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型模具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2233120 阅读:16 留言:0更新日期:2019-10-09 13:1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成型模具,包括:上模座和下模座,所述下模座上固定设置有下模托料芯,还包括:上模镶块,固定设置在所述上模座上,所述上模镶块上形成安装腔;上模压料芯,可移动地设置在所述安装腔内;驱动装置,设置在所述安装腔内,所述驱动装置具有驱动杆,所述驱动杆带动所述上模压料芯移动,所述上模压料芯的移动方向为:朝靠近或远离所述下模托料芯的方向。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成型模具,上模压料芯在驱动装置的驱动下,先与板料接触,同下模托料芯一同压紧板料,再进行合模,保证板料的稳定,提高生产质量。

Molding Di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成型模具
本技术涉及成型模具。
技术介绍
随着汽车行业的迅速发展,白车身更新换代越来越快,汽车行业竞争也越来越激烈,白车身成本是白车身开发的地位越来越重要,作为白车身制作的基础冲压来说,材料利用率是车身开发关注的重要指标,落料成型工艺相对与一般的拉延工艺,材料利用率大为增加。成型工艺对于零件造型要求很高,一般简单梁类件,浅拉延造型惯用成型工艺,成型工艺主要通过合理的落料排样完成材料的最优利用,而拉延工艺则需在零件基础上增加合理的工艺补充,势必降低材料的利用率。现有成型模具下模托料板在机床气垫的作用下,顶出一定高度保持与凸模型面最高点齐平,板料在下模托料板两处定位孔的作用下,放置在下模上,上模在机床滑块作用下下行并将力传给上模,上模与放置在下模的板料接触,后模具继续下行,到达下死点,完成板料成型过程,在后续工序的作用下完成成品件的制作。但由于本产品造型限制,上模凸模最低点先与板料接触,在未充分与下模托料芯接触的过程中,由于合模的冲击力等原因,板料会产生窜动,定位不稳,板料质量难以保证。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成型模具,解决合模时板料不稳,影响质量的问题。本技术的成型模具,包括:上模座和下模座,所述下模座上固定设置有下模托料芯,还包括:上模镶块,固定设置在所述上模座上,所述上模镶块上形成安装腔;上模压料芯,可移动地设置在所述安装腔内;驱动装置,设置在所述安装腔内,所述驱动装置具有驱动杆,所述驱动杆带动所述上模压料芯移动,所述上模压料芯的移动方向为:朝靠近或远离所述下模托料芯的方向。如上所述的成型模具,其中,所述安装腔内还设置有垫块,所述垫块限制所述下模托料芯朝向远离所述下模托料芯的方向移动的距离。如上所述的成型模具,其中,所述安装腔外周处形成第一台阶面;所述上模压料芯外壁上形成第二台阶面;所述第一台阶面和所述第二台阶面配合,限制所述下模托料芯朝向靠近所述下模托料芯的方向移动的距离。如上所述的成型模具,其中,还包括:下模镶块,固定设置在所述下模座上,合模时与所述上模镶块互相抵压。如上所述的成型模具,其中,所述驱动装置为氮气弹簧。如上所述的成型模具,其中,所述安装腔的底面为座板,所述驱动装置固定在所述座板上。如上所述的成型模具,其中,所述安装腔贯通至上模座,在所述上模座上设置有座板,所述驱动装置固定在所述座板上。如上所述的成型模具,其中,所述下模座上形成有内导板;所述上模座上形成有外导板。本技术的成型模具,上模压料芯在驱动装置的驱动下,先与板料接触,同下模托料芯一同压紧板料,再进行合模,保证板料的稳定,提高生产质量。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成型模具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成型模具中上模压料芯、驱动装置、垫块和座板部分的示意图。附图标记:上模座1、下模座2、上模镶块3、下模镶块4、下模托料芯5、上模压料芯6、驱动装置7、座板8、外导板9、内导板10、垫块11。具体实施方式下面详细描述本技术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技术,而不能解释为对本技术的限制。本技术公开一种成型模具,包括上模座1、下模座2、下模托料芯5、上模镶块3、上模压料芯6和驱动装置7。下模托料芯5固定设置在下模座2上。