粉粒体移转用流路切换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244727 阅读:145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流路切换装置(1),是具备有:管体(5),是由第1主管部(2)、第2主管部(3)与分支管部(4)所构成;旋转轴(7),是以轴承部(6)支持以任意旋转;切换挡板(8),是固定于旋转轴(7),同时以旋转轴为支点,于管体(5)内摆动;第1主管部(2)的第1开口(20)与第2主管部(3),通过具有开放端(90)的第1环状部(9)连接,将分支管部(4)通过第2环状部(10)连接第2开口(21),所述第2环状部(10)是与第1环状部(9)形成某角度,切换挡板(8)是于第1环状部(9)、第2环状部(10)之间,以旋转轴(7)为支点而摆动,第1环状部(9)或第2环状部(10)与切换挡板(8)之间以同为金属的组件压接,将第1主管部(2)与第2主管部(3),或第1主管部(2)与分支管部(4)的任一方加以密封。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粉粒体移转用流路切换装置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挡板构造空气输送用流路切换装置中的粉粒体输送流路切换装置,是用于以下目的在食品、医药品、饲料、肥料等各种粉粒体的空气输送 设备中,为将种种原料槽所空气输送的各种粉粒体依需要的混合比例混合、输送 等,而切换其输送流路。
技术介绍
C0002J如专利文献l、 2所记载,所述种流路切换装置的基本构造,是以主管部及分 支管部构成管体,所述管体内设有以旋转轴为支点而摆动的切换挡板,所述切换 挡板的外缘部装设有垫片。而基于适当手段使旋转轴旋转、切换挡板摆动,将垫片压接于管体内壁面, 封闭主管部与分支管部的分歧部分,使主管部的流入口与流出口呈连通状态,或 是封闭主管部的中间部分,使主管部的流入口或流出口与分支管部呈流通状态, 以进行流路的切换。通过所述垫片,即使送风压力升高,比起以铸器制成的球塞 阀等物,更能相对降低气漏量。另外,制作经由板金加压加工所制成的管体、以焊接方式连接各组件,使本 专利技术比以往的铸物所制作的球塞阀等流路切换装置更轻量化,并确保施工容易度 及成本绩效。0003专利文献1实公昭63 — 33858号公报专利文献2实公平2—19673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专利技术所欲解决的课题0004然而以现有的技术,有因垫片劣化、损伤等,使垫片碎片成为异物、混入粉 粒体的虞,另外,粉粒体若为食品,也有发霉、生虫等污染的虞,为了确保食品 安全性等,希望能更加确保密封部的安全性。另外,垫片为消耗品,必须定期更 换,此皆为问题所在。再者,焊接不锈钢等,再以板金加工构成密封部的曲线部,因此工人必须具 备熟练的板金技术,即使具有此技术,若密封部发生制作误差,即无法达到安定 的加工精确度,此亦为问题所在。0005本专利技术有鉴于上述几点,以防止食品等粉粒体污染、容易维持、提高加工精 确度为目的。解决课题的手段00063为解决上述课题,本专利技术是有关于一种粉粒体移转用流路切换装置,所述装 置是以主管部及分支管部构成管体,设有旋转轴,是以轴承部支持使其可以自由 旋转,并设有切换挡板,是固定于所述旋转轴,并以所述旋转轴为支点,于管体内摆动。所述粉粒体移转用流路切换装置具有以下特征前述主管部是具有斜斜分割的第1主管部及第2主管部,所述第1主管部的一端设有第1开口与第2开 口,前述第1主管部的第1开口及第2主管部是通过具有开放端的第1环状部连 接,前述第1主管部的第2开口与前述分支管部是通过具有开放端的第2环状部 连接,所述第2环状部是与前述第1环状部形成某角度,前述旋转轴及轴承部是 设定为位于前述第1开口与第2开口的交界处,同时前述第l环状部、第2环状 部、第2主管部及前述分支管部与前述轴承部连接,前述切换挡板是构成于前述 第1环状部及第2环状部间,以前述旋转轴为支点而摆动,前述切换挡板的外缘 端面以同为金属的组件压接于前述第l环状部或第2环状部的内缘端面,藉此, 将前述第1主管部与前述第2主管部,或前述第1主管部与前述分支管部的任一 方的连通加以封闭,同时加以密封。0007进一步的是,本专利技术的前述管体是由经板金加工的金属性钢材所构成,前述 切换挡板、第1环状部、及第2环状部是将钢板经机械加工的金属性钢材,且设 定为比前述管体的壁面厚度为厚,前述第1主管部以焊接方式连接于前述第1环状部及第2环状部,前述第2主管部以焊接方式连接于前述轴承部及前述第1环 状部,前述分支管部以焊接方式连接于前述轴承部及前述第2环状部为佳。0008进一步的是,本专利技术的前述第l环状部及第2环状部分别具备有3片以上3 字形或U字形的钢板,中间钢板嵌合于两侧钢板之间,前述3片以上的钢板以具 备有结合的层叠构造为佳。