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型制冷用冷凝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2348767 阅读:36 留言:0更新日期:2019-10-19 17:5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新型制冷用冷凝器,包括壳体、冷却水进口、挡水隔板、左管板、左分水箱、三维变结构换热铜管、右管板、右集水箱、冷却水出口、制冷剂进气口、制冷剂出液口和过冷管;壳体内部的三维变结构换热铜管矩阵排列构成三维变结构换热铜管束,分别安装在左管板和右管板上,以连通左分水箱和右集水箱,各三维变结构换热铜管之间的间隙构成制冷剂流动的壳程通道,各三维变结构换热铜管管腔构成冷却水流动的管程通道。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本通过采用自支撑结构的三维变结构换热铜管,提高了换热效率,取消了传统冷凝器的折流板,使之结构更紧凑,缩小换热器壳体体积,具有节能、节材和减少制冷剂充注量的优点。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新型制冷用冷凝器
本技术涉及制冷
,具体涉及一种新型制冷用冷凝器。
技术介绍
冷凝器是制冷/热泵装置中的核心换热设备之一,根据冷却介质种类的不同,冷凝器可分为水(液)冷冷凝器和风冷冷凝器。水冷冷凝器常用于大、中型制冷机组,是制冷系统中的重要的换热设备,其性能的好坏,将对制冷机组的能效产生很多影响。目前,冷凝器中使用的换热管为圆形冷凝管或内外翅片冷凝圆铜管,冷凝换热管在冷凝器内的支撑主要靠折流板。由于折流板与换热管之间通常采用刚性连接,因此,冷凝管内、外的流体流速不能过高,否则,容易引起换热管的震动,造成换热管与折流板之间的频繁摩擦,从而导致冷凝器的安全问题。同时,流速的限制,也制约了冷凝器的换热效果。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上述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新型制冷用冷凝器,换热管束依靠管道本身的凹凸点相互接触,起到自支撑作用,不需要折流板,能有效解决传统折流板冷凝器的弊端。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的技术方案为:一种新型制冷用冷凝器,具有二管程和一壳程,包括壳体、冷却水进口、挡水隔板、左管板、左分水箱、三维变结构换热铜管、右管板、右集水箱、冷却水出口、制冷剂进气口、制冷剂出液口和过冷管;左分水箱位于壳体左端并通过左管板与壳体内部相隔开,右集水箱位于壳体右端并通过右管板与壳体内部相隔开,挡水隔板位于左分水箱中,并将左分水箱分为上下相隔的两个腔室,冷却水进口与左分水箱下部腔室连通,冷却水出口与左分水箱上部腔室连通,制冷剂进气口与壳体顶部连通,制冷剂出液口通过左右两根管道与壳体底部连通,过冷管为多根,平铺在壳体内部下方;三维变结构换热铜管为多根,构成三维变结构换热铜管束,两端分别安装在左管板和右管板上,以连通左分水箱和右集水箱,各三维变结构换热铜管之间的间隙构成制冷剂流动的壳程通道,各三维变结构换热铜管管腔构成冷却水流动的管程通道。本技术的制冷用冷凝器,采用三维变结构换热铜管束,壳程流道横截面沿管束纵向周期性变化,使壳程流体产生以旋转和周期性的物流分离与混合为主要特点的强扰动。同时还可提高管程流体流速,增大管程侧流体的对流传热系数,从而增大整个冷凝器的总传热系数。在相同的制冷量下,可减少换热管的数量或换热面积,且可减少壳体体积,使其结构更紧凑,最终达到整个冷凝器节能、节材和减少制冷剂充注量的目的。