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李政家专利>正文

人体前庭系统健康调节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2321503 阅读:65 留言:0更新日期:2019-10-19 10:17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人体前庭系统健康调节装置,其主要是凭借一控制模块驱动一载具,令该控制模块的各承载点是呈现一上、下交互性倾斜圆周动线,以使载具同步呈现上、下交互性倾斜圆周动线摆动,当人体坐卧在载具中时,令人体通过前、后、左、右等复数承载点呈现上、下交互性倾斜圆周动线作全方位空间维度的动作刺激了人体前庭器官全部的感受器,缓慢重复轨迹的运动可以使弱化的前庭系统通过训练,令眼球、肌肉活动与人体前庭的整合达到微调教的目的,进而活化了人体大脑与小脑。

Vestibular system health regulation devic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人体前庭系统健康调节装置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人体前庭系统健康调节装置,尤其是一种令人体通过前、后、左、右等复数承载点呈现上、下交互性倾斜圆周动线的全方位空间维度的动作刺激了人体前庭器官全部的感受器,缓慢重复轨迹的运动可以使弱化的前庭系统通过训练,令眼球、肌肉活动与人体前庭的整合达到微调教的目的,进而活化了人体大脑与小脑的创新结构设计。
技术介绍
人体两内耳的前庭系统凭借充满液体的膜性管路(fluid-filledtubes)来侦测头部的运动及位置改变。前庭系统与耳蜗之间有所连接。前庭里的装置(Vestibularapparatus)包含两个部分:A.耳石器官(Otolithorgans):在椭圆囊(Utricle)和球囊(Saccule)内,凭借地球引力(重力)来侦测头部所产生的直线加速度(Linearacceleration);B.半规管(Semicircularcanals):三个半规管互相垂直,分别有X、Y、Z轴三方向,可侦测头部的角加速度(Angularacceleration)。人体凭借刺激前庭受器感知身体在空间的相对位置,刺激的信号传送到前庭神经核,将信号经由内侧纵束(MedialLongitudinalFasciculus)上传至控制眼球动作的3、4、6对脑神经让眼球产生相对应的动作反应,前庭神经核同时将信号经由前庭脊髓束(VestibuloSpinalTract)下传到控制脊椎曲线的深层肌肉(Intrinsicmuscle).同时所有的信号持续在小脑同步进行整合。因此当此日常生活中长期久坐盯看萤幕导致眼球肌肉疲乏,造成此一系列产生失调时,将导致脊椎曲线改变,产生肩颈酸痛与下背疼痛,与脊椎侧弯。上述的论述已在2012年发表的研究报告中获得实验证实,实验中破坏了青蛙单侧的内耳前庭系统后,青蛙开始产生脊椎侧弯的现象。是以,针对上述现有结构所存在的问题点,如何开发一种更具理想实用性的创新结构,如果能够通过各种不同方位(左、右、上、下、前、后作倾斜圆周运动)缓慢身体移动刺激前庭,达到微调调正让此一系统的正常运作的最佳状态,自然能减缓肩颈腰背痛与脊椎侧弯的症状;前庭系统的刺激,经由第八对脑神经直接活化脑干的桥脑,并通过多种不同之中枢神经传导路径活化了小脑与整个大脑,在幼儿可以因而促进大脑神经系统的正常发展,稳定情绪,平衡自律神经,强化海马回,减缓大脑退化的速度,实使用消费者所殷切企盼,也是相关业者须努力研发突破的目标及方向。有鉴于此,本案专利技术人本于多年设计经验,详加设计本专利技术构件并经过实际审慎评估后,终得一确具实用性的本专利技术。