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动上下料的注塑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22400065 阅读:27 留言:0更新日期:2019-10-29 09:5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的一种自动上下料的注塑系统,包括注塑机构及应用于所述注塑机构的注塑模具,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用于将工件输送的送料机构、用于对产品收集的产品收集箱及用于对水口废料收集的水口收集箱,所述送料机构输出端一侧设置有用于对所述送料机构位置、注塑模具位置、产品收集箱位置及废料收集箱位置进行物料取放的工业机器人,所述工业机器人末端设置有机械抓手,所述机械抓手包括第一工件抓手、第二工件抓手、水口定压部及水口抓手;该注塑系统通过设置有应用第一工位及第二工位的切换部,以分别对注塑过程中的金属构件取放以及产品成品取放作出优化设置,而有效地实现物料取放步骤的协调应用。

Injection system of automatic loading and unloading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自动上下料的注塑系统
本技术涉及注塑加工
,具体涉及一种自动上下料的注塑系统。
技术介绍
在生产由金属和塑胶两种材料组成的零件时,通常应用有注塑系统,以将金属材质的工件放入至注塑模具中,待注塑成型后再将已经固化的模具取出并放入至成品收集箱内。而传统生产过程通过人工将工件放入至注塑模具内,注塑完毕后也需要通过人工将注塑产品取出,而且加工后的产品都会带有水口,从而需要进一步通过人工进行操作,以取出产品及使产品与水口分离;当注塑的工件较多时,重复取料和放料动作次数多,而使该工序的劳动强度较大且效率较低,而造成生产周期长、成本高等缺点。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为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而提供一种自动上下料的注塑系统。自动上下料的注塑系统,包括注塑机构及应用于所述注塑机构的注塑模具,还包括用于将工件输送的送料机构、用于对产品收集的产品收集箱及用于对水口废料收集的水口收集箱,所述送料机构输出端一侧设置有用于对所述送料机构位置、注塑模具位置、产品收集箱位置及废料收集箱位置进行物料取放的工业机器人,所述工业机器人末端设置有机械抓手,所述机械抓手包括第一工件抓手、第二工件抓手、水口定压部及水口抓手。其应用原理如下:通过应用设置于工业机器人末端的机械抓手上的第一工件抓手、第二工件抓手、水口定压部及水口抓手,以实现工件在注塑过程中各步骤的取放,并能直接有效地实现水口与产品的分离应用,使得注塑过程全自动化。进一步地,所述机械抓手包括用于工位切换的切换部,所述切换部上设置有第一工位及第二工位,所述第一工位上设置有第一固定座,所述第一工件抓手安装于所述第一固定座上;所述第二工位上设置有第二固定座,所述第二工件抓手、水口定压部及水口抓手安装于所述第二固定座上。通过设置设置有将所述第一工件抓手、第二工件抓手、水口定压部及水口抓手分设于第一工位及第二工位上,通过工位的切换以满足特定步骤的应用,进一步地满足注塑系统自动化应用的需要。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固定座上设置有至少两个第一工件抓手,所述第一工位与第一固定座之间设置有用于转换调整各所述第一工件抓手位置的转换部;以使所述机械抓手能有效地对多个工件进行抓取应用,提高工作效率。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工件抓手包括第一驱动部及与所述第一驱动部连接的两侧第一夹持部;两侧所述第一夹持部之间设置有下压板,所述下压板连接有驱动气缸,所述驱动气缸联动所述下压板于所述两侧第一夹持部之间作往复的推压运动。在放置工件至注塑模具时,通过下压板的设置,以有效地辅助将工件推入至模具中的模具槽中,防止夹持部松开时工件的下落过程出现位移,满足工件放置的高精度需要。进一步地,所述第二工件抓手包括第二驱动部及与所述第二驱动部连接的两侧第二夹持部;两侧所述第二夹持部之间设置有限位压板,所述限位压板连接有弹性组件,所述弹性组件对所述限位压板施加有复位的弹力。在将产品取离于注塑模具时,通过限位压板的设置,则当产品被模具顶针顶起时,限位压板在弹性组件的配合下,以其端面与产品弹性触接;防止产品过度顶起而与抓手发生碰撞,造成工件的损坏。进一步地,常态时,所述限位压板朝向物料取放位置一侧的端面位置低于所述第二夹持部朝向物料取放位置一侧的端面位置。在将产品取离于注塑模具时,通过限位压板的位置限定设置,使第二工件抓手先以限位压板抵压于产品上,则产品被模具顶针顶起时,能配合限位压板对产品进行限位顶出,再以第二夹持部对产品固定夹取;防止产品顶起时发生位置偏移,满足产品取放的高精度需要;而同时,产品收集时,所述第二夹持部松开,该配合有弹簧组件的限位压板弹性复位时,也能有效地辅助将产品推出,满足产品收集需要。进一步地,所述水口定压部包括定压柱,所述定压柱朝向物料取放位置一端设置有用于限制水口活动的定压触面。在将产品取离于注塑模具时,通过应用有定压触面的定压柱设置,使定压触面触压于水口,而当产品被模具顶针顶起时,则可顺利地使产品与水口分离,满足注塑系统的应用。进一步地,所述定压柱一体成型并使所述定压触面位置低于所述第二工件抓手朝向物料取放位置一侧的端面位置。通过一体成型的定压柱设置,满足水口与产品分离应用的前提下,有效地减少设备成本。进一步地,所述水口抓手包括第三驱动部及与所述第三驱动部连接的两侧第三夹持部;所述两侧第三夹持部之间的相对壁面上均成型有夹持凹槽,两侧的所述夹持凹槽之间形成有水口夹持位;以满足所述水口抓取的应用,满足后续对所述水口的回收需要。进一步地,所述送料机构包括振动料盘,所述振动料盘的输出端设置有用于对输出工件的位置方向进行筛选的筛选机构。