壳体内没有折流板,壳程不存在流动死区,有利于制冷剂蒸汽/液体沿壳程流道扩散,从而达到充分传热的目的。在体体内部下方设置多排换热管作为过冷管,以达到液态制冷剂过冷的用途。进一步地,所述的三维变结构换热铜管由圆形冷凝铜管经螺旋扭曲而成,相邻的三维变结构换热铜管在最大变径凸点处相互接触形成自支撑结构。自支撑结构可有效避免因冷却水和制冷剂流速过大所产生的震动和噪声。进一步地,所述的三维变结构换热铜管束是由多根三维变结构换热铜管按正三角形、正方形或正方形转45度角的形式布管排列组合而成。三维变结构换热铜管束结构紧凑,有利于减小换热器壳体直径,减少壳程液相充注量。进一步的,还包括沿所述的三维变结构换热铜管轴向间隔分布的多条扎带,所述的三维变结构换热铜管束用扎带捆扎。从而取消传统冷凝器内的折流板,可有效提高管程内冷却水流速而不发生震动,达到提高管程传热系数的作用。进一步的,还包括沿所述的三维变结构换热铜管轴向间隔分布的多个支撑板,支撑板设有与所述的三维变结构换热铜管束截面形状相匹配的支撑孔。支撑板抱住整个三维变结构换热铜管束,没有像传统折流板上的圆形换热管穿孔。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1.采用三维变结构换热铜管束,结合了普通圆形冷凝管表面翅片强化的优势,改变换热管的管截面形状和冷凝器管束结构,获得没有折流管板磨损的高效复合捆扎管束,也就没有了支撑管板与铜管的磨损,同时避免了管束的震动。2.三维变结构换热铜管管束结构紧凑,管与管之间相互支撑,有利于减小冷凝器尺寸,由于管截面面积变形缩小30-70%,增加大了制冷工质冷凝汽的整体流动空间,提高了冷凝工质的分布均匀性,同时也提高了管内流体速度,强化了管内传热。3.三维变结构换热铜管在管束的轴向形成了多角度的轴向多通道又没有了支撑管板,扩大了制冷工质冷凝汽的流动空间和冷凝工质的分布均匀性,避免了管外汽相冲击换热管所产生的管束振动。同时,引导汽相趋向于管束空间内形成的流体通道中,扩大了制冷工质冷凝汽的流动空间和冷凝工质的分布均匀性,以减薄管外液相厚度及增加对流换热速率。4.管束间不设折流板,在壳体底部有限空间内设置几排过冷管作为过冷器,以达到进一步液化制冷剂、降低制冷剂温度的用途,有利于制冷机组性能的提升,过冷管同样采用三维变结构换热铜管,自支撑结构有效减小过冷器体积,充分利用了壳体空间,并且易于安装。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的制冷用冷凝器的主视平面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的制冷用冷凝器的剖面示意图;附图标记说明:1-壳体;2-冷却水进口;3-挡水隔板;4-左管板;5-左分水箱;6-三维变结构换热铜管;7-右管板;8-右集水箱;9-冷却水出口;10-制冷剂进气口;11-制冷剂出液口;12-支撑板;13-扎带;14-过冷管。具体实施方式为使本技术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如图1和图2所示,一种新型制冷用冷凝器,具有二管程和一壳程,包括壳体1、冷却水进口2、挡水隔板3、左管板4、左分水箱5、三维变结构换热铜管6、右管板7、右集水箱8、冷却水出口9、制冷剂进气口10、制冷剂出液口11、支撑板12、扎带13和过冷管14。左分水箱5位于壳体1左端并通过左管板4与壳体1内部相隔开,右集水箱8位于壳体1右端并通过右管板7与壳体1内部相隔开,挡水隔板3位于左分水箱5中,并将左分水箱5分为上下相隔的两个腔室,冷却水进口2与左分水箱5下部腔室连通,冷却水出口9与左分水箱5上部腔室连通,制冷剂进气口10与壳体1顶部连通,制冷剂出液口11通过左右两根管道与壳体1底部连通。过冷管14采用自支撑结构的三维变结构换热铜管,分两排平铺在壳体1内部下方,靠近制冷剂出液口11,以达到进一步液化制冷剂、降低制冷剂温度的用途,有利于制冷机组性能的提升。