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主要目的,是在提供一种人体前庭系统健康调节装置;其所欲解决的问题点,是针对人体日常生活中长期久坐盯看萤幕导致眼球肌肉疲乏,造成此一系列产生失调时,将导致脊椎曲线改变,产生肩颈酸痛与下背疼痛,与脊椎侧弯问题点加以改良突破。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人体前庭系统健康调节装置,其特征是包括:一控制模块,该控制模块设有一旋支点单元,该旋支点单元设置一慢速驱转承载单元,令慢速驱转承载单元以旋支点单元为中心支点,该慢速驱转承载单元包含有前、后、左、右的复数承载点,其中该控制模块的该慢速驱转承载单元所包含复数承载点,是进一步包含有一前端承载点、后端承载点、左端承载点及右端承载点,令该前端承载点、后端承载点、左端承载点及右端承载点以旋支点单元为中心支点呈现一上、下交互性倾斜圆周动线动作;继而,该慢速驱转承载单元进一步包含一驱动马达带动一驱动轮,该驱动轮带动一减速轮,该驱动轮及该减速轮凭借一皮带作连动,该减速轮连动一连动轴,该连动轴两端分别输出动力源至两连动件,令该连动件各驱动一偏心轴的一输出端,该输出端偏心带动一偏心端,该偏心端驱动一万向连杆的一万向输入端,且两偏心端互呈180度的偏位角度,该万向连杆另一端设有一万向输出端,令该万向输入端动力输出至该万向输出端,令该万向输出端连结该旋支点单元,使该旋支点单元的四角隅位置分别界定为该前端承载点、该后端承载点、该左端承载点及该右端承载点,令该前端承载点、后端承载点、左端承载点及右端承载点以旋支点单元为中心支点呈现一上、下交互性倾斜圆周动线动作;一载具,该载具连设于该慢速驱转承载单元的各该复数承载点上端。所述的人体前庭系统健康调节装置,其中:该万向输出端动力输出至一导动支架的一导动输入端,该导动支架另一端设有一导动输出端,令该导动输入端将动力输出至该导动输出端,而该导动输出端输出动力至一旋支点单元,该旋支点单元表面设置有复数多角隅承载点,其中两个该偏心轴互呈180度的偏位角度,以使该两导动支架能够带动该旋支点单元的复数多角隅承载点呈现上、下交互性倾斜圆周动线动作。所述的人体前庭系统健康调节装置,其中:该载具为办公椅形态、工作椅形态、儿童椅形态、幼教亲子椅形态、按摩椅形态、躺椅形态、婴幼儿摇蓝形态、婴儿床形态、病床形态、一般居家床形态、轮椅形态、站立复健平衡训练平台形态或马术治疗椅形态。所述的人体前庭系统健康调节装置,其中:该载具结合有一护腰装置。所述的人体前庭系统健康调节装置,其中:慢速驱转承载单元的所述慢速是界定于5~20rpm之间。如此创新独特设计,使本专利技术凭借一控制模块驱动一载具,令该控制模块的各承载点是呈现一上、下交互性倾斜圆周动线,以使载具可同步呈现上、下交互性倾斜圆周动线摆动,当人体坐卧在载具中时,令人体通过前、后、左、右等复数承载点呈现上、下交互性倾斜圆周动线作全方位空间维度的动作刺激了人体前庭器官全部的感受器,缓慢重复轨迹的运动可以使弱化的前庭系统通过训练,令眼球、肌肉活动与人体前庭的整合达到微调教的目的,进而活化了人体大脑与小脑。附图说明图1是本专利技术的结构方块图一。图2是本专利技术的结构方块图二。图3是本专利技术的结构俯视图。图4是本专利技术动作时的前后动作图一。图5是本专利技术动作时的前后动作图二。图6是本专利技术动作时的左右动作图一。图7是本专利技术动作时的左右动作图二。图8是本专利技术另一实施例立体图一。图9是本专利技术另一实施例立体图二。图10是本专利技术又一实施例的立体图。附图标记说明:〔本专利技术〕1人体前庭系统健康调节装置;2载具S控制模块;S1旋支点单元;S2慢速驱转承载单元;N上、下交互性倾斜圆周动线;S21前端承载点;S22左端承载点;S23后端承载点;S24右端承载点;S25多角隅承载点;10驱动马达;11驱动轮;12减速轮;13皮带;14连动轴;15连动件;16偏心轴;17输出端;18偏心端;19万向连杆;191万向输入端;192万向输出端;20导动支架;21导动输入端;22导动输出端;U护腰装置。