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像光学镜组、取像装置及电子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2417565 阅读:56 留言:0更新日期:2019-10-30 01:51
本发明专利技术揭露一种摄像光学镜组、取像装置及电子装置。摄像光学镜组包含七片透镜,由物侧至像侧依序为第一透镜、第二透镜、第三透镜、第四透镜、第五透镜、第六透镜以及第七透镜。第一透镜具有负屈折力。第二透镜具有负屈折力。第三透镜物侧表面近光轴处为凹面。第四透镜像侧表面近光轴处为凸面。当满足特定条件时,可确保摄像光学镜组整体具备足够的屈折力,以利于控制光路走向与达成摄像光学镜组的微型化。本发明专利技术还公开一种具有上述摄像光学镜组的取像装置及具有上述取像装置的电子装置。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摄像光学镜组、取像装置及电子装置
本专利技术是有关于一种摄像光学镜组、取像装置及电子装置,特别是有关于一种应用在电子装置上的摄像光学镜组及取像装置。
技术介绍
随着半导体制程技术更加精进,使得电子感光元件性能有所提升,像素可达到更微小的尺寸,因此,具备高成像品质的光学镜头俨然成为不可或缺的一环。而随着科技日新月异,配备光学镜头的电子装置的应用范围更加广泛,对于光学镜头的要求也是更加多样化,由于往昔的光学镜头较不易在成像品质、敏感度、光圈大小、体积或视角等需求间取得平衡,故一种符合前述需求的光学镜头遂成产业界努力的目标。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提供摄像光学镜组、取像装置及电子装置,其中透过将摄像光学镜组中第一透镜配置为负屈折力,第二透镜配置为负屈折力,并使摄像光学镜组整体具备足够的视角,并有效控制光路走向与达成摄像光学镜组的微型化。依据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摄像光学镜组,其包含七片透镜,由物侧至像侧依序为第一透镜、第二透镜、第三透镜、第四透镜、第五透镜、第六透镜以及第七透镜。第一透镜具有负屈折力。第二透镜具有负屈折力。第三透镜物侧表面近光轴处为凹面。第四透镜像侧表面近光轴处为凸面。摄像光学镜组的焦距为f,第一透镜的焦距为f1,第二透镜的焦距为f2,第三透镜的焦距为f3,第四透镜的焦距为f4,第五透镜的焦距为f5,第六透镜的焦距为f6,第七透镜的焦距为f7,第i透镜的焦距为fi,摄像光学镜组的入射瞳直径为EPD,第一透镜与第二透镜于光轴上的间隔距离为T12,第二透镜与第三透镜于光轴上的间隔距离为T23,第三透镜与第四透镜于光轴上的间隔距离为T34,第四透镜与第五透镜于光轴上的间隔距离为T45,第五透镜与第六透镜于光轴上的间隔距离为T56,第六透镜与第七透镜于光轴上的间隔距离为T67,其满足下列条件:2.35<Σ|f/fi|<10.0,其中i=1~7;1.0<f/EPD<2.60;以及T34<T12;T45<T12;T56<T12;T67<T12;T34<T23;T45<T23;T56<T23;以及T67<T23。依据本专利技术另提供一种取像装置,包含如前段所述的摄像光学镜组以及电子感光元件,其中电子感光元件设置于摄像光学镜组的成像面。依据本专利技术更提供一种电子装置,包含前段所述的取像装置。依据本专利技术又提供一种摄像光学镜组,其包含七片透镜,由物侧至像侧依序为第一透镜、第二透镜、第三透镜、第四透镜、第五透镜、第六透镜以及第七透镜。第一透镜具有负屈折力。第二透镜具有负屈折力。第三透镜具有负屈折力。摄像光学镜组的焦距为f,第一透镜的焦距为f1,第二透镜的焦距为f2,第三透镜的焦距为f3,第四透镜的焦距为f4,第五透镜的焦距为f5,第六透镜的焦距为f6,第七透镜的焦距为f7,第i透镜的焦距为fi,摄像光学镜组的入射瞳直径为EPD,第七透镜像侧表面的曲率半径为R14,第一透镜物侧表面的最大光学有效半径为Y11,第七透镜像侧表面的最大光学有效半径为Y72,第四透镜与第五透镜于光轴上的间隔距离为T45,第四透镜于光轴上的厚度为CT4,其满足下列条件:2.35<Σ|f/fi|<10.0,其中i=1~7;1.0<f/EPD<2.80;-3.20<R14/f<16.0;0.10<Y72/Y11<0.65;以及T45<CT4。