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顶管机及顶管接收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22256570 阅读:44 留言:0更新日期:2019-10-10 11:45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顶管机及顶管接收方法,其中,顶管机包括:外壳,所述外壳内壁可分割连接有胸板,所述胸板第一侧可拆卸连接有切削装置,所述切削装置连接有驱动装置,所述驱动装置位于胸板的第二侧。基于此,本发明专利技术所提供的顶管机,在进行地铁出入口隧洞成型过程中,顶管机无法通过接收端结构侧墙所预留孔洞时,可以利用切削装置及驱动装置的可拆卸性能,以及胸板与外壳的可分割性能,直接将驱动装置、切削装置及胸板拆卸下来,从而留下外壳作为隧洞初期支护结构使用,令顶管机无需穿过接收端结构侧墙即可完成隧洞结构施工。

A Pipe Jacking Machine and Pipe Jacking Receiving Method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顶管机及顶管接收方法
本专利技术涉及顶管机
,尤其涉及的是一种顶管机及顶管接收方法。
技术介绍
顶管施工技术已成为城市地下管节非明挖施工的主要手段,在给排水、污水治理、通信、电力管节等领域得到了广泛的运用;随着城市综合管廊建设,很多架空线改地下电缆;经常出现高压电缆穿越道路的情况;另外限于城市密集的建筑物,很多地方不具备开挖施工条件,因此顶管施工技术应用越来越多。顶管施工就是非开挖施工方法,是一种不开挖或者少开挖的管节埋设施工技术。顶管法施工就是在工作坑内借助于顶进设备产生的顶力,克服管节与周围土壤的摩擦力,将管节按设计的坡度顶入土中,并将土方运走。一节管节完成顶入土层之后,再下第二节管节继续顶进。其原理是借助于主顶油缸及管节间、中继间等推力,把顶管机或掘进机从工作坑内穿过土层一直推进到接收坑内吊起。管节紧随顶管机或掘进机后,埋设在两坑之间。顶管施工法是先在工作井内设置支座和安装主千斤顶,所需铺设的管节紧跟在顶管机后,在主千斤顶推力的作用下顶管机向土层内掘进,掘出的泥土由土泵或螺旋输送机排出或以泥浆的形式通过泥浆泵经管节排出;推进一节管节后,主千斤顶缩回,吊装上另一节管节,继续顶进。如此往复,直至整个隧洞结构铺设完毕。整个隧洞结构铺设完毕后,顶管机从接收井吊至地面。顶管施工技术解决了管节埋设施工对城市建筑物的破坏和道路交通堵塞等诸多问题,在稳定土层和环境保护方面凸显了巨大的优势,这对交通繁忙、人口密集、地面建筑物众多或地下管线复杂的城市非常重要。但现有的顶管施工技术在遇到一些特殊情况时无法按照既有模式工作,以地铁出入口隧洞(地铁站入口至地铁车站站厅之间的隧洞)为例,如图1所示,图1中标号JK表示顶管机外壳,标号WH表示地铁车站围护结构,标号CQ表示接收端结构侧墙,从图中可以看出,接收端结构侧墙CQ所预留孔洞的尺寸是小于顶管机外壳JK的,也就是说,顶管机并不能按照常规方式整个穿过接收端结构侧墙CQ然后运走;因此,在这种情况下,顶管施工技术是无法正常使用的。可见,现有技术还有待于改进和发展。
技术实现思路
鉴于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顶管机及顶管接收方法,旨在进行地铁出入口隧洞成型过程中,顶管机无法通过接收端结构侧墙所预留孔洞时,可以利用切削装置及驱动装置的可拆卸性能,以及胸板与外壳的可分割性能,直接将驱动装置、切削装置及胸板拆卸下来,从而留下外壳作为隧洞初期支护结构使用,令顶管机无需穿过接收端结构侧墙即可完成隧洞结构施工。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顶管机,所述顶管机包括:外壳,所述外壳内壁可分割连接有胸板,所述胸板第一侧可拆卸连接有切削装置,所述切削装置连接有驱动装置,所述驱动装置位于胸板的第二侧。在进一步地优选方案中,所述外壳的内壁上设置有若干个预制肋板,相邻预制肋板之间预留有混凝土填充空间。在进一步地优选方案中,所述切削装置包括:至少一个主刀盘,所述主刀盘上可拆卸连接有主切削刀,所述主切削刀连接有主转轴,所述主转轴贯穿所述胸板设置。在进一步地优选方案中,所述胸板背离主刀盘一侧可拆卸连接有第一固定板,所述第一固定板上可拆卸连接有多个主电机,多个所述主电机用于为主刀盘提供动力。一种顶管接收方法,其包括步骤:顶管机朝预设方向顶进,直至顶管机的外壳到达第一指定位置,此时,顶管机的主切削刀位于目标空间内;将胸板第二侧的驱动装置拆卸下来;将胸板与外壳进行分割,直至胸板与外壳完全脱离;将留置在未成型隧洞内的外壳作为隧洞初期支护结构使用,并在所述外壳的内壁进行衬砌,形成隧洞。在进一步地优选方案中,所述顶管机朝预设方向顶进,直至顶管机的外壳到达第一指定位置的步骤还包括:在顶管机顶进过程中,持续向所述外壳的外缘注入泥浆并打入黄泥。在进一步地优选方案中,所述顶管机朝预设方向顶进,直至顶管机的外壳到达第一指定位置的步骤具体包括:顶管机朝预设方向顶进,直至顶管机的外壳到达第二指定位置,此时,顶管机的切割刀与目标空间之间的距离大于0;在目标空间一侧的建筑物的预设位置开设钢环安装槽,并将洞门钢环嵌入至所述钢环安装槽;填充浆料至洞门钢环与所述建筑物之间的缝隙,形成第一止水结构;顶管机朝预设方向继续顶进,直至顶管机的外壳达到第一指定位置,此时,顶管机的外壳与所述洞门钢环抵接。在进一步地优选方案中,所述顶管机朝预设方向继续顶进,直至顶管机的外壳达到第一指定位置的步骤之后还包括:清理顶管机所带出的渣土,并封堵所述外壳与所述洞门钢环之间的缝隙,形成第二止水结构。在进一步地优选方案中,所述清理顶管机所带出的渣土,并封堵所述外壳与所述洞门钢环之间的缝隙,形成第二止水结构的步骤之后还包括:使用钢板将顶管机与洞门钢环进行焊接。