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电加热粘接膜、及使用了介电加热粘接膜的粘接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22244088 阅读:24 留言:0更新日期:2019-10-09 23:16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介电加热粘接膜,其用于通过介电加热处理将由相同材料或不同材料形成的多个被粘物粘接,其中,该介电加热粘接膜含有作为A成分的热塑性树脂、和作为B成分的介电填料,所述A成分包含具有极性部位的聚烯烃类树脂,所述B成分以3体积%以上且40体积%以下的比例包含在介电加热粘接膜中。

Dielectric Heating Adhesive Film and Adhesive Method Using Dielectric Heating Adhesive Film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介电加热粘接膜、及使用了介电加热粘接膜的粘接方法
本专利技术涉及介电加热粘接膜、及使用了介电加热粘接膜的粘接方法。
技术介绍
近年来,作为将一般而言难以进行粘接的被粘物彼此间粘接的方法,已提出了例如使在给定树脂中配合发热材料而成的粘接剂存在于被粘物之间而进行介电加热处理、感应加热处理、超声波焊接处理、或激光焊接处理等的方法。例如,在专利文献1及专利文献2中,记载了在聚烯烃类树脂中混合强介电体、和碳化合物或导电物质等而得到的介电损耗角正切(tanδ)为0.03以上的粘接剂。进一步,在专利文献1及专利文献2中记载了使这样的粘接剂存在于多个被粘物之间,并通过频率40MHz的介电加热处理而使多个被粘物粘接的粘接方法。另外,例如在专利文献3中记载了一种介电加热粘接用粘接剂组合物,其是在对待粘接的多个被粘物(母材)具有亲和性的粘接剂中填充介电加热介质而成的粘接剂组合物。进一步,在专利文献3中记载了下述内容:在将相对介电常数设为ε’、将介电损耗角正切设为tanδ、将要粘接的母材的合计厚度设为d(mm)时,使介电加热粘接性的粘接层组合物的系数C在78~85的范围,并使其满足C×{(tanδ)/ε’}1/2≥d。现有技术文献专利文献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3-238745号公报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03-193009号公报专利文献3:日本特开2014-37489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专利技术要解决的问题专利文献1、专利文献2及专利文献3中分别记载了介电加热用粘接剂,但存在高频的施加时间长这样的课题。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可缩短高频的施加时间、且即使通过短时间的施加也能够使粘接强度提高的介电加热粘接膜、以及提供使用了该介电加热粘接膜的粘接方法。解决问题的方法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方式,可提供一种介电加热粘接膜,其用于通过介电加热处理将由相同材料或不同材料形成的多个被粘物粘接,其中,该介电加热粘接膜含有作为A成分的热塑性树脂、和作为B成分的介电填料,上述A成分包含具有极性部位的聚烯烃类树脂,上述B成分以3体积%以上且40体积%以下的比例包含在介电加热粘接膜中。在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方式涉及的介电加热粘接膜中,上述B成分优选为选自氧化锌及钛酸钡中的一种以上化合物。在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方式涉及的介电加热粘接膜中,上述B成分优选通过施加1kHz以上且300MHz以下的高频而发热。在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方式涉及的介电加热粘接膜中,基于JISZ8819-2(2001)测定的上述作为B成分的介电填料的平均粒径优选为0.1μm以上且30μm以下。在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方式涉及的介电加热粘接膜中,上述A成分中的源自烯烃的结构单元优选为源自乙烯或丙烯的结构单元。在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方式涉及的介电加热粘接膜中,上述极性部位优选为羧基或酸酐结构。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方式,可提供使用了介电加热粘接膜的粘接方法,其用于通过介电加热处理将由相同材料或不同材料形成的多个被粘物粘接,其中,上述介电加热粘接膜是上述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方式涉及的介电加热粘接膜,所述粘接方法包括:将上述介电加热粘接膜夹持在上述多个被粘物之间的工序;和使用介电加热装置,在高频输出功率0.01kW以上且20kW以下、及高频施加时间1秒钟以上且40秒钟以下的条件下,对夹持在上述多个被粘物之间的上述介电加热粘接膜进行介电加热处理的工序。在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方式涉及的使用了介电加热粘接膜的粘接方法中,在上述进行介电加热处理的工序中施加的高频的频率优选为1kHz以上且300MHz以下。