输出轴靠输入轴驱动而能够旋转的旋转传递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228952 阅读:196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输出轴靠输入轴驱动而能够旋转的旋转传递装置,输入轴上设有旋转盘,输出轴上设有被动旋转体。在固定于装置外壳上的制动鼓的外周上设有制动部件。制动部件的两端形成有向离心方向弯曲的加力部。在输入轴的旋转盘上设有旋转传递部。在输出轴的被旋转体上设有承受来自上述旋转盘的旋转传递部的旋转力的被动旋转凸部。阻止内装有以上各要素的装置外壳旋转。(*该技术在2019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的
属于这样一种旋转传递装置,即通过转动输入轴可使输出轴向正反两个方向自由旋转,但输出轴即使受到大的旋转负荷的作用也不能向正反任一方向旋转,输出轴只有通过输入轴的驱动方能够旋转。仅能够通过输入轴使输出轴旋转的旋转传递装置的一个例子,记载在本申请人的实公平8-7162号、专利第2847618号公报等而为公众所知。除此之外,特公平8-6792号(专利2087078号)公报所记载的旋转传递装置,以不可旋转的外壳的筒部作为制动鼓,设置有压接在该筒部的中空部内表面上的螺旋弹簧状制动部件,其两端形成有向向心方向(向内)弯曲的加力部,输入轴向使得上述制动部件两端的加力部扭转而使之“缩径”的方向施加旋转力故而能够自由旋转,将旋转向输出轴传递。但是,由于输出轴向使得上述制动部件的扭转松弛而使之“扩径”的方向施加旋转力,因此,扩径后的制动部件与筒部内周面之间产生较大的摩擦制动力而不能够旋转。上述实公平8-7162号、专利第2847618号公报等所记载的旋转传递装置存在如下问题,即构成要素(零部件)数量多、各自的形状与结构比较复杂,故制造与组装需耗费很多工时,致使成本增加。而上述特公平8-6792号(专利2087087号公报)所记载的旋转传递装置由于构成要素(零部件)数量相对较少,各自的形状与结构较简单,故有利于进行制造和组装。但是,这种旋转传递装置,其输入轴向使得压接于筒部的中空部内表面上的螺旋弹簧状制动部件发生“缩径”的方向施加旋转力以减小摩擦力从而实现自由旋转,但为了提高对输出轴自身旋转进行制动的效果,空转工况下总保持有若干摩擦力。并且,当输入轴向使得上述制动部件“缩径”的方向施加旋转力以减小上述摩擦力时,由于不存在从内侧约束(或支承)该制动部件的部件而使之处于自由状态,因此,不可避免地,作为螺旋弹簧形状的特性,其产生缩径效果(减少摩擦的效果)的部位只限于在加力部(端部)附近,其它直径不发生变化的部位依然产生摩擦,因而使输入轴的旋转驱动力产生相当大的动力损失。反之,当输出轴在大的旋转负荷的作用下旋转时,向使得上述制动部件“扩径”的方向施加旋转力,在扩径的制动部件与筒部之间产生大的摩擦制动力而不能够旋转,但是,若在输出轴上作用有大的旋转负荷时,同样由于不存在从内侧约束(或支承)该制动部件的部件而使之处于自由状态,因此,易使制动部件的局部产生纵弯曲乃至疲劳现象而向内侧弯曲变形,当发生这种变形时,有可能使制动力急剧减小而失去制动效能。而对于本申请人所考虑的、采用本专利技术的诸如塑料大棚等的换气装置来说,当塑料大棚的规模(大棚的长度)较大时,将作用有300乃至500kg-cm左右的旋转负荷,因而,上述令人担心的可能性将成为现实。其次,由于其结构为制动部件两端的加力部向向心方向(向内)弯曲而形成,输入轴与输出轴对“向内”的加力部施加力,即在较制动部件螺旋体直径小的旋转半径上施加旋转力,因此,从“杠杆原理”可知,向制动部件传递的旋转力较小。因此,存在着如下缺点,即对于输出轴在较大旋转负荷作用下使上述制动部件扩径以在制动部件与筒部之间产生摩擦制动力的作用以及输入轴使制动部件缩径以减小与筒部的摩擦力的作用来说,向制动部件传递旋转力的效率分别都较低,因此,各个作用的效能较差。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特别是解决特公平8-6792号(专利2087078号)公报所记载的旋转传递装置的上述缺点与存在问题。具体地说就是提供这样一种旋转传递装置螺旋弹簧状制动部件设置在制动鼓的外周面上,当对制动部件施加过大旋转负荷的输出轴旋转时,可加大制动部件的扭转而使之“缩径”,使制动部件强力抱紧制动鼓而产生大的制动力,从而不能够旋转,制动鼓还必然作为从内侧约束(或支承)制动部件的部件而起作用,使制动作用高效率地得以发挥,可防止出现纵弯曲乃至疲劳等问题;反之,当输入轴旋转时,通过使制动部件的扭转松弛(扩径)而尽可能减小与制动鼓之间的摩擦力、减少动力损失,有利于轻快地进行旋转操作。