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曾木茂专利>正文

三档式棘轮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236978 阅读:175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三档式棘轮装置的结构改进,其中主要包含一心杆、二卡制块、控制环和棘齿套;借助心杆形成分别可回转地设置卡制块的2个安放槽,并利用控制环控制该卡制块的摆动角度,使其具有正、反向转动或双向制动的功能;并且达到制造容易、组装简单与成本降低且使用效果较佳的目的。(*该技术在2013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本技术涉及一种具有正向转动、反向转动或双向制动功能的三档式棘轮装置,尤其涉及三档式棘轮装置的结构改进。
技术介绍
如图1所示,已有的三档式棘轮装置结构包含一棘齿套10,一轴杆20与一转向环30所共同组成。该棘齿套10内环设有棘齿槽11。该轴杆20套设于该棘齿套10内,且其成形具有内部形成沟槽22的2个安放槽21。该沟槽22以可回转的方式设置外侧形成与棘齿套10内的棘齿槽11对应的棘齿24的棘齿块23。弹簧25一端嵌入棘齿块23的内侧,另一端嵌入安放槽21的内壁。转向环30套设于该棘齿套10外缘,其内形成与棘齿块23上设置的拨杆26对应的2个拨动块31。据此,已有的三档式棘轮装置借助棘齿块23内侧嵌入的弹簧25,使棘齿块23上的棘齿24能啮合棘齿套10内的棘齿槽11,并利用该转向环30内的拨动块31拨动棘齿块23上的拨杆26,以控制二棘齿块,使其可同时啮合棘齿套10内的棘齿槽11,或使其棘齿块23啮合而另一棘齿块23脱离该棘齿槽11,达到正、反向转动或双向制动的功能。然而,已有的三档式棘轮装置由于利用棘齿块23的棘齿24啮合棘齿套10内的棘齿槽11,达到正、反向转动或双向制动,其制造时必须非常注意棘齿24与棘齿槽11的配合精度,造成制作困难。又由于该棘齿块23借助转向环30的拨动块31拨动其端面的拨杆26,以控制该棘齿块23,该棘齿块23在制造时,必须使用较多的材料车削出该拨杆26,或者在棘齿块23的端面上另行组装拨杆26,造成材料浪费或工序过多,使制作成本增加。此外,棘齿块23利用其可回转地设置于安放槽21的沟槽22内与其内侧的弹簧25,才能啮合棘齿套10内的棘齿槽11,因而组装时,必须先将棘齿块23可回转地设置在安放槽21的沟槽22后,再在该棘齿块23的内侧装设弹簧25。但是,由于该棘齿块23可回转地设置于沟槽22后并无法定位,此时在内侧装设该弹簧25,不但容易造成棘齿块23从沟槽22内滑落,而且增加组装困难。又由于2个棘齿块23分别装设一弹簧25,所以,当2个弹簧之间弹力不均等时,会使2个棘齿块23对棘齿槽11的齿合力不均衡,造成使用效果欠佳。鉴于上述缺陷,为了解决已有三档式棘轮装置存在的问题,本技术申请人开发出一种三档式棘轮装置的改进结构,使其创造容易,组装简单,制造成本降低,且使用效果较佳。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三档式棘轮装置的改进结构,其中卡制块结构简单,能由控制环直接推动该块侧缘控制其摆动,且组装时仅需于穿孔内装设一弹簧,因而制造容易、组装简单,而且成本降低。本技术的又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三档式棘轮装置的改进结构,其中借助2个卡制块使用同一弹簧,使2个卡制块对棘齿套内的棘齿槽上施加的力相同,提高使用效果。为了达到上述目的,如图2、图3所示,本技术的三档式棘轮装置的改进结构包含心杆40、2个卡制块50、控制环60和棘齿套70;其中心杆40的轴心形成内设螺栓42的安放孔41,该心杆40的一端套接一握手柄80,另一端形成各自内设枢孔45的2个相对应的左安放槽43与右安放槽44,左、右安放槽43、44之间设有内装弹簧461的通孔46,而且该心杆40的侧缘设有内装弹簧471的圆孔47,该弹簧471上装有抵顶杆472;卡制块50形成可回转地设置在心杆40的左、右安放槽43、44内的枢孔45上枢轴51,使卡制块50可在心杆40的左、右安放槽43、44内摆动,该卡制块50的内侧面上还对应于心杆40上的通孔46设有使心杆40的通孔46内的弹簧461嵌入的定位凹口52;控制环60穿在心杆40上,且其内缘形成左定位槽61、中定位槽62、右定位槽63、左导引槽64和右导引槽65,该左中右定位槽61、62、63对应于心杆40上的抵顶杆472,而该左、右导引槽64、65分别对应于心杆40上的左、右安放槽43、44;棘齿套70是套在心杆40上,且位于控制环60的上方,该棘齿套70内环设有与卡制块50对应的棘齿槽71,并且在棘齿套70的内缘轴心处形成配合在心杆40的螺栓42上的螺纹孔72。