具体实施方式请参阅图1~图7所示,是本专利技术人体前庭系统健康调节装置的较佳实施例,惟此等实施例仅供说明之用,在专利申请上并不受此结构的限制,其是包括一人体前庭系统健康调节装置1,其包含:一控制模块S,该控制模块S设有一旋支点单元S1,该旋支点单元S1设置一慢速驱转承载单元S2,令慢速驱转承载单元S2以旋支点单元S1为中心支点,该慢速驱转承载单元S2包含有前、后、左、右等复数承载点,各该承载点是呈现一上、下交互性倾斜圆周动线N动作;其中慢速驱转承载单元S2的所述慢速是界定于5~20rpm之间。一载具2,该载具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人体前庭系统健康调节装置,其特征是包括:一控制模块,该控制模块设有一旋支点单元,该旋支点单元设置一慢速驱转承载单元,令慢速驱转承载单元以旋支点单元为中心支点,该慢速驱转承载单元包含有前、后、左、右的复数承载点,其中该控制模块的该慢速驱转承载单元所包含复数承载点,是进一步包含有一前端承载点、后端承载点、左端承载点及右端承载点,令该前端承载点、后端承载点、左端承载点及右端承载点以旋支点单元为中心支点呈现一上、下交互性倾斜圆周动线动作;继而,该慢速驱转承载单元进一步包含一驱动马达带动一驱动轮,该驱动轮带动一减速轮,该驱动轮及该减速轮凭借一皮带作连动,该减速轮连动一连动轴,该连动轴两端分别输出动力源至两连动件,令该连动件各驱动一偏心轴的一输出端,该输出端偏心带动一偏心端,该偏心端驱动一万向连杆的一万向输入端,且两偏心端互呈180度的偏位角度,该万向连杆另一端设有一万向输出端,令该万向输入端动力输出至该万向输出端,令该万向输出端连结该旋支点单元,使该旋支点单元的四角隅位置分别界定为该前端承载点、该后端承载点、该左端承载点及该右端承载点,令该前端承载点、后端承载点、左端承载点及右端承载点以旋支点单元为中心支点呈现一上、下交互性倾斜圆周动线动作;一载具,该载具连设于该慢速驱转承载单元的各该复数承载点上端。...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人体前庭系统健康调节装置,其特征是包括:一控制模块,该控制模块设有一旋支点单元,该旋支点单元设置一慢速驱转承载单元,令慢速驱转承载单元以旋支点单元为中心支点,该慢速驱转承载单元包含有前、后、左、右的复数承载点,其中该控制模块的该慢速驱转承载单元所包含复数承载点,是进一步包含有一前端承载点、后端承载点、左端承载点及右端承载点,令该前端承载点、后端承载点、左端承载点及右端承载点以旋支点单元为中心支点呈现一上、下交互性倾斜圆周动线动作;继而,该慢速驱转承载单元进一步包含一驱动马达带动一驱动轮,该驱动轮带动一减速轮,该驱动轮及该减速轮凭借一皮带作连动,该减速轮连动一连动轴,该连动轴两端分别输出动力源至两连动件,令该连动件各驱动一偏心轴的一输出端,该输出端偏心带动一偏心端,该偏心端驱动一万向连杆的一万向输入端,且两偏心端互呈180度的偏位角度,该万向连杆另一端设有一万向输出端,令该万向输入端动力输出至该万向输出端,令该万向输出端连结该旋支点单元,使该旋支点单元的四角隅位置分别界定为该前端承载点、该后端承载点、该左端承载点及该右端承载点,令该前端承载点、后端承载点...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政家
申请(专利权)人:李政家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中国台湾,7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