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星回转体的支承构造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225953 阅读:143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行星回转体的支承构造,为不需要复杂形状的凸缘体,成本低且具有对于设计变更的灵活性,并且即使在由于长期使用、螺栓的紧固力稍许降低,也不会发生晃动等。在行星齿轮(行星回转体)(56)的轴方向两侧上配置有通过连接体(70)连接的一对第1、第2凸缘体(66)、(68),且至少一方的第1凸缘体(66)和连接体(70)之间的圆周方向的扭矩通过磨擦力传递。行星齿轮(56)具有从其轴方向两侧突出的一对第1、第2支承销(62)、(64),该一对支承销(62)、(64)中的至少一方由具有过盈量的嵌合构造被相对第1凸缘体(66)固定。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行星回转体、例如行星齿轮或者行星滚轮等的支承构造。
技术介绍
在液晶输送用机器人或ATC等的精密定位上使用的行星齿轮装置中,装入有由托架限制或支承其圆周方向的位置的行星齿轮。所述托架为了紧凑并且提高刚性,多由笼型的部件(托架体)构成。 图2示出了专利文献1公开的行星齿轮装置PG1。 此行星齿轮装置PG1具有2级的行星齿轮机构P1、P2。其中,后段的行星齿轮机构P2具有恒星齿轮2、行星齿轮4、内齿齿轮6,,并且支承销10从行星齿轮4向轴方向突出,并由一对凸缘部14、16支承。该一对凸缘部14、16分别作为托架体8的一部分并由单一(同一)的部件构成,形成笼型。 这种构成使托架体8的形状极其复杂且成本容易较高,另外,相对于减速比或传递容量的变更,设计变更的灵活性也较低。因此,也广泛地公知如图3所示构成的行星齿轮装置PG2。该行星齿轮装置PG2由分别的部件构成一对凸缘体30、32,使用与凸缘体32一体的连接体34和螺栓36,而将凸缘体30、32两者一体化。 此种构成的情况下,螺栓36和凸缘体30的贯通孔33因在圆周方向上没有被完全一体化(由于有若干间隙),结果,凸缘体30与连接体34之间的圆周方向的扭矩通过由螺栓36的紧固力而在该连接体34的端部34A上产生的磨擦力(推压力),传递到第1凸缘体30侧。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平9-303494号公报但是,如图3所示的构造情况下,由于采用了凸缘体30与连接体34之间的圆周方向的扭矩通过磨擦力被传递的构造,会由于长期使用使螺栓36的紧固力松驰,因负载磨擦力以上的扭矩等,会使该磨擦力要传递的扭矩不中断地保持,则存在着生成由螺栓36的「剪切应力」进行扭矩传递的问题。在由螺栓36的剪切应力进行扭矩传递时,在一方面负荷变化,一方面回转方向逆转时,由于在该螺栓36与贯通孔32之间存在缝隙,有产生晃动的可能。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为了解决上述以往的技术问题,提供了一种不需要复杂形状的托架体,低成本且具有相对设计变更的灵活性,并且即使由于长期使用而使承担扭矩传递的摩擦力不能确保时,也不会发生晃动等的行星回转体的支承构造。 本专利技术通过采用如下构成,解决了上述技术问题,即,本专利技术的行星回转体的支承构造为,在行星回转体的轴方向两侧上配置通过连接体而连接的一对凸缘体,且至少一方的凸缘体与所述连接体之间的圆周方向的扭矩通过磨擦力传递而构成,所述行星回转体具有从其轴方向两侧突出的一对支承销,该一对支承销中的至少一方通过具有过盈量的嵌合构造而相对所述凸缘体被固定。 在本专利技术中,在凸缘体与所述连接体之间的圆周方向的扭矩由磨擦力被传递而构成的行星回转体的支承构造中,通过具有过盈量的嵌合构造,将行星销固定到凸缘体上。在此,“具有过盈量的嵌合构造”为,即使具有例如制造误差,也意味着完全不生成缝隙(依然存在过盈量)的嵌合构造。 为此,该连接体和凸缘体除了连接体与凸缘体接触部分的磨擦力以外,也由行星销的剪切应力以可在扭矩传递的状态下连接,即使螺栓的紧固力有些下降,也可不会产生晃动等而能够依然维持完全一体化。另外,2个凸缘体因通常在稳定的状态下被一体化,不容易发生螺栓自身松驰,可得到将连接体部分的磨擦力长期维持的作用。 再有,本专利技术中所说的“由具有过盈量的嵌合构造产生的固定”中,含有压入、冷缩配合等的手法。 此外,本专利技术中所说的“一对支承销”为,由于从中央行星回转体的两侧分别突出,作为专利技术的概念,未必是同一的,但在现实中,例如也可由贯通其双方行星回转体的一根销构成。 专利技术效果能够得到不需要复杂形状的凸缘体,低成本且具有相对设计变更的灵活性,并且即使由于长期使用使螺栓的紧固力稍许降低,也不会产生晃动等的行星回转体的支承构造。