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载灰滤料样品清灰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2423870 阅读:19 留言:0更新日期:2019-10-30 03:3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载灰滤料样品清灰装置,包括一清灰筒,清灰筒包括对合设置的第一半筒和第二半筒,第一半筒和第二半筒可相对打开,当第一半筒和第二半筒对合后,其内部形成一密闭空间;定义第一半筒为上半筒,第二半筒为下半筒,上半筒通过喷吹管连通至气源,且喷吹管中还设有一脉冲电磁阀;下半筒的底部固定连接至一驱动装置的驱动端,用于驱动下半筒向靠近或远离上半筒的方向往复运动;下半筒的侧壁连接排灰软管一端,排灰软管另一端连接除尘袋,下半筒内部通过排灰软管和除尘袋与外界连通;滤料样品夹设在上半筒和下半筒之间,且滤料样品集聚灰尘的一侧面朝向下半筒;当气源往上半筒中通入气体,气体吹在滤料样品中,将灰尘吹落至下半筒中。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载灰滤料样品清灰装置
本技术涉及除尘净化装置的辅助设备,具体涉及一种载灰滤料样品清灰装置。
技术介绍
除尘滤袋是一种高效的除尘滤料,主要用于将粉尘和灰尘从烟气中分离出来。其因具有通气性能好,除尘效率高,并且有一定的耐酸,耐碱及耐热能力等优点而广泛应用于火力发电、铸造、垃圾焚烧、水泥、采矿等行业。使用一段时间后载荷有大量灰尘的除尘滤袋,需要进行载灰时的性能测试,主要是为了检测滤袋清尘后的性能,以确定除尘滤袋是否再生(再利用)。这是因为,除尘滤袋使用较长时间后,除尘滤袋的孔隙容易被堵,导致过滤阻力过大而丧失部分或全部功能。出现这种状况,要么更换新的除尘滤袋,要么把堆积在除尘滤袋上的灰尘清理掉后再次使用,此时,就需要将除尘滤袋上的灰尘清理掉后再进行实验检测清灰后的除尘滤袋是否还能再次使用。以往行业内,通常不进行除尘滤袋的再使用检测,仅通过经验判断,但是,通过使用次数判断不准确,其中,判断的不准确性存在以下两种可能:第一种可能,例如通过使用次数判断,具体如使用了50次,就判定滤袋不能再用,将其报废,但是,如果滤袋明明还能使用,就将其报废较为浪费,而且一次报废可能是将一条生产线上的滤袋全部报废,导致浪费更严重;第二种可能,万一除尘滤袋已经不能使用了,但是使用次数未达到,就继续使用,等在使用过程中发现已经不能再用了,就需要停机进行滤袋更换,再重新启动设备,这样会带来不必要的经济损失。更有甚者,有些设备因为温度环境较高,无法将滤袋隔离开来更换,这样就导致一旦开机后无法更换新的可用除尘滤袋。为了进行除尘滤料的再使用检测,前提是从使用后的除尘滤袋中裁取部分样品,并对其进行清灰处理,因此,设计一种载灰滤料样品清灰装置是本技术所要研究的课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采用经验判断除尘滤袋能否再使用不准确,带来浪费及不必要的经济损失的问题,从而专门提出一种为了清除滤料样品上灰尘的清灰装置,用来对滤料样品预先进行清灰处理。为达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载灰滤料样品清灰装置,包括一清灰筒,所述清灰筒包括对合设置的第一半筒和第二半筒,所述第一半筒和第二半筒可相对打开,当第一半筒和第二半筒对合后,其内部形成一密闭空间;定义第一半筒为上半筒,第二半筒为下半筒,所述上半筒通过一喷吹管连通至一气源,且喷吹管中还设有一用于控制喷吹管管路开闭的脉冲电磁阀;所述下半筒的底部固定连接至一驱动装置的驱动端,用于驱动下半筒向靠近或远离上半筒的方向往复运动,以实现下半筒相对上半筒关闭或打开;所述下半筒的侧壁连接一排灰软管一端,所述排灰软管另一端连接一除尘袋,所述下半筒内部通过所述排灰软管和除尘袋与外界连通,用于将排出的废气经过除尘袋过滤后排放;在装配状态下,所述滤料样品夹设在上半筒和下半筒之间,且滤料样品集聚灰尘的一侧面朝向下半筒;当气源往上半筒中通入气体,气体吹在滤料样品中,将灰尘吹落至下半筒中。上述技术方案中的有关内容解释如下:1、上述方案中,所述气源存储于一储气罐中。2、上述方案中,所述驱动装置采用气缸,气缸活塞杆的驱动端固定在所述下半筒的底部。3、上述方案中,所述气缸的气源和喷吹管连通的气源为同一气源,并均存储于所述储气罐中。4、上述方案中,所述下半筒和上半筒之间还设有一密封圈。5、上述方案中,所述脉冲电磁阀是指受电磁或气动等先导阀的控制,能在瞬间启闭高压气源产生脉冲的膜片阀。本技术工作原理是:本技术的载灰滤料样品清灰装置,包括一清灰筒,清灰筒包括对合设置的上半筒和下半筒,上半筒和下半筒可相对打开,且上半筒和下半筒对合后,其内部形成一密闭空间。当打开脉冲电磁阀,所述储气罐内的气体将被送至脉冲电磁阀中,并瞬间开启高压气体,并通过喷吹管吹入上半筒内,吹向滤料样品,令滤料样品底面的灰尘吹落至下半筒中,从而将滤料样品中的灰尘清除。由于上述技术方案运用,本技术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下列优点:本技术构思巧妙,结构简单,清灰效率高、效果佳,能够实现滤料样品的快速、可靠清灰,同时能够防止滤料样品中的灰尘外泄。