在进一步地优选方案中,所述使用钢板将顶管机与洞门钢环进行焊接的步骤之后还包括:向所述外壳的外缘注入水泥浆,直至所注入的泥浆全部被置换,所注入的水泥浆固化后将形成第三止水结构。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提供的顶管机包括:外壳,所述外壳内壁可分割连接有胸板,所述胸板第一侧可拆卸连接有切削装置,所述切削装置连接有驱动装置,所述驱动装置位于胸板的第二侧。基于此,本专利技术所提供的顶管机,在进行地铁出入口隧洞成型过程中,顶管机无法通过接收端结构侧墙所预留孔洞时,可以利用切削装置及驱动装置的可拆卸性能,以及胸板与外壳的可分割性能,直接将驱动装置、切削装置及胸板拆卸下来,从而留下外壳作为隧洞初期支护结构使用,令顶管机无需穿过接收端结构侧墙即可完成隧洞结构施工。附图说明图1是现有技术中顶管机被接收端结构侧墙阻挡无法进入地铁车站站厅的状态示意图。图2是本专利技术中顶管机的外壳在到达第一指定位置时的位置示意图。图3是本专利技术中顶管机的外壳在到达第一指定位置时与洞内钢环的位置关系示意图。图4是本专利技术中顶管机较佳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5是本专利技术中顶管机所用切削装置与胸板的连接关系示意图。图6是本专利技术中顶管机所用驱动装置与胸板的连接关系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顶管机及顶管接收方法,为使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及效果更加清楚、明确,以下参照附图并举实例对本专利技术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专利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专利技术。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顶管机,顶管机的顶进以及部分隧洞结构(除顶管机所占用长度之外的隧洞结构)的铺设与现有技术原理相同,本专利技术对此不再赘述。与现有技术截然不同的是,本专利技术中的顶管机包括:外壳100、胸板200、切削装置300及驱动装置400,如图2及图3所示,所述外壳100与胸板200可分割连接(至少包含以下连接方式:一体成型但可通过切割工具进行分离、分别成型后可拆卸连接、分别成型后通过焊接等方式固定连接但可通过切割工具进行分离等等)。所述切削装置300与胸板200可拆卸连接,且位于胸板200的第一侧;所述驱动装置400与胸板200可拆卸连接,且位于胸板200的第二侧。所述外壳100作用之一是保护内部设备;作用之二是在其本身到达某特定位置后无法继续前进的情况下,被留置在未成型的隧洞内,以便作为隧洞初期支护结构使用(也就是说,外壳100在必要时将被顶管机舍弃在隧洞内,代替隧洞初期支护结构,从而使得顶管机不必继续前进)。所述驱动装置400及切削装置300皆与胸板200可拆卸连接,使得在顶管机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顶管机,其特征在于,所述顶管机包括:外壳,所述外壳内壁可分割连接有胸板,所述胸板第一侧可拆卸连接有切削装置,所述切削装置连接有驱动装置,所述驱动装置位于胸板的第二侧。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顶管机,其特征在于,所述顶管机包括:外壳,所述外壳内壁可分割连接有胸板,所述胸板第一侧可拆卸连接有切削装置,所述切削装置连接有驱动装置,所述驱动装置位于胸板的第二侧。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顶管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壳的内壁上设置有若干个预制肋板,相邻预制肋板之间预留有混凝土填充空间。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顶管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切削装置包括:至少一个主刀盘,所述主刀盘上可拆卸连接有主切削刀,所述主切削刀连接有主转轴,所述主转轴贯穿所述胸板设置。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顶管机,其特征在于,所述胸板背离主刀盘一侧可拆卸连接有第一固定板,所述第一固定板上可拆卸连接有多个主电机,多个所述主电机用于为主刀盘提供动力。5.一种顶管接收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步骤:顶管机朝预设方向顶进,直至顶管机的外壳到达第一指定位置,此时,顶管机的主切削刀位于目标空间内;将胸板第二侧的驱动装置拆卸下来;将胸板与外壳进行分割,直至胸板与外壳完全脱离;将留置在未成型隧洞内的外壳作为隧洞初期支护结构使用,并在所述外壳的内壁进行衬砌,形成隧洞。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顶管接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顶管机朝预设方向顶进,直至顶管机的外壳到达第一指定位置的步骤还包括:在顶管机顶进过程中,持续向所述外壳的外...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林国毅李攀吴城澍孙禹沙王红军付林芳
申请(专利权)人:中建四局土木工程有限公司中国建筑第四工程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