附图说明图1是表示适用本专利技术的行星齿轮装置一例的整体剖面图。 图2是表示以往的行星齿轮装置一例的整体剖面图。 图3是表示以往行星齿轮装置另一例的整体剖面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根据附图,详细地说明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一例。 在图1中,示出了适用本专利技术的行星回转体的支承构造的行星齿轮装置的整体剖面。 该行星齿轮装置PG3在其前段上具有连接轴50。连接轴50具有贯通孔52,在该贯通孔52的一端侧上可插入未图示的电机的电机轴。图1的符号54为将连接轴50和该电机轴可动力传递地连接用的夹板(磨擦结合部)。在连接轴50的贯通孔52的另一端侧上,压入有小齿轮轴53,该小齿轮轴53是单纯行星齿轮机构P3的输入轴且形成为恒星齿轮54的齿轮轴。单纯行星齿轮机构P3具有该恒星齿轮54、与该恒星齿轮54外接啮合的行星齿轮56、内接啮合该行星齿轮56的内齿齿轮58。内齿齿轮58与壳体60一体化。 行星齿轮56具有从该行星齿轮56向轴方向两侧突出的第1、第2支承销62、64。再有,具体地为,此第1、第2支承销62、64由贯通行星齿轮56的一根部件构成。该第1、第2支承销62、64由配置于行星齿轮56的轴方向两侧上的一对第1、第2凸缘体66、68支承。第1、第2凸缘体66、68通过轴承71、73分别支承在壳体60上。 另一方面,在此实施例中,在第2凸缘体68上一体地突出形成有连接体70。在连接体70和第1凸缘体66上分别形成有螺纹孔72和贯通孔74。通过螺栓76贯通该贯通孔74并拧入螺栓孔72内,第1凸缘体66和第2凸缘体68通过连接体70而一体化。螺栓76和第1凸缘体66的贯通孔74不是完全地紧密接触。为此,在通常的使用状态中,连接体70和第1凸缘体66的结合不是通过螺栓76的剪切应力,而是通过由该螺栓76的紧固力而产生在两者接合面S上的磨擦力来实现的。 在此实施例中,行星齿轮56的第1凸缘体66侧的第1支承销62以及第2凸缘体68侧的第2支承销64都通过作为具有过盈量嵌合构造的“压入”,分别固定在第1凸缘体66以及第2凸缘体68上。另外,第2凸缘体68与输出轴80一体化。 再有,行星齿轮56通过滚针轴承78而被安装在第1、第2支承销62、64间的大直径部57上。从而,尽管该第1、第2支承销62、64被压入固定在第1、第2凸缘体66、68上,该行星齿轮56也在大直径部57的周围非常圆滑地回转。 以下,对此行星齿轮装置PG3的作用进行说明。 在由未图示电机轴的回转使连接轴50回转时,压入在该连接轴50中的小齿轮轴53回转,形成于该小齿轮轴53前端的恒星齿轮54回转。在此实施例中,因内齿齿轮58通过与壳体60一体化而维持在固定状态,结果,由于恒星齿轮54的回转,行星齿轮56边自转边围绕着该恒星齿轮54公转。该公转成分通过第1、第2支承销62、64分别传递到第1、第2凸缘体66、68上,该第1、第2凸缘体66、68一体地回转。 在此,本实施例中,由于第1、第2支承销62、64共同通过具有过盈量的嵌合构造而固定在第1、第2凸缘体66、68上,第1、第2凸缘体66、68除由螺栓76发生的磨擦力以外,也由该第1、第2支承销62、64的剪切应力而被成为一体化,即使例如由螺栓76产生的磨擦力有所降低,此外,即使要传递的扭矩增减或反转,也能够进行不产生晃动的扭矩传递。 再者,可确认螺栓76紧固力降低的速度自身也比以往迟缓。可推测,如果在以往螺栓76的紧固力降低时,根据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行星回转体的支承构造,设有在行星回转体的轴方向两侧上通过连接体连接的一对凸缘体,且至少一方的凸缘体与所述连接体之间的圆周方向的扭矩通过磨擦力被传递,其特征在于,所述行星回转体具有从其轴方向两侧突出的一对支承销,该一对支承销中的至少一方通过具有过盈量的嵌合构造被相对所述凸缘体固定。

【技术特征摘要】
JP 2005-11-2 318944/20051.一种行星回转体的支承构造,设有在行星回转体的轴方向两侧上通过连接体连接的一对凸缘体,且至少一方的凸缘体与所述连接体之间的圆周方向的扭矩通过磨擦力被传递,其特征在于,所述行星回转体具有从其轴方向两侧突出的一对支承销,该一对支承销中的至少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石塚正幸
申请(专利权)人:住友重机械工业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JP[日本]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