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方式,可提供可缩短高频的施加时间、且即使通过短时间的施加也能够使粘接强度提高的介电加热粘接膜。附图说明[图1]用于对使用介电加热装置而实施的介电加热处理进行说明的图。符号说明10:介电加热粘接装置12:第1被粘物13:介电加热粘接膜14:第2被粘物16:第1高频施加电极(同时用作加压装置)18:第2高频施加电极(同时用作加压装置)20:高频电源具体实施方式[第1实施方式]第1实施方式的介电加热粘接膜是用于通过介电加热处理将由相同材料或不同材料形成的多个被粘物粘接的介电加热粘接膜,其中,该介电加热粘接膜含有作为A成分的热塑性树脂、和作为B成分的介电填料,上述A成分包含具有极性部位的聚烯烃类树脂,上述B成分以3体积%以上且40体积%以下的比例包含在介电加热粘接膜中。以下,针对第1实施方式中的介电加热粘接膜的配合成分及形态等进行具体说明。[介电加热粘接膜]1.介电加热粘接膜的配合成分(1)A成分(热塑性树脂)作为粘接剂成分的A成分(热塑性树脂)包含具有极性部位的聚烯烃类树脂。以下,有时也将这样的具有极性部位的聚烯烃类树脂称为A1成分。作为A1成分的聚烯烃类树脂的极性部位只要是能够对聚烯烃类树脂赋予极性的部位则没有特殊限定。A1成分可以是烯烃类单体与具有极性部位的单体的共聚物。另外,A1成分也可以是通过加成反应等改性向由烯烃类单体经聚合而得到的烯烃类聚合物中导入极性部位而成的树脂。关于构成A1成分的烯烃类单体的种类,没有特殊限制。作为烯烃类单体,可列举例如:乙烯、丙烯、丁烯、己烯、辛烯、及4-甲基-1-戊烯等。烯烃类单体可以使用这些中的单独一种,也可以将两种以上组合使用。从机械强度优异、可获得稳定的粘接特性的观点出发,烯烃类单体优选为乙烯及聚丙烯。A1成分中的源自烯烃的结构单元优选为源自乙烯或丙烯的结构单元。作为极性部位,可列举例如:羟基、羧基、乙酸乙烯酯结构、酸酐结构、及通过酸改性而导入聚烯烃类树脂中的酸改性结构等。作为极性部位的酸改性结构是通过对聚烯烃类树脂进行酸改性而导入的部位。作为对聚烯烃类树脂进行接枝改性时使用的化合物,可列举:由不饱和羧酸、不饱和羧酸的酸酐及不饱和羧酸的酯中的任意化合物导入的不饱和羧酸衍生物成分。作为不饱和羧酸,可列举例如:丙烯酸、甲基丙烯酸、马来酸、富马酸、衣康酸、及柠康酸等。作为不饱和羧酸的酸酐,可列举例如:马来酸酐、衣康酸酐、及柠康酸酐等不饱和羧酸的酸酐等。作为不饱和羧酸的酯,可列举例如:丙烯酸甲酯、丙烯酸乙酯、甲基丙烯酸甲酯、甲基丙烯酸乙酯、甲基丙烯酸丁酯、马来酸二甲酯、马来酸单甲酯、富马酸二甲酯、富马酸二乙酯、衣康酸二甲酯、衣康酸二乙酯、柠康酸二甲酯、柠康酸二乙酯、及四氢邻苯二甲酸二甲酯等不饱和羧酸的酯等。作为A1成分的聚烯烃类树脂为烯烃类单体与具有极性部位的单体的共聚物的情况下,该共聚物优选包含源自具有极性部位的单体的结构单元2质量%以上、更优选包含4质量%以上、进一步优选包含5质量%以上、更进一步优选包含6质量%以上。另外,该共聚物优选包含源自具有极性部位的单体的结构单元30质量%以下、更优选包含25质量%以下、进一步优选包含20质量%以下、特别优选包含15质量%以下。通过使该共聚物包含源自具有极性部位的单体的结构单元2质量%以上,介电加热粘接膜的粘接强度提高。另外,通过使该共聚物包含源自具有极性部位的单体的结构单元30质量%以下,可以抑制作为A1成分的热塑性树脂的粘性变得过强。其结果,可防止介电加热粘接膜的成型加工变得困难。作为A1成分的聚烯烃类树脂具有酸改性结构的情况下,基于酸的改性率优选为0.01质量%以上、更优选为0.1质量%以上、进一步优选为0.2质量%以上。另外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介电加热粘接膜,其是用于通过介电加热处理将由相同材料或不同材料形成的多个被粘物粘接的介电加热粘接膜,其中,该介电加热粘接膜含有:作为A成分的热塑性树脂、和作为B成分的介电填料,所述A成分包含具有极性部位的聚烯烃类树脂,所述B成分以3体积%以上且40体积%以下的比例包含在介电加热粘接膜中。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2017.02.09 JP 2017-021803;2017.02.09 JP 2017-021801.一种介电加热粘接膜,其是用于通过介电加热处理将由相同材料或不同材料形成的多个被粘物粘接的介电加热粘接膜,其中,该介电加热粘接膜含有:作为A成分的热塑性树脂、和作为B成分的介电填料,所述A成分包含具有极性部位的聚烯烃类树脂,所述B成分以3体积%以上且40体积%以下的比例包含在介电加热粘接膜中。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介电加热粘接膜,其中,所述B成分为选自氧化锌及钛酸钡中的一种以上化合物。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介电加热粘接膜,其中,所述B成分通过施加1kHz以上且300MHz以下的高频而发热。4.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介电加热粘接膜,其中,基于JISZ8819-2(2001)测定的所述作为B成分的介电...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田矢直纪石川正和
申请(专利权)人:琳得科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