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组合型热交换铜管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2433666 阅读:59 留言:0更新日期:2019-10-30 06:0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组合型热交换铜管,包括第一铜管和第二铜管,所述第一铜管和第二铜管的内径比为2:3,所述第一铜管和第二铜管的壁厚比为3:2,所述第一铜管和第二铜管的内壁上均开设有螺旋槽,所述第一铜管靠近第二铜管一端的外壁上开设有拼接槽,所述第一铜管和第二铜管通过拼接槽相互拼接,所述第二铜管靠近第一铜管一端的内壁上安装有衔接圈。本装置通过各个结构的设置,可有效降低冷媒在第一铜管和第二铜管内的流通阻力,提高管道内不同部位冷凝剂之间的热交换速率,从而提高了铜管内外的热交换速率,此外通过将第一铜管和第二铜管进行拼接,可降低管道安装时对空间的占用,方便操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组合型热交换铜管
本技术涉及冷凝器配件
,尤其涉及一种组合型热交换铜管。
技术介绍
冷凝器为制冷系统的机件,属于换热器的一种,能把气体或蒸气转变成液体,将铜管中的热量,以很快的方式,传到铜管附近的空气中。现有技术中冷凝器铜管的内壁多为光滑的平面,同时管道多采用直管弯折而成,上述铜管在实际使用过程中存在着以下缺点:内壁光滑的铜管传热效率低,弯折的铜管安装时对空间占用较大,操作不便,因此需要进行改进。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铜管传热效率低,弯折的铜管安装时对空间占用较大,操作不便的缺点,而提出的一种组合型热交换铜管。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一种组合型热交换铜管,包括第一铜管和第二铜管,所述第一铜管和第二铜管的内径比为2:3,所述第一铜管和第二铜管的壁厚比为3:2,所述第一铜管和第二铜管的内壁上均开设有螺旋槽,所述第一铜管靠近第二铜管一端的外壁上开设有拼接槽,所述第一铜管和第二铜管通过拼接槽相互拼接,所述第二铜管靠近第一铜管一端的内壁上安装有衔接圈,所述衔接圈远离第一铜管的一端开设有面向第二铜管的斜面,所述第一铜管的外壁上套设有套管,所述套管靠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组合型热交换铜管,包括第一铜管(1)和第二铜管(2),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铜管(1)和第二铜管(2)的内径比为2:3,所述第一铜管(1)和第二铜管(2)的壁厚比为3:2,所述第一铜管(1)和第二铜管(2)的内壁上均开设有螺旋槽,所述第一铜管(1)靠近第二铜管(2)一端的外壁上开设有拼接槽,所述第一铜管(1)和第二铜管(2)通过拼接槽相互拼接,所述第二铜管(2)靠近第一铜管(1)一端的内壁上安装有衔接圈(4),所述衔接圈(4)远离第一铜管(1)的一端开设有面向第二铜管(2)的斜面,所述第一铜管(1)的外壁上套设有套管(3),所述套管(3)靠近第二铜管(2)一端的内壁上安装有圈齿轮(5),...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组合型热交换铜管,包括第一铜管(1)和第二铜管(2),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铜管(1)和第二铜管(2)的内径比为2:3,所述第一铜管(1)和第二铜管(2)的壁厚比为3:2,所述第一铜管(1)和第二铜管(2)的内壁上均开设有螺旋槽,所述第一铜管(1)靠近第二铜管(2)一端的外壁上开设有拼接槽,所述第一铜管(1)和第二铜管(2)通过拼接槽相互拼接,所述第二铜管(2)靠近第一铜管(1)一端的内壁上安装有衔接圈(4),所述衔接圈(4)远离第一铜管(1)的一端开设有面向第二铜管(2)的斜面,所述第一铜管(1)的外壁上套设有套管(3),所述套管(3)靠近第二铜管(2)一端的内壁上安装有圈齿轮(5),所述第一铜管(1)和第二铜管(2)相对的一端共同设有四个固定机构。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组合型热交换铜管,其特征在于,四个所述固定机构均包括螺纹管(7)和螺纹杆(8),每个所述螺纹杆(8)均安装在第二铜管(2)靠近第一铜管(1)一端的侧壁上,每个所述螺纹杆(8)远离第二铜管(...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颜金海林幼花
申请(专利权)人:绍兴市舜海铜材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浙江,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