依据本专利技术再提供一种摄像光学镜组,其包含七片透镜,由物侧至像侧依序为第一透镜、第二透镜、第三透镜、第四透镜、第五透镜、第六透镜以及第七透镜。摄像光学镜组包含至少一粘合透镜组,粘合透镜组由第一透镜、第二透镜、第三透镜、第四透镜、第五透镜、第六透镜以及第七透镜中相邻的二透镜彼此粘合而成,粘合透镜组的二粘合面皆为非球面,且粘合透镜组包含粘合层,其连接相邻二透镜的二粘合面。摄像光学镜组的焦距为f,第一透镜的焦距为f1,第二透镜的焦距为f2,第三透镜的焦距为f3,第四透镜的焦距为f4,第五透镜的焦距为f5,第六透镜的焦距为f6,第七透镜的焦距为f7,第i透镜的焦距为fi,摄像光学镜组的入射瞳直径为EPD,粘合透镜组中较靠近物侧的透镜像侧表面于光轴上的交点至透镜像侧表面的最大光学有效半径位置平行于光轴的位移量为SAGf,粘合透镜组中较靠近像侧的透镜物侧表面于光轴上的交点至透镜物侧表面的最大光学有效半径位置平行于光轴的位移量为SAGr,其满足下列条件:1.0<Σ|f/fi|<15.0,其中i=1~7;1.0<f/EPD<5.0;以及0.03mm<|SAGf-SAGr|×100<20.0mm。依据本专利技术另提供一种取像装置,包含如前段所述的摄像光学镜组以及电子感光元件,其中电子感光元件设置于摄像光学镜组的成像面。依据本专利技术更提供一种电子装置,包含前段所述的取像装置。当Σ|f/fi|满足上述条件时,可确保摄像光学镜组整体具备足够的屈折力,以利于控制光路走向与摄像光学镜组的总长度。当f/EPD满足上述条件时,可控制摄像光学镜组的进光量,以助于提升成像面照度。使包含前述摄像光学镜组的取像装置能于外在光源不足(如夜间)或是曝光时间短(如动态摄影)等情形下仍能获得足够信息。使包含前述取像装置的电子装置经处理器运算后仍可得到一定品质的影像,借此可增加电子装置的使用时机。当满足T34<T12;T45<T12;T56<T12;T67<T12;T34<T23;T45<T23;T56<T23;以及T67<T23时,可平衡摄像光学镜组的空间配置,以利于摄像光学镜组物侧大视角的光路调整且利于像侧修正像差的特性。当R14/f满足上述条件时,可调整近像侧的透镜面型,缓和镜面曲率,以加强影像的修正能力,提升成像品质。当Y72/Y11满足上述条件时,可控制摄像光学镜组物侧及像侧透镜的光学有效径大小比例,有利于形成微型化广视角的镜头结构,以满足更多元的应用。当满足T45<CT4时,可有效控制第四透镜与第五透镜的间隔距离,以控制摄像光学镜组的总长度。当|SAGf-SAGr|×100满足上述条件时,可确保粘合透镜组中透镜间具备足够的表面差异,以利于粘合材料的附着与流通,且避免透镜间表面形状差异过大而影响成像品质。附图说明图1绘示依照本专利技术第一实施例的一种取像装置的示意图;图2由左至右依序为第一实施例的球差、像散及畸变曲线图;图3绘示依照本专利技术第二实施例的一种取像装置的示意图;图4由左至右依序为第二实施例的球差、像散及畸变曲线图;图5绘示依照本专利技术第三实施例的一种取像装置的示意图;图6由左至右依序为第三实施例的球差、像散及畸变曲线图;图7绘示依照本专利技术第四实施例的一种取像装置的示意图;图8由左至右依序为第四实施例的球差、像散及畸变曲线图;图9绘示依照本专利技术第五实施例的一种取像装置的示意图;图10由左至右依序为第五实施例的球差、像散及畸变曲线图;图11绘示依照本专利技术第六实施例的一种取像装置的示意图;图12由左至右依序为第六实施例的球差、像散及畸变曲线图;图13绘示依照本专利技术第七实施例的一种取像装置的示意图;图14由左至右依序为第七实施例的球差、像散及畸变曲线图;图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摄像光学镜组,其特征在于,包含七片透镜,该七片透镜由物侧至像侧依序为一第一透镜、一第二透镜、一第三透镜、一第四透镜、一第五透镜、一第六透镜以及一第七透镜;其中,该第一透镜具有负屈折力;该第二透镜具有负屈折力;该第三透镜物侧表面近光轴处为凹面;以及该第四透镜像侧表面近光轴处为凸面;其中,该摄像光学镜组的焦距为f,该第一透镜的焦距为f