本专利技术的另一个目的是提供这样一种旋转传递装置制动部件两端的加力部向离心方向(向外)弯曲而形成,因此,输入轴与输出轴均在较制动部件螺旋体直径大的旋转半径上向制动部件施加旋转力,旋转力的传递效率高,故而阻止输出轴旋转的功能及能力也较强,而且,对输入轴进行旋转操作时的可操作性好。作为解决上述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的手段,技术方案1的专利技术所涉及的输出轴靠输入轴驱动而能够旋转的旋转传递装置分别具有如下特征a) 输出轴与输入轴呈彼此的中心线相一致地连续配置,输入轴上设有旋转盘,输出轴上设有被动旋转体;b) 在固定于装置外壳上的制动鼓的外周上,以从外与之大致接触的状态配置有沿轴向呈螺旋状盘绕的有弹性的螺旋弹簧状制动部件,该制动部件的两端形成有向离心方向弯曲的加力部;c) 输入轴的上述旋转盘中,在上述制动部件的外周位置处设有相对于该制动部件两端的加力部在可使其扭转松驰的方向上与之接触地配置的旋转传递部;d) 输出轴的上述被动旋转体中,在上述制动部件的外周位置处设有相对于该制动部件两端的加力部在可使其扭转增大的方向上与之接触地配置的、承受来自上述旋转盘的旋转传递部的旋转力的被动旋转凸部;e) 阻止内装有以上各要素的装置外壳旋转。技术方案2的专利技术特征为在技术方案1所记载的输出轴靠输入轴驱动而能够旋转的旋转传递装置中,制动部件两端的加力部被弯曲成在与旋转方向相平行的方向上大致呈U字的形状或圆弧状。技术方案3的专利技术特征为在技术方案1所记载的输出轴靠输入轴驱动而能够旋转的旋转传递装置中,制动部件两端的加力部紧紧插在与旋转盘的旋转传递部以及被动旋转体的被动旋转凸部相分离而独立的旋转片的孔中,旋转盘的旋转传递部以及被动旋转体的被动旋转凸部通过上述旋转片推压加力部。技术方案4的专利技术特征为在技术方案1或2所记载的输出轴靠输入轴驱动而能够旋转的旋转传递装置中,与制动部件的加力部相接触的旋转盘的旋转传递部以及被动旋转体的被动旋转凸部的接触部位形成可大致与加力部全面均匀地接触的形状。技术方案5的专利技术特征为在技术方案1所记载的输出轴靠输入轴驱动而能够旋转的旋转传递装置中,输出轴与输入轴之任一方的前端上所形成的连结轴部可自由旋转地嵌在另一方上所形成的轴孔中,而且彼此的中心线相一致地连续配置。技术方案1~5的专利技术所涉及的输出轴靠输入轴驱动而能够旋转的旋转传递装置提供这样一种旋转传递装置其螺旋弹簧状制动部件设置在制动鼓的外周面上,当对制动部件施加过大旋转负荷的输出轴旋转时,将增大制动部件的扭转而使之“缩径”,即使得制动部件强力抱紧制动鼓而产生大的制动力从而不能够旋转,由于制动鼓必然作为从内侧约束(或支承)制动部件的部件而起作用,因此,可高效率地发挥制动作用,并且能够防止出现纵弯曲及疲劳等现象;反之,当输入轴旋转时,通过使制动部件的扭转松弛(扩径)而能够尽可能快速地减小与制动鼓之间的摩擦力,从而减少动力损失,有利于轻快地进行旋转操作。本专利技术还提供这样一种旋转传递装置制动部件两端的加力部呈向离心方向(向外)弯曲而形成,因此,输入轴与输出轴均在较制动部件螺旋体直径大的旋转半径上向制动部件施加旋转力,旋转力的传递效率高,故而阻止输出轴旋转的功能及能力也较强,而且,对输入轴进行旋转操作时的可操作性好。本专利技术还提供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输出轴靠输入轴驱动而能够旋转的旋转传递装置,其特征在于:a)输出轴与输入轴呈彼此的中心线相一致地连续配置,输入轴上设有旋转盘,输出轴上设有被动旋转体;b)在固定于装置外壳上的制动鼓的外周上,以从外与之大致接触的状态设置有沿轴向呈 螺旋状盘绕的有弹性的螺旋弹簧状制动部件,该制动部件的两端形成有向离心方向弯曲的加力部;c)输入轴的上述旋转盘中,在上述制动部件的外周位置处设有相对于该制动部件两端的加力部在可使其扭转松驰的方向上与之接触地配置的旋转传递部;d)输出轴 的上述被动旋转体中,在上述制动部件的外周位置处设有相对于该制动部件两端的加力部在可使其扭转增大的方向上与之接触地配置的、承受来自上述旋转盘的旋转传递部的旋转力的被动旋转凸部;e)阻止内装有以上各要素的装置外壳的旋转。

【技术特征摘要】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青山诚朗
申请(专利权)人:东都兴业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JP[日本]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