三维变结构换热铜管6为多根,按正三角形、正方形或正方形转45度角的形式布管排列组合,以构成三维变结构换热铜管束,三维变结构换热铜管束两端分别安装在左管板4和右管板7上,以连通左分水箱5和右集水箱8,各三维变结构换热铜管6之间的间隙构成制冷剂流动的壳程通道,各三维变结构换热铜管6管腔构成冷却水流动的管程通道。三维变结构换热铜管6由圆形冷凝铜管经螺旋扭曲而成,相邻的三维变结构换热铜管6在最大变径凸点处相互接触形成自支撑结构,可避免因冷却水和制冷剂流速过大所产生的震动和噪声。三维变结构换热铜管束通过多个支撑板12支撑,同时通过多组扎带13捆扎固定。支撑板12整个抱住三维变结构换热铜管束,没有像传统折流板上的圆形换热管穿孔。通过支撑板12和扎带13代替传统冷凝器内的折流板,可有效提高管程内冷却水流速而不发生震动,达到提高管程传热系数的作用,同时可使管束结构紧凑,有利于减小换热器壳体直径,减少壳程液相充注量。三维变结构换热铜管6的螺旋结构,由于其管型不断变化,在管束的轴向形成了多角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新型制冷用冷凝器,具有二管程和一壳程,其特征在于:包括壳体(1)、冷却水进口(2)、挡水隔板(3)、左管板(4)、左分水箱(5)、三维变结构换热铜管(6)、右管板(7)、右集水箱(8)、冷却水出口(9)、制冷剂进气口(10)、制冷剂出液口(11)和过冷管(14);左分水箱(5)位于壳体(1)左端并通过左管板(4)与壳体(1)内部相隔开,右集水箱(8)位于壳体(1)右端并通过右管板(7)与壳体(1)内部相隔开,挡水隔板(3)位于左分水箱(5)中,并将左分水箱(5)分为上下相隔的两个腔室,冷却水进口(2)与左分水箱(5)下部腔室连通,冷却水出口(9)与左分水箱(5)上部腔室连通,制冷剂进气口(10)与壳体(1)顶部连通,制冷剂出液口(11)与壳体(1)底部连通,过冷管(14)为多根,平铺在壳体(1)内部下方;三维变结构换热铜管(6)为多根,排列组合成三维变结构换热铜管束,其两端分别安装在左管板(4)和右管板(7)上,以连通左分水箱(5)和右集水箱(8),各三维变结构换热铜管(6)之间的间隙构成制冷剂流动的壳程通道,各三维变结构换热铜管(6)管腔构成冷却水流动的管程通道。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新型制冷用冷凝器,具有二管程和一壳程,其特征在于:包括壳体(1)、冷却水进口(2)、挡水隔板(3)、左管板(4)、左分水箱(5)、三维变结构换热铜管(6)、右管板(7)、右集水箱(8)、冷却水出口(9)、制冷剂进气口(10)、制冷剂出液口(11)和过冷管(14);左分水箱(5)位于壳体(1)左端并通过左管板(4)与壳体(1)内部相隔开,右集水箱(8)位于壳体(1)右端并通过右管板(7)与壳体(1)内部相隔开,挡水隔板(3)位于左分水箱(5)中,并将左分水箱(5)分为上下相隔的两个腔室,冷却水进口(2)与左分水箱(5)下部腔室连通,冷却水出口(9)与左分水箱(5)上部腔室连通,制冷剂进气口(10)与壳体(1)顶部连通,制冷剂出液口(11)与壳体(1)底部连通,过冷管(14)为多根,平铺在壳体(1)内部下方;三维变结构换热铜管(6)为多根,排列组合成三维变结构换热铜管束,其两端分别安装在左管板(4)和右管板(7)上,以连通左分水箱(5)和右集水箱...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朱冬生尹应德刘世杰莫逊涂爱民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科学院广州能源研究所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