又,为了提高第l环状部及第2环状部与切换挡板间 的密封性,于第1项乃至第3项专利技术切换挡板的外缘端面设有与所述外缘端面的 长边方向平行的单数条或复数条沟槽,使前述第1环状部及前述第2环状部的内 缘端面,相对于前述切换挡板的外缘端面形成倾斜面、使切换挡板外缘端面的端 部对所述倾斜面压接的构造。另外,若如第3项的专利技术,第1环状部及第2环状 部具有3片以上的钢板,亦可使其中1片形成前述倾斜面,且以中间部的1片钢 板为佳。专利技术效果0009依据本专利技术,可获得以下效果。(1) 以金属组件压接而构成密封,因此没有异物混入的风险,可防止密封破 损片混入粉体粒,使发霉、害虫等异物难以发生,适当地防止污染,同时确实防 止气漏。(2) 将主管部分割为两个部分,并设有第l环状部及第2环状部,可实现密 封部安定的加工精确度。0010依本专利技术,将管体施以板金加工,同时将第1环状部及第2环状部施以精确 度高的机械加工,可提高密封部的加工精确度。0011依本专利技术,使第1环状部及第2环状部的装设作业更容易,同时可确实防止 气漏。附图说明图1是本专利技术实施型态的流路切换装置的正面图; 图2同装置的斜视图; 图3是同装置的分解斜视图,图3a为第l主管部、图3b为分支管部,图3c 为第2主管部;图4是自不同角度观察同装置的斜视图;图5是自不同角度观察同装置的分解斜视图,图5a为第1主管部(去除装配 片等的状态),图5b为第2主管部;图6是表示同装置内部的中央纵剖面图;图7a为同装置的第1环状部中的中间钢板(第2环状部中的中间钢板)的侧 面图,图7b为钢板结合的第1环状部的局部正面图,图7c为同装置本体的正面 图,图7d为第1主管部的侧面图;图8a为同装置中间钢板F — F线剖面图,图8b为G — G线剖面图,图8c为 同平面图,图8d为表示同装置钢板结合构造纵剖面的剖面图;图9是切换挡板、旋转轴及轴承部的局部剖面图;图10a是表示同装置旋转轴与切换挡板的平面图,图10b为同侧面图,图10c 为同正面图,图10d为图10c的局部放大图。附图标记说明l...流路切换装置;2...第1主管部;20…第1开口; 21... 第2开口; 23...装配片;24...凸缘;25...装配孔;26...开口; 3…第2主管 部;30...凸缘;31...装配孔;32...开口; 33…开口; 4…分支管部;40...凸缘;41... 装配孔;42...开口; 43...开口; 5...管体;6...轴承部;60...轴毂;61...U字形沟; 62...轴承端部;7...旋转轴;70...轴设部;8...切换挡板;80...外缘端面;81...沟 槽;82...连结部;83…主平面;84...贯通孔;9...第1环状部;90…开放端;91...内缘端面;92 94...钢板;95…螺丝孔;96、 97...贯通孔;98...螺栓;IO...第2环状部;IOO...开放端;IOI...内缘端面;102 104...钢板;ll...摆动杆;12...摆动构造部;13...活塞杆;14...汽缸;15...托架。具体实施方式0012.以下参照图式说明依据本专利技术实施型态的粉粒体移转用流路切换装置1 (以 下称流路切换装置1)。流路切换装置1是粉粒体空气输送(压送)、高浓度输 送、滑道输送等要求高密封性的粉粒体输送装置的切换装置。以下说明于本实施 型态中,以二叉状管体构成流路切换装置1的情形。0013 如图1 图IO所示,流路切换装置1是以第1主管部2、第2主管部3与分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粉粒体移转用流路切换装置,是具备有:管体,是由主管部与分支管部所构成;旋转轴,是由轴承部支持,可以自由旋转;切换挡板,是固定于所述旋转轴,并以所述旋转轴为支点,于管体内摆动;所述粉粒体移转用流路切换装置其特征为:前述主管部是具备有斜斜分割的第1主管部及第2主管部,所述第1主管部的一端设有第1开口与第2开口;前述第1主管部的第1开口与第2主管部,是通过具有开放端的第1环状部所连接;前述第1主管部的第2开口与前述分支管部,是通过具有开放端的第2环状部所连接,所述第2环状部是与前述第1环状部形成某种角度;前述旋转轴及轴承部是设定为位于前述第1开口与第2开口的交界部,同时前述第1环状部、第2环状部、第2主管部及前述分支管部连接于前述轴承部;前述切换挡板是于前述第1环状部及第2环状部间,以前述旋转轴为支点而摆动;前述切换挡板以同为金属的组件压接于前述第1环状部或第2环状部的内缘端面,藉此将前述第1主管部与前述第2主管部,或前述第1主管部与前述分支管部的任一者的连通加以封闭,同时密封。

【技术特征摘要】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加藤文雄
申请(专利权)人:株式会社知嘎萨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JP[日本]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