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用附属装置的设置结构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2299475 阅读:52 留言:0更新日期:2019-10-15 08:05
车用附属装置设置在车身上且位于沿车宽方向排列的座椅之间。支架用于安装车用附属装置并被固定于所述车身。车用附属装置具有位于一方的座椅这一侧的线束连接部。支架具有基面和一对纵壁部。另外,支架在一对纵壁部中靠近线束连接部这一侧的纵壁部亦即线束侧纵壁部处具有设置在线束连接部与基面之间的范围的肋部。

Setting Structure of Vehicle Accessory Devices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车用附属装置的设置结构
本专利技术涉及车用附属装置的设置结构。
技术介绍
近年来,为了能够在车辆发生事故时尽早救助乘客,所谓的紧急自动通报系统正在普及,该系统被构成为从车辆经由服务公司向警察、消防、医疗机构等发送确定车辆及用户的信息、事故情况、车辆位置等。为了实现该系统,在车辆上,作为向救助团体发送信息的附属装置而搭载了如专利文献1所示例的车载紧急通报装置(以下称为“DCM”)。以这种DCM为代表,需要在车辆发生事故时还实现指定功能例如为了救出乘客而自动解除门锁等的附属装置较为理想的是设置在车身中难以受到事故影响的部位例如中央隧道等在车宽方向上排列的座椅之间的部位。另外,在专利文献2中,公开了一种侧碰撞检测系统,其包括:检测加速度的加速度传感器;设置在左右的前排座椅的车宽方向外侧的侧碰撞用安全气囊装置;设置在侧门中,并且将侧碰撞负荷分两个阶段传递给上述加速度传感器的两阶段负荷传递部;以及根据来自加速度传感器的信号,控制侧碰撞用安全气囊装置的动作的控制器。而且,在该专利文献2的侧碰撞检测系统中,也将控制器设置在左右两座椅之间,以避免在车辆发生事故时作为附属装置的控制器发生故障,由此,在发生侧碰撞时,根据来自加速度传感器的信号使侧碰撞用安全气囊装置恰当地动作。然而,由于作为附属装置的控制器被设置在左右两座椅之间,因此在发生侧碰撞时,座椅会向该控制器侧位移而与其直接接触,有可能导致其不能发挥本来的功能。控制器即使在发生侧碰撞时也需要控制侧碰撞用安全气囊装置以使其恰当地动作,但是在专利文献2中,并没有公开针对这种课题的对策,还存在着研讨的余地。特别是在附属装置采用如下的设置结构的情况下,亦即在为了对辅助机进行电源供给和信号的收发而将从车身侧延伸的线束连接到附属装置的线束连接部以位于左右两座椅中一方的座椅侧的的方式而被设置的情况下,有必要采取对策,以避免在发生侧碰撞时所述一方的座椅与线束连接部直接接触而导致其损坏。现有技术文献专利文献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公开公报特开2008-213714号专利文献2:日本专利公开公报特开2009-234379号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如下的车用附属装置的设置结构:在发生侧碰撞时能够降低附属装置直接接触座椅的可能性。本专利技术所涉及的车用附属装置的设置结构包括:所述车用附属装置,设置在车身上且位于沿车宽方向排列的座椅之间;支架,安装所述车用附属装置并且被固定于所述车身;以及线束,连接于所述车用附属装置;其中,所述车用附属装置具有连接所述线束的线束连接部,并且以该线束连接部位于所述座椅中一方的座椅这一侧的方式设置,所述支架具有:基面;一对纵壁部,以在车宽方向上彼此离开距离的方式相对于所述基面竖立设置在所述车用附属装置与各座椅之间;以及肋部,设置在线束侧纵壁部与所述基面之间的范围,所述线束侧纵壁部是所述一对纵壁部中的接近所述车用附属装置的所述线束连接部这一侧的纵壁部。附图说明图1是表示具备本实施方式的车用附属装置的设置结构的车辆的局部的俯视图。图2是表示图1的II-II线剖面的图,是放大表示车辆的局部的放大剖视图。图3是车用附属装置及其设置结构从后方左斜上方观察时的立体图。图4是车用附属装置及其设置结构从前方右斜上方观察时的立体图。图5是车用附属装置及其设置结构的俯视图。图6是车用附属装置及其设置结构的分解立体图。图7是保护支架的俯视图。图8是保护支架的左侧视图。图9是保护支架的正视图。图10是表示车用附属装置的设置结构的周边的车身侧结构的局部的立体图。图11是对车用附属装置的设置结构进行安装并支撑的车身侧的DCM支架底座构件的外观图。图12是表示侧碰撞初期的车用附属装置的设置结构的作用说明图。图13是表示侧碰撞中期的车用附属装置的设置结构的作用说明图。图14是表示侧碰撞后期的车用附属装置的设置结构的作用说明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根据附图对实施方式进行详细描述。图1是表示搭载本实施方式的车用附属装置及其设置结构的车辆的车厢的前方的俯视图,图2是表示图1的II-II线剖面的放大剖视图,图3是车用附属装置及其设置结构从后方左斜上方观察时的立体图,图4是车用附属装置及其设置结构从前方右斜上方观察时的立体图,图5是车用附属装置及其设置结构的俯视图,图6是车用附属装置及其车用附属装置的设置结构的分解立体图,图7是保护支架的俯视图,图8是保护支架的左侧视图,图9是从保护支架的前方观察时的正视图,图10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车用附属装置的设置结构的周边的车身侧的结构的要部的立体图,图11是对车用附属装置的设置结构进行安装并支撑的车身侧的DCM支架底座构件的外观图。