1,该第二透镜的焦距为f2,该第三透镜的焦距为f3,该第四透镜的焦距为f4,该第五透镜的焦距为f5,该第六透镜的焦距为f6,该第七透镜的焦距为f7,一第i透镜的焦距为fi,该摄像光学镜组的入射瞳直径为EPD,该第一透镜与该第二透镜于光轴上的间隔距离为T12,该第二透镜与该第三透镜于光轴上的间隔距离为T23,该第三透镜与该第四透镜于光轴上的间隔距离为T34,该第四透镜与该第五透镜于光轴上的间隔距离为T45,该第五透镜与该第六透镜于光轴上的间隔距离为T56,该第六透镜与该第七透镜于光轴上的间隔距离为T67,其满足下列条件:2.35<Σ|f/fi|<10.0,其中i=1~7;1.0<f/EPD<2.60;以及T34<T12;T45<T12;T56<T12;T67<T12;T34<T23;T45<T23;T56<T23;以及T67<T23。...

【技术特征摘要】
2018.04.18 TW 1071132481.一种摄像光学镜组,其特征在于,包含七片透镜,该七片透镜由物侧至像侧依序为一第一透镜、一第二透镜、一第三透镜、一第四透镜、一第五透镜、一第六透镜以及一第七透镜;其中,该第一透镜具有负屈折力;该第二透镜具有负屈折力;该第三透镜物侧表面近光轴处为凹面;以及该第四透镜像侧表面近光轴处为凸面;其中,该摄像光学镜组的焦距为f,该第一透镜的焦距为f1,该第二透镜的焦距为f2,该第三透镜的焦距为f3,该第四透镜的焦距为f4,该第五透镜的焦距为f5,该第六透镜的焦距为f6,该第七透镜的焦距为f7,一第i透镜的焦距为fi,该摄像光学镜组的入射瞳直径为EPD,该第一透镜与该第二透镜于光轴上的间隔距离为T12,该第二透镜与该第三透镜于光轴上的间隔距离为T23,该第三透镜与该第四透镜于光轴上的间隔距离为T34,该第四透镜与该第五透镜于光轴上的间隔距离为T45,该第五透镜与该第六透镜于光轴上的间隔距离为T56,该第六透镜与该第七透镜于光轴上的间隔距离为T67,其满足下列条件:2.35<Σ|f/fi|<10.0,其中i=1~7;1.0<f/EPD<2.60;以及T34<T12;T45<T12;T56<T12;T67<T12;T34<T23;T45<T23;T56<T23;以及T67<T23。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摄像光学镜组,其特征在于,该摄像光学镜组的焦距为f,该第一透镜的焦距为f1,该第二透镜的焦距为f2,该第三透镜的焦距为f3,该第四透镜的焦距为f4,该第五透镜的焦距为f5,该第六透镜的焦距为f6,该第七透镜的焦距为f7,该第i透镜的焦距为fi,其满足下列条件:2.50<Σ|f/fi|<5.0,其中i=1~7。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摄像光学镜组,其特征在于,该摄像光学镜组的焦距为f,该第一透镜的焦距为f1,该第二透镜的焦距为f2,该第三透镜的焦距为f3,该第四透镜的焦距为f4,该第五透镜的焦距为f5,该第六透镜的焦距为f6,该第七透镜的焦距为f7,该第i透镜的焦距为fi,该|f/fi|的最大值为|f/fi|max,其满足下列条件:0.60<|f/fi|max<2.0,其中i=1~7。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摄像光学镜组,其特征在于,该第七透镜物侧表面的曲率半径为R13,该第七透镜像侧表面的曲率半径为R14,该第四透镜的阿贝数为V4,该第六透镜的阿贝数为V6,该第七透镜的阿贝数为V7,其满足下列条件:-6.0<(R13+R14)/(R13-R14)<0;以及30.0<(V4+V6+V7)<125.0。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摄像光学镜组,其特征在于,该第三透镜像侧表面包含至少一反曲点,该第三透镜物侧表面的曲率半径为R5,该第三透镜像侧表面的曲率半径为R6,其满足下列条件:(R5+R6)/(R5-R6)<0.80。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摄像光学镜组,其特征在于,该摄像光学镜组各透镜于光轴上厚度中的最大值为CTmax,该摄像光学镜组各透镜于光轴上厚度中的最小值为CTmin,其满足下列条件:1.0<CTmax/CTmin<5.50。