附图说明附图1为本实施例中载灰滤料样品清灰装置在样品安装前的结构示意图;附图2为本实施例中载灰滤料样品清灰装置在样品安装后的结构示意图。以上附图中:1、清灰筒;10、上半筒;11、下半筒;12、密封圈;2、滤料样品;3、气缸;30、活塞杆;31、储气罐;4、脉冲电磁阀;40、喷吹管;5、滤尘袋;50、排灰软管。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描述:实施例:一种载灰滤料样品清灰装置参见附图1-2,包括一清灰筒1,所述清灰筒1包括对合设置的第一半筒和第二半筒,所述第一半筒和第二半筒可相对打开,当第一半筒和第二半筒对合后,其内部形成一密闭空间。以附图1和2为例,定义第一半筒为上半筒10,第二半筒为下半筒11,所述上半筒10通过一喷吹管40连通至一气源,且喷吹管40中还设有一用于控制喷吹管40管路开闭的脉冲电磁阀4。所述喷吹管40的吹气端还设有一喷头(图中未示出),喷吹管40的吹气方向朝向下半筒11,即朝向滤料样品2。所述下半筒11的底部固定连接至一驱动装置的驱动端,用于驱动下半筒11向靠近或远离上半筒10的方向(附图中为上下往复)运动,以实现下半筒11相对上半筒10关闭或打开。本实施例中,所述驱动装置采用气缸3,所述气缸3活塞杆30的驱动端固定在所述下半筒11的底部,用于驱动下半筒11上下往复运动。所述气缸3的气源和喷吹管40连通的气源为同一气源,并均存储于所述储气罐32中。其中,气缸3的原理以及其气源的交替供气为现有技术,为此处不再赘述。所述下半筒11的侧壁连接一排灰软管50一端,所述排灰软管50另一端连接一除尘袋5,所述下半筒内11部通过所述排灰软管50和除尘袋与外界连通,用于将排出的废气经过除尘袋5过滤后排放,即用于将排出的废气通过除尘袋5过滤后,同时通过此处泄压。所述下半筒11和上半筒10之间还设有一密封圈12,用于下半筒11和上半筒10对合时的密封。在装配状态下,所述滤料样品2夹设在上半筒10和下半筒11之间,且滤料样品2集聚灰尘的一侧面朝向下半筒11。本实施例中,所述气源存储于一储气罐32中,当打开脉冲电磁阀4,所述储气罐32内的气体将被送至脉冲电磁阀4中,并瞬间开启高压气体,并通过喷吹管40吹入上半筒10内,并吹向滤料样品2,令滤料样品2底面的灰尘吹落至下半筒11中,部分灰尘通过所述排灰软管50,再运动至除尘袋5处,被吸附在除尘袋5上。上述实施例中,所述“上半筒”中的“上”、以及“下半筒”中的“下”是参考本专利技术附图1所示的方向来描述的,本技术的清灰装置实质上可以任意角度摆置,不受摆放角度影响,因此,“上”、“下”都是相对的,甚至可以令清灰装置平躺放置等等,仅是以附图1所示方向作为参考。上述实施例只为说明本技术的技术构思及特点,其目的在于让熟悉此项技术的人士能够了解本技术的内容并据以实施,并不能以此限制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凡根据本技术精神实质所作的等效变化或修饰,都应涵盖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载灰滤料样品清灰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一清灰筒,所述清灰筒包括对合设置的第一半筒和第二半筒,所述第一半筒和第二半筒可相对打开,当第一半筒和第二半筒对合后,其内部形成一密闭空间;定义第一半筒为上半筒,第二半筒为下半筒,所述上半筒通过一喷吹管连通至一气源,且喷吹管中还设有一脉冲电磁阀;所述下半筒的底部固定连接至一驱动装置的驱动端,用于驱动下半筒向靠近或远离上半筒的方向往复运动,以实现下半筒相对上半筒关闭或打开;所述下半筒的侧壁连接一排灰软管一端,所述排灰软管另一端连接一除尘袋,所述下半筒内部通过所述排灰软管和除尘袋与外界连通,用于将排出的废气经过除尘袋过滤后排放;在装配状态下,所述滤料样品夹设在上半筒和下半筒之间,且滤料样品集聚灰尘的一侧面朝向下半筒;当气源往上半筒中通入气体,气体吹在滤料样品中,将灰尘吹落至下半筒中。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载灰滤料样品清灰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一清灰筒,所述清灰筒包括对合设置的第一半筒和第二半筒,所述第一半筒和第二半筒可相对打开,当第一半筒和第二半筒对合后,其内部形成一密闭空间;定义第一半筒为上半筒,第二半筒为下半筒,所述上半筒通过一喷吹管连通至一气源,且喷吹管中还设有一脉冲电磁阀;所述下半筒的底部固定连接至一驱动装置的驱动端,用于驱动下半筒向靠近或远离上半筒的方向往复运动,以实现下半筒相对上半筒关闭或打开;所述下半筒的侧壁连接一排灰软管一端,所述排灰软管另一端连接一除尘袋,所述下半筒内部通过所述排灰软管和除尘袋与外界连通,用于将排出的废气经过除尘袋过滤后排放;在装配...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吴建华
申请(专利权)人:苏州菲泰科过滤技术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