进一步地,所述筛选机构包括定位底座及设置于所述定位底座上侧的定位检测部,所述定位检测部朝向所述振动料盘一侧设置有定位槽,所述定位槽连接有光纤传感器,所述定位检测部连接有可驱动所述定位检测部偏离所述定位底座位置的侧向驱动机构。进一步地,所述定位底座于所述定位槽位置设置有升降台,所述升降台连接有竖向驱动机构。当检测到工件位置方向不合乎要求时,通过侧向驱动机构的设置,可驱动定位检测部偏离所述定位底座位置,以使所述定位槽下部形成漏空,令不合乎要求的工件从漏空位置掉落以重新回收上料,满足工件位置抓取前定位的需求;而通过竖向驱动机构结合升降台的设置,可将合乎位置方向要求的工件进行抬升,进一步有效地便于机械抓手对工件的抓取。本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1、通过设置有应用第一工位及第二工位的切换部,以分别对注塑过程中的金属构件取放以及产品成品取放作出优化设置,而有效地实现物料取放步骤的协调应用。2、通过于第二工位位置设置有所述第二工件抓手、水口定压部及水口抓手,以满足所述产品成品的抓取与水口分离步骤应用的需要。3、通过筛选机构的设置,以对输出工件的位置方向进行筛选,满足机械抓手对工件的抓取需要。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注塑系统的第一应用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的注塑系统的第二应用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的注塑系统的第一局部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的注塑系统的第二局部结构示意图;图5为本技术的注塑系统的第三局部结构示意图;图6为本技术的注塑系统的A局部结构示意图;图7为本技术的注塑系统的B局部结构示意图;附图标记说明:送料机构1、振动料盘10、筛选机构11、定位底座110、定位检测部111、定位槽112、侧向驱动机构113、升降台114、工业机器人2、机械抓手3、切换部31、第一固定座40、转换部401、第一工件抓手41、第一驱动部411、第一夹持部412、下压板413、第二固定座50、第二工件抓手51、第二驱动部511、第二夹持部512、弹性组件513、限位压板514、定压柱52、水口抓手53、注塑模具6、顶针61。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使本技术的技术方案、目的及其优点更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进一步的解释说明。如图1至图7所示,本技术的注塑系统,包括注塑机构及应用于所述注塑机构的注塑模具6,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用于将工件输送的送料机构1、用于对产品收集的产品收集箱及用于对水口废料收集的水口收集箱,所述送料机构1输出端一侧设置有用于对所述送料机构1位置、注塑模具6位置、产品收集箱位置及废料收集箱位置进行物料取放的工业机器人2,所述工业机器人2末端设置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自动上下料的注塑系统,包括注塑机构及应用于所述注塑机构的注塑模具,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用于将工件输送的送料机构、用于对产品收集的产品收集箱及用于对水口废料收集的水口收集箱,所述送料机构输出端一侧设置有用于对所述送料机构位置、注塑模具位置、产品收集箱位置及废料收集箱位置进行物料取放的工业机器人,所述工业机器人末端设置有机械抓手,所述机械抓手包括第一工件抓手、第二工件抓手、水口定压部及水口抓手。

【技术特征摘要】
1.自动上下料的注塑系统,包括注塑机构及应用于所述注塑机构的注塑模具,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用于将工件输送的送料机构、用于对产品收集的产品收集箱及用于对水口废料收集的水口收集箱,所述送料机构输出端一侧设置有用于对所述送料机构位置、注塑模具位置、产品收集箱位置及废料收集箱位置进行物料取放的工业机器人,所述工业机器人末端设置有机械抓手,所述机械抓手包括第一工件抓手、第二工件抓手、水口定压部及水口抓手。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注塑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机械抓手包括用于工位切换的切换部,所述切换部上设置有第一工位及第二工位,所述第一工位上设置有第一固定座,所述第一工件抓手安装于所述第一固定座上;所述第二工位上设置有第二固定座,所述第二工件抓手、水口定压部及水口抓手安装于所述第二固定座上。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注塑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固定座上设置有至少两个第一工件抓手,所述第一工位与第一固定座之间设置有用于转换调整各所述第一工件抓手位置的转换部。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注塑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工件抓手包括第一驱动部及与所述第一驱动部连接的两侧第一夹持部;两侧所述第一夹持部之间设置有下压板,所述下压板连接有驱动气缸,所述驱动气缸联动所述下压板于所述两侧第一夹持部之间作往复的推...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林真权陈少锋梁永强
申请(专利权)人:佛山市翰南机电设备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