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摄像光学镜组,其特征在于,该第四透镜的阿贝数为V4,其满足下列条件:10.0<V4<35.0。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摄像光学镜组,其特征在于,该第一透镜物侧表面至一成像面于光轴上的距离为TL,该摄像光学镜组的最大像高为ImgH,该摄像光学镜组中最大视角的一半为HFOV,其满足下列条件:3.0<TL/ImgH<7.20;以及1/|tan(HFOV)|<0.55。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摄像光学镜组,其特征在于,还包含:一光圈,其设置于该第四透镜的像侧方向;其中该第一透镜、该第二透镜、该第三透镜、该第四透镜、该第五透镜、该第六透镜以及该第七透镜中至少四透镜的材质为塑胶,且该至少四透镜的物侧表面及像侧表面皆为非球面,该摄像光学镜组的焦距为f,该摄像光学镜组的入射瞳直径为EPD,其满足下列条件:1.0<f/EPD≤2.40。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摄像光学镜组,其特征在于,该摄像光学镜组包含至少一粘合透镜组,该粘合透镜组由该第一透镜、该第二透镜、该第三透镜、该第四透镜、该第五透镜、该第六透镜以及该第七透镜中相邻的二透镜彼此粘合而成,该粘合透镜组的二粘合面皆为非球面,该粘合透镜组包含一粘合层,其连接相邻该二透镜的该二粘合面,该粘合层于光轴上的厚度为D,其满足下列条件:0.01mm≤D<0.04mm。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摄像光学镜组,其特征在于,该粘合层物侧表面的曲率半径绝对值与该粘合层像侧表面的曲率半径绝对值为该摄像光学镜组中所有透镜表面曲率半径绝对值中最小者。12.一种取像装置,其特征在于,包含: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摄像光学镜组;以及一电子感光元件,其设置于该摄像光学镜组的一成像面。13.一种电子装置,其特征在于,包含: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取像装置。14.一种摄像光学镜组,其特征在于,包含七片透镜,该七片透镜由物侧至像侧依序为一第一透镜、一第二透镜、一第三透镜、一第四透镜、一第五透镜、一第六透镜以及一第七透镜;其中,该第一透镜具有负屈折力;该第二透镜具有负屈折力;以及该第三透镜具有负屈折力;其中,该摄像光学镜组的焦距为f,该第一透镜的焦距为f1,该第二透镜的焦距为f2,该第三透镜的焦距为f3,该第四透镜的焦距为f4,该第五透镜的焦距为f5,该第六透镜的焦距为f6,该第七透镜的焦距为f7,一第i透镜的焦距为fi,该摄像光学镜组的入射瞳直径为EPD,该第七透镜像侧表面的曲率半径为R14,该第一透镜物侧表面的最大光学有效半径为Y11,该第七透镜像侧表面的最大光学有效半径为Y72,该第四透镜与该第五透镜于光轴上的间隔距离为T45,该第四透镜于光轴上的厚度为CT4,其满足下列条件:2.35<Σ|f/fi|<10.0,其中i=1~7;1.0<f/EPD<2.80;-3.20<R14/f<16.0;0.10<Y72/Y11<0.65;以及T45<CT4。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摄像光学镜组,其特征在于,该第七透镜像侧表面的曲率半径为R14,该摄像光学镜组的焦距为f,该第一透镜物侧表面的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杨舒雲黄歆璇
申请(专利权)人:大立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中国台湾,7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