上模镶块3固定设置在所述上模座1上,所述上模镶块3上形成安装腔;上模压料芯6,可移动地设置在所述安装腔内;驱动装置7,设置在所述安装腔内,所述驱动装置7具有驱动杆,所述驱动杆带动所述上模压料芯6移动,所述上模压料芯6的移动方向为:朝靠近或远离所述下模托料芯5的方向。优选的,所述驱动装置7为氮气弹簧。所述安装腔内还设置有垫块11,所述垫块11限制所述下模托料芯5朝向远离所述下模托料芯5的方向移动的距离。所述安装腔外周处形成第一台阶面;所述上模压料芯6外壁上形成第二台阶面;所述第一台阶面和所述第二台阶面配合,限制所述下模托料芯5朝向靠近所述下模托料芯5的方向移动的距离。还包括:下模镶块4,固定设置在所述下模座2上,合模时与所述上模镶块3互相抵压。所述安装腔的底面为座板8,所述驱动装置7固定在所述座板8上。所述下模座2上形成有内导板10;所述上模座1上形成有外导板9。驱动装置7采用氮气弹簧时,可以使用两个,垫块11位于两个驱动装置7之间。上模镶块3通过螺钉固定在上模座1上,安装腔贯通到上模座1,座板8螺钉固定在上模座1上,驱动装置7及垫块11通过螺钉固定在座板8上,上模压料芯6与安装腔间隙配合,以实现移动,其中垫块11底面在驱动装置7压缩过程中为上模压料芯6提供限位作用,上模压料芯6上端设计第二台阶面,安装腔外周处形成第一台阶面,提供在驱动装置7伸出过程中为上模压料芯6提供限位作用,同时还能为氮气弹簧6自由状态提供限位作用。下模镶块4通过螺钉固定在下模座2上,下模托料芯5底部设计安全螺钉,在下模托料芯5顶起过程中起到安全限位作用。成型模具下模托料芯5通过机床气垫的作用下,顶起一定高度保持与凸模型面最高点齐平,板料在下模托料芯5上定位孔的作用下,放置在下模上,上模压料芯6在驱动装置7的作用下伸出上模型面,其行程约等于板料高低落差。上模压料芯6及上模凸模最低点与放置在下模托料芯上的板料同时接触,或者上模压料芯6先于板料接触,压紧里由驱动装置7提供,随着上模座1的下降,驱动装置7逐渐收缩,使板料一直处于压紧状态,上模座1继续下行,到达下死点,完成板料成型过程。以上依据图式所示的实施例详细说明了本技术的构造、特征及作用效果,以上所述仅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但本技术不以图面所示限定实施范围,凡是依照本技术的构想所作的改变,或修改为等同变化的等效实施例,仍未超出说明书与图示所涵盖的精神时,均应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成型模具,包括:上模座(1)和下模座(2),所述下模座(2)上固定设置有下模托料芯(5),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上模镶块(3),固定设置在所述上模座(1)上,所述上模镶块(3)上形成安装腔;上模压料芯(6),可移动地设置在所述安装腔内;驱动装置(7),设置在所述安装腔内,所述驱动装置(7)具有驱动杆,所述驱动杆带动所述上模压料芯(6)移动,所述上模压料芯(6)的移动方向为:朝靠近或远离所述下模托料芯(5)的方向。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成型模具,包括:上模座(1)和下模座(2),所述下模座(2)上固定设置有下模托料芯(5),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上模镶块(3),固定设置在所述上模座(1)上,所述上模镶块(3)上形成安装腔;上模压料芯(6),可移动地设置在所述安装腔内;驱动装置(7),设置在所述安装腔内,所述驱动装置(7)具有驱动杆,所述驱动杆带动所述上模压料芯(6)移动,所述上模压料芯(6)的移动方向为:朝靠近或远离所述下模托料芯(5)的方向。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成型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腔内还设置有垫块(11),所述垫块(11)限制所述下模托料芯(5)朝向远离所述下模托料芯(5)的方向移动的距离。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成型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腔外周处形成第一台阶面;所述上模压料芯(6)外壁上形成第二台阶面;所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莉江波王文彬
申请(专利权)人:安徽江淮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安徽,3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