附图说明图1是已有三档式棘轮装置的剖视图。图2是本技术的三档式棘轮装置的立体分解图。图3是图2的纵剖视图。图4是图3的A-A剖视的实施例示意图。图5是本技术的实施例示意图。图6是本技术的实施例示意图。图7是本技术另一实施例图。图中标号说明(10)棘齿套(11)棘齿槽(20)轴杆(21)安放槽(22)沟槽(23)棘齿块(24)棘齿(25)弹簧(26)拨杆(30)转向环(31)拨动块(40)心杆(41)安放孔(42)螺栓(43)左安放槽(44)右安放槽(45)枢孔(46)通孔(461)弹簧(47)圆孔 (471)弹簧(472)抵顶杆(50)卡制块(51)枢轴(52)定位凹口(60)控制环(61)左定位槽(62)中定位槽(63)右定位槽(64)左导引槽(65)右导引槽(66)C形卡环(70)棘齿套(71)棘齿槽(72)螺纹孔(73)手柄(80)手柄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说明对本技术的一较佳实施例,以进一步理解本技术的动作方式和功效请参阅图4至6图所示,本技术的三档式棘轮装置改进结构由控制60、控制卡制块50的摆动位置,当心杆40上的抵顶杆472抵顶于该控制环60的中定位槽62时,该控制环60上的左、右导引槽64、65分别位于该心杆40上的左、右安放槽43、44侧缘,此时借助该心杆40上通孔46内的弹簧461的弹力,使2个卡制块50都向外摆动,顶在棘齿套70内的棘齿槽71上,达到双向制动的功效。而且,当转动该控制环60,使心杆40上的抵顶杆472抵顶在控制环60的左定位槽61时,该控制环60上的左导引槽64位于心杆40上的左安放43外缘,使左导引槽64内的卡制块50利用心杆40的通孔46中弹簧461的弹力向外摆动,顶在棘齿套70内的棘齿槽71上,而该控制环60上的右导引槽65转离该心杆上的右安放槽44的外缘,并将右安放槽44内的卡制块50推放到右安放槽44内,达到顺向转动的功效。反之,如果转动该控制环60,使心杆40上的抵顶杆472顶在控制环60的右定位槽65,则达到逆向转动的功效。据此,本技术利用2个卡制块50的摆动方式,达到正、反向转动或双向制动的功能。由于本技术的卡制块50构造简单,且能由控制环60推动该块侧缘控制其摆动,不必如已有技术的棘齿块那样要设置拨杆,所以该卡制块50容易加工制造,且能共同生产后再分开组装,此已有的棘齿块节省加工成本。又,由于2个卡制块50都利用心杆40上通孔46内的弹簧461的弹力向外摆动,本技术在组装时,仅需在通孔46内装一弹簧461后,再将卡制块50的枢轴51可回转地设置在心杆40的左、右安放槽内的枢孔45上加以定位。因此,本技术比已有技术中的2根弹簧容易组装,且组装过程中该卡制块不易滑落。又,由于2个卡制块50使用同一弹簧461,能使2个卡制块50对棘齿套70内的棘齿槽71的卡制力相同,从而提高其使用效果。此外,如图7所示,心杆40套接的手柄80的一端可形成锁定端78,并在该棘齿套70的外缘形成手柄73,且将旋转环60以C形卡环66固定在棘齿套70的上方。综上所述,本技术可达到制造容易、组装简单和成本降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三档式棘轮装置的改进结构,其特征在于具有:心杆,其轴心形成内设螺栓的一个安放孔,且该杆一端套接手柄,另一端形成各自内设一枢孔的2个相对应的左安放槽和右安放槽,该左、右安放置间设有内装一弹簧的一个通孔,该心杆的侧缘设有内装一弹簧的 一个圆孔,该弹簧上装有一根抵顶杆;2个卡制块,各自形成一根可回转地设置于所述心杆的左、右安放槽内的枢孔上的枢轴,且该卡制块的内侧面抵顶于所述心杆的通孔内的弹簧;控制环,穿放在所述心杆上,且该环的内缘形成一左定位槽、一中定位槽 、一右定位槽、一左导引槽和一右导引槽,该左、中、右定位槽对应于所述心杆上的抵顶杆,而该左、右导引槽分别对应于所述心杆的左、右安放槽;棘齿套,套放在所述心杆上,且位于所述控制环的上方,该套的内环设有对应于所述卡制块的棘齿槽,且该套的内 缘轴心形成配合在所述心杆的螺栓上的一个螺纹孔。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曾木茂
申请(专利权)人:曾木茂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71[中国|台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