电主机内的电量能够顺利提供给导电位。有益效果本专利技术一种采用内置变向原理具备车载充电机的新能源汽车,通过后视镜进行行驶观察,车身主体内的电路通过供电车头进行提供,打开检修盖可以对供电车头内部进行维护检修,当需要蓄电时,找好靠近电源插座的位置将车挺好,并抽出充电主机连接电源插座,此时变向机构跟随充电主机的移动扣入导电组件内,实现了内部导电的连接,在需要借助外设充电线路时,可以打开外置密封罩连接导电组件,变向机构的主支架跟随充电主机移动,并通过转向导轨与导电组件底部啮合使其转动,从而能够与导电位进行对位导电,锁定脚仔作为供电车头内的固定配件,用于与定位嵌头进行嵌扣,确保主支架在使用时的稳定,变向轴由转向导轨啮合后完成转向,并调动弧形转筒与上的内嵌式滚珠与贴面板进行贴面扣合,从而避免了变向轴自动变向,内置接头原始朝向与外置密封罩对应,变向轴旋转过程中带动转向环与内置接头旋转,从而能够与导电位相互对应,实现了内部的蓄电连接,限位拉块与转向环内部的磁铁石形成磁吸力,提高了牢固性。基于现有技术而言,本专利技术操作后可达到的优点有:变向机构跟随移动并与导电组件接触,进而带动导电组件向内转动,从而能够与导电位进行内部的充电,当收起充电机使用外设充电桩充电时,导电组件与变向机构脱离过程中向外复位,从而能够通过打开外置密封罩进行充电,实现了两种充电方式的灵活切换,且在使用充电主机时避免了雨天渗水的风险,能够有效的提高安全性以及便捷性。附图说明通过阅读参照以下附图对非限制性实施例所作的详细描述,本专利技术的其它特征、目的和优点将会变得更明显:图1为本专利技术一种采用内置变向原理具备车载充电机的新能源汽车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一种采用内置变向原理具备车载充电机的新能源汽车的侧视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专利技术一种采用内置变向原理具备车载充电机的新能源汽车的供电车头内部结构侧视图。图4为本专利技术一种采用内置变向原理具备车载充电机的新能源汽车的变向机构结构示意图。图5为本专利技术一种采用内置变向原理具备车载充电机的新能源汽车的导电组件结构示意图。图6为本专利技术一种采用内置变向原理具备车载充电机的新能源汽车的切换机构内部结构俯视图。附图中标号说明:供电车头-1v、车轮-2v、车身主体-3v、后视镜-4v、挡风玻璃-5v、检修盖-6v、车头灯-7v、导电组件-1v1、外置密封罩-1v2、充电主机-1v3、变向机构-1v4、定位嵌头-1v41、锁定脚仔-1v42、导电位-1v43、转向导轨-1v44、主支架-1v45、切换机构-1v11、贴面板-1v12、变向轴-1v13、内嵌式滚珠-1v14、弧形转筒-1v15、内置接头-v11a、限位拉块-v11b、转向环-v11c、顶出销-v11d。具体实施方式为使本专利技术实现的技术手段、创作特征、达成目的与功效易于明白了解,下面结合具体实施方式以及附图说明,进一步阐述本专利技术的优选实施方案。在本专利技术中所提到的上下、里外、前后以及左右均以图1中的方位为基准。实施例请参阅图1-图6,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采用内置变向原理具备车载充电机的新能源汽车,其结构包括供电车头1v、车轮2v、车身主体3v、后视镜4v、挡风玻璃5v、检修盖6v、车头灯7v,所述车头灯7v设有两个,且通过嵌入方式安装于供电车头1v左右两端,所述供电车头1v顶部设有安装检修盖6v的矩形凹槽,所述后视镜4v通过扣合方式安装于车身主体3v左右两端,所述车身主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采用内置变向原理具备车载充电机的新能源汽车,其结构包括供电车头(1v)、车轮(2v)、车身主体(3v)、后视镜(4v)、挡风玻璃(5v)、检修盖(6v)、车头灯(7v),其特征在于:所述车头灯(7v)安装于供电车头(1v)左右两端,所述供电车头(1v)顶部设有检修盖(6v),所述后视镜(4v)安装于车身主体(3v)左右两端,所述车身主体(3v)前端设有供电车头(1v),所述挡风玻璃(5v)与车身主体(3v)相连接,所述车头灯(7v)分布于车身主体(3v)底部四端,所述车轮(2v)设于车身主体(3v)底部。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采用内置变向原理具备车载充电机的新能源汽车,其结构包括供电车头(1v)、车轮(2v)、车身主体(3v)、后视镜(4v)、挡风玻璃(5v)、检修盖(6v)、车头灯(7v),其特征在于:所述车头灯(7v)安装于供电车头(1v)左右两端,所述供电车头(1v)顶部设有检修盖(6v),所述后视镜(4v)安装于车身主体(3v)左右两端,所述车身主体(3v)前端设有供电车头(1v),所述挡风玻璃(5v)与车身主体(3v)相连接,所述车头灯(7v)分布于车身主体(3v)底部四端,所述车轮(2v)设于车身主体(3v)底部。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采用内置变向原理具备车载充电机的新能源汽车,其特征在于:所述供电车头(1v)包括导电组件(1v1)、外置密封罩(1v2)、充电主机(1v3)、变向机构(1v4),所述充电主机(1v3)安装于供电车头(1v)内部下端...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康国志柳伟军王栋良
申请(专利权)人:泉州惠安泉创文化用品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福建,3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