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泡成型模具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2413955 阅读:5 留言:0更新日期:2019-10-30 00:52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发泡成型模具,用于制备保温板,保温板包括上板、下板,以及上板和下板之间的发泡层,发泡层由发泡材料在发泡区域中发泡形成,发泡成型模具包括模具本体,模具本体设置有注料孔和排气孔,模具本体包括用于与上板相接的第一相接部,以及用于与下板相接的第二相接部,第一相接部和第二相接部处均设置有密封条。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的发泡成型模具能够避免发泡材料从模具本体和上板之间的间隙,或者从模具本体和下板之间的间隙泄露而造成污染。并且可以多次使用,相对于已有的发泡成型模具,避免了用于密封的辅助材料的浪费,能够降低工人劳动强度和提高生产效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发泡成型模具
本专利技术涉及板材成型
,特别是涉及保温集装箱
,且更具体地涉及一种发泡成型模具。
技术介绍
保温集装箱为达到保温效果通常由保温板制成。保温板通常包括三层,即两个外露板1和位于它们之间的发泡层。在保温板发泡的过程中,如图1和图2所示,两个外露板1的外缘设置发泡成型模具2,两个外露板1和发泡成型模具2之间形成发泡区域。发泡成型模具2具有注料孔和排气孔,通过注料孔向发泡区域注入发泡材料,以及在发泡的过程中发泡区域中的空气从排气孔排出。已有的发泡成型模具2为木模(由木质材料制成),为防止发泡材料泄露并造成大面积污染,一般在发泡前,如图1和图2所示,将发泡成型模具2依次用海绵3和薄膜4大面积地包住,然后用胶带将海绵3和薄膜4固定在木模上。在发泡完成后,需要对海绵3、薄膜4和胶带进行清理。由于薄膜4、海绵3和胶带作为辅助使用材料,无法二次利用,造成材料大量浪费;在发泡前,需人工放置薄膜4和海绵3,粘贴胶带,在发泡完成后,需进行完全清理,造成大量人力、物力浪费。再者由于木模作为发泡成型模具2使用,限于自身属性,属于易损件,需定期更换,成本较高;在发泡过程中,木模需承受一定压力,由于其强度较弱,使用过程中易受压变形,更换频次高,造成较大成本浪费。因此,需要一种发泡成型模具,以至少部分地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技术实现思路
部分中引入了一系列简化形式的概念,这将在具体实施方式部分中进一步详细说明。本专利技术的
技术实现思路
部分并不意味着要试图限定出所要求保护的技术方案的关键特征和必要技术特征,更不意味着试图确定所要求保护的技术方案的保护范围。为了至少部分地解决上述问题,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发泡成型模具,用于制备保温板,所述保温板包括上板、下板,以及所述上板和所述下板之间的发泡层,所述发泡层由发泡材料在发泡区域中发泡形成,所述发泡成型模具包括模具本体,所述模具本体设置有用于与所述发泡区域连通的注料孔和排气孔,其中,所述模具本体包括用于与所述上板相接的第一相接部,以及用于与所述下板相接的第二相接部,所述第一相接部和所述第二相接部处均设置有密封条,用于在所述模具本体和所述上板之间,以及所述模具本体和所述下板之间形成密封。根据本方案,在保温板发泡的过程中,模具本体上的密封条能够密封模具本体与上板之间的间隙,以及密封模具本体与下板之间的间隙。并且包括密封条的发泡成型模具可以多次使用,相对于已有的发泡成型模具,避免了用于密封的辅助材料的浪费,能够降低工人劳动强度和提高生产效率。可选地,所述密封条沿所述模具本体的长度方向从所述发泡成型模具的一端水平延伸至另一端延伸。可选地,所述模具本体在所述第一相接部和所述第二相接部处分别设置有开口相反的凹陷部,所述密封条延伸进入并安装至所述凹陷部,所述密封条突出于所述凹陷部。可选地,所述模具本体设置有向上延伸的支撑部,所述支撑部位于所述第一相接部的外侧,以使得所述支撑部与所述上板一起承接外力。可选地,所述模具本体为板状构件,所述模具本体还设置有向上延伸的加强部,所述支撑部和所述加强部间隔设置并且均沿所述模具本体的长度方向延伸。可选地,所述模具本体和所述支撑部中的至少一个具有独立的空腔。可选地,所述支撑部的空腔沿所述模具本体的长度方向延伸的端部均具有外放口。可选地,所述模具本体设置有向下延伸的支撑部,所述支撑部位于所述第二相接部的外侧,以使得所述支撑部与所述下板一起被支撑。可选地,所述支撑部的底表面突出于所述密封条。可选地,所述发泡成型模具的至少朝向所述发泡区域的表面设置有防护层,所述防护层由耐磨、耐热、不粘的材料制成;并且/或者所述发泡成型模具由金属材料或硬质塑料制成。附图说明本专利技术的下列附图在此作为本专利技术的一部分用于理解本专利技术。附图中示出了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及其描述,用来解释本专利技术的装置及原理。在附图中,图1为已有的发泡成型模具在应用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中的发泡成型模具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第一优选实施方式的发泡成型模具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图3中的发泡成型模具在应用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图5为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第二优选实施方式的发泡成型模具的结构示意图;图6为图5中的发泡成型模具在应用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图7为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第三优选实施方式的发泡成型模具的结构示意图;图8为图7中的发泡成型模具在应用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以及图9为图8中的A部分的放大示意图。