另外,图中箭头F表示车辆前方,箭头W表示车宽方向,箭头R表示车辆右侧,箭头L表示车辆左侧,箭头U表示车辆上方。如图1所示,车厢下侧面由在未图示的前围下板与后上弯部之间在前后方向上大致水平延伸的底板100构成。如图1、图2所示,在该底板100的车宽方向的中央部形成有向上方(车厢内方)突出并在车辆前后方向上延伸的隧道部101。在隧道部101的上部接合有与该隧道部101之间形成闭合面的隧道构件102。该隧道构件102是沿着隧道部101的上部在车辆前后方向上延伸的车身刚性构件。此外,如图2所示,在隧道部101的车外侧的下部空间内设置有作为发动机的排气系统构件之一而具备的排气管103。另外,如图1所示,在底板100的车宽方向两端部接合有作为在车辆前后方向上延伸的车身刚性构件的下边梁104。进而,在底板100的前部,前座椅3以在车宽方向上排列的状态设置,该前座椅3由在右舵车中相对于隧道部101被设置在右侧的驾驶座3R和相对于隧道部101被设置在左侧的副驾驶座3L构成。驾驶座3R和副驾驶座3L分别由具有座垫3a、座椅背部3b、头枕3c的左右独立的分离式座椅构成。此外,由于驾驶座3R和副驾驶座3L的结构大致相同,因此基于一个前排座椅3的结构进行说明,对于另一个前排座椅3省略其说明。如图2所示,在前座椅3的下部设有支撑座垫3a、座椅背部3b和头枕3c的座椅支撑结构4。座椅支撑结构4在与底板100之间设有在车辆前后方向上延伸,用于在座椅前后方向(车辆前后方向)上支撑座垫3a的滑动机构5。该滑动机构5在前座椅3的车宽方向上具备左右一对(在图2中仅图示一个),主要包括固定于底板100的左右一对座轨5a和可滑动地卡合于该座轨5a的滑动器5b。此外,座椅支撑结构4介于滑动机构5的滑动器5b与座垫3a之间,在左右各侧设有支撑该座垫3a的支撑支架6。而且,在座椅支撑结构4中,在这些左右的支撑支架6之间,架设有在车宽方向上呈直线状延伸的杆形状(管形状)的座垫框架7,该座垫框架7的车宽方向的两端部与分别对应的支撑支架6通过焊接等固定。此外,上述的座垫框架7除了作为提高前座椅3下部的刚性的强度构件以外,还可以适当具有作为稳定器的功能,用于将为了驱动升降机构(省略图示)所具备的连杆构件等而设置在左右其中一侧的驱动单元(省略图示)的驱动力传递到另一侧。另外,如图1所示,在车辆的车厢内前部,设置有在车宽方向上延伸的仪表板105,在左右两前排座椅3(副驾驶席3L与驾驶席3R)之间,以从车厢侧(上方)覆盖前后延伸的隧道构件102的方式设置有从仪表板105侧向车身后方延伸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车用附属装置的设置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所述车用附属装置,设置在车身上且位于沿车宽方向排列的座椅之间;支架,安装所述车用附属装置并且被固定于所述车身;以及线束,连接于所述车用附属装置;其中,所述车用附属装置具有连接所述线束的线束连接部,并且以该线束连接部位于所述座椅中一方的座椅这一侧的方式设置,所述支架具有:基面;一对纵壁部,以在车宽方向上彼此离开距离的方式相对于所述基面竖立设置在所述车用附属装置与各座椅之间;以及肋部,设置在线束侧纵壁部与所述基面之间的范围,所述线束侧纵壁部是所述一对纵壁部中的接近所述车用附属装置的所述线束连接部这一侧的纵壁部。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2017.02.22 JP 2017-0306391.一种车用附属装置的设置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所述车用附属装置,设置在车身上且位于沿车宽方向排列的座椅之间;支架,安装所述车用附属装置并且被固定于所述车身;以及线束,连接于所述车用附属装置;其中,所述车用附属装置具有连接所述线束的线束连接部,并且以该线束连接部位于所述座椅中一方的座椅这一侧的方式设置,所述支架具有:基面;一对纵壁部,以在车宽方向上彼此离开距离的方式相对于所述基面竖立设置在所述车用附属装置与各座椅之间;以及肋部,设置在线束侧纵壁部与所述基面之间的范围,所述线束侧纵壁部是所述一对纵壁部中的接近所述车用附属装置的所述线束连接部这一侧的纵壁部。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用附属装置的设置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肋部由与车宽方向平行的面构成。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车用附属装置的设置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线束侧纵壁部包含保护板,该保护板是与所述支架分体的构件且能够在该支架上装拆。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车用附属装置的设置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线束...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武永洋介福永健小西寿和
申请(专利权)人:马自达汽车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