附图标记说明1:外露板2:发泡成型模具3:海绵4:薄膜10:上板11:倒T形部20:下板30:上平台40:下平台50:侧梁100:发泡成型模具110:模具本体111:第一相接部112:第二相接部113:凹陷部113a:第一凹陷部113b:第二凹陷部120:密封条120a:第一密封条120b:第二密封条130:支撑部140:加强部150:防护层200:发泡成型模具210:模具本体220:密封条220a:第一密封条220b:第二密封条230:支撑部240:加强部201:空腔214:第一板215:第二板300:发泡成型模具310:模具本体330:支撑部311:第一相接部312:第二相接部320a:第一密封条320b:第二密封条具体实施方式在下文的描述中,给出了大量具体的细节以便提供对本专利技术更为彻底的理解。然而,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显而易见的是,本专利技术可以无需一个或多个这些细节而得以实施。在其他的例子中,为了避免与本专利技术发生混淆,对于本领域公知的一些技术特征未进行描述。为了彻底理解本专利技术,将在下列的描述中提出详细的结构,以便阐释本专利技术。显然,本专利技术的施行并不限定于该
的技术人员所熟习的特殊细节。本专利技术的较佳实施方式详细描述如下,然而除了这些详细描述外,本专利技术还可以具有其他实施方式,不应当解释为局限于这里提出的实施方式。应当理解的是,在此使用的术语的目的仅在于描述具体实施方式并且不作为本专利技术的限制,单数形式的“一”、“一个”和“所述/该”也意图包括复数形式,除非上下文清楚指出另外的方式。当在本说明书中使用术语“包含”和/或“包括”时,其指明存在所述特征、整体、步骤、操作、元件和/或组件,但不排除存在或附加一个或多个其他特征、整体、步骤、操作、元件、组件和/或它们的组合。本专利技术中所使用的术语“上”、“下”、“前”、“后”、“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并非限制。本专利技术中所引用的诸如“第一”和“第二”的序数词仅仅是标识,而不具有任何其他含义,例如特定的顺序等。而且,例如,术语“第一部件”其本身不暗示“第二部件”的存在,术语“第二部件”本身不暗示“第一部件”的存在。以下,将参照附图对本专利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更详细地说明,这些附图示出了本专利技术的代表实施方式,并不是限定本专利技术。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发泡成型模具,用于制备保温板(即在保温板的发泡过程中使用发泡成型模具),特别是用于制备保温集装箱的保温板,例如保温集装箱的底板、侧板或顶板,即具有发泡层的底板、侧板或顶板。具体地,本文中的保温板包括上板和位于上板下方的下板。上板和下板之间为发泡层,发泡层能够将上板和下板连接在一起。在保温板的发泡过程中,上板和下板的边缘设置有发泡成型模具,上板被发泡成型模具支撑并且与下板上下间隔开。上板、下板和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发泡成型模具,用于制备保温板,所述保温板包括上板、下板,以及所述上板和所述下板之间的发泡层,所述发泡层由发泡材料在发泡区域中发泡形成,其特征在于,所述发泡成型模具包括模具本体,所述模具本体设置有用于与所述发泡区域连通的注料孔和排气孔,其中,所述模具本体包括用于与所述上板相接的第一相接部,以及用于与所述下板相接的第二相接部,所述第一相接部和所述第二相接部处均设置有密封条,用于在所述模具本体和所述上板之间,以及所述模具本体和所述下板之间形成密封。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发泡成型模具,用于制备保温板,所述保温板包括上板、下板,以及所述上板和所述下板之间的发泡层,所述发泡层由发泡材料在发泡区域中发泡形成,其特征在于,所述发泡成型模具包括模具本体,所述模具本体设置有用于与所述发泡区域连通的注料孔和排气孔,其中,所述模具本体包括用于与所述上板相接的第一相接部,以及用于与所述下板相接的第二相接部,所述第一相接部和所述第二相接部处均设置有密封条,用于在所述模具本体和所述上板之间,以及所述模具本体和所述下板之间形成密封。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泡成型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密封条沿所述模具本体的长度方向从所述发泡成型模具的一端水平延伸至另一端延伸。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泡成型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模具本体在所述第一相接部和所述第二相接部处分别设置有开口相反的凹陷部,所述密封条延伸进入并安装至所述凹陷部,所述密封条突出于所述凹陷部。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泡成型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模具本体设置有向上延伸的支撑部,所述支撑部位于所述第一相接部...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樊平燕孙建顺王军海徐磊管超陈克涛庄兴民
申请(专利权)人:青岛中集冷藏箱制造有限公司青岛中集特种冷藏设备有限公司中集集团集装箱控股有限公司中国国际海运集装箱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山东,37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