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吴厚德专利>正文

链条的开槽式快速接头片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223273 阅读:240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可连接链条两端的快速接头片,该接头片上具有一横向封闭的开槽,开槽两端分别形成一圆弧状的定位部,定位部的直径和组装的接轴凹沟相配合。位于两定位部间的开槽部分形成一和其中一定位部相交的穿插部,穿插部直径大于或等于接轴的端部。穿插部和另一定位部间形成一滑移段,滑移段的宽度大于组装链条的凹沟,但小于接轴的端部直径。(*该技术在200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结合链条两端的开槽式快速接头片,特别涉及一种覆盖面积大、结合牢固、而且在使用时不易松脱的接头片。接头片是一种连接链条两端的构件,结合后会随着连接的链条传动,因此,前述接头片除了必须稳固地结合链条的两端外,还必须稳固地和链条的接轴相固定,否则当接头片随着链条传动时,有可能因传动中链条的拨动向外松脱,影响链条使用的安全,本技术是针对前述接头片的构造进行改良。附图说明图1及图2是一种以往链条接头片装在链条上的组合俯视图及剖视图,以往链条的接头片1主要是在板体两侧分别形成一枢接孔11、11′。枢接孔11、11′孔径略大于链条接轴4、4′的端部41、41′的直径。接轴4、4′的端部41、41′的下方形成一直径较小的凹沟411、411′。组合时将接头片1压向接轴4,使枢接孔11接合于接轴4端部411内,再将两接轴的端部41、41′往中央压,使两接轴4、4′距离缩小。然后,将接头片1上的另一枢接孔11′接合于另一接轴4′的端部411′内。当压力消失后,两接轴4、4′会移向两侧。结果,二接轴4、4′一端的凹沟411、411′便可靠在接头片1的枢接孔11、11′的外侧缘,形成稳固的接合。前述链条接头片1的构造虽可将链条两端固定,但组合后仍会产生结合不牢固的现象,前述结合不牢固的情形可由两方面来说明一方面,由图1可知,以往接头片1和链条的接轴4组合后,它们的覆盖面5仅为接轴4、4′的端部41、41′和接头片1相交的部位。前述覆盖面积5的不足,会降低接轴4、4′和接头片1间的嵌合力。另一方面,前述接头片1上的两枢接孔11分别和两接轴4、4′的凹沟411、411′相枢接,所以它的孔径会略大于两接轴4、4′的端部41、41′。若链条在传动中受到震动,并使得两接轴4、4′距离缩小时,原本在两接轴4、4′上的接头片1极易因震动而弹开,导致接头片1的脱落,当然,连接链条两端的接头片1脱落时,原本组合成环圈状的链条就会断开,造成危险。这是因前述接头片1的枢接孔11、11′的直径均大于接轴4、4′的端部41、41′而产生的。另有一种链条的接头片如图3及图4所示,它的构造大致和前述接头片相同,在接头片2的片体上形成两枢接孔21、21′。它和前述接头片不同的地方在于两枢接孔21、21′均分别由一大圆211(211′)及一小圆212(212′)相交而成。前述两小圆212(212′)均位于接头片2的两外侧边,直径和接轴6(6′)的凹沟61(61′)相配合。两大圆211(211′)比两小圆212(212′)接近接头片2的中央,直径大于接轴6(6′)顶缘的端部62(62′)。当前述接头片2要组装在两接轴6、6′上时,同样先将一接轴6的端部62放入接头片2的枢接孔21的大圆211内,再向侧边拉开,而另一接轴6′要组合在接头片2的另一枢接孔21′时,同样将两接轴6、6′向内压,缩小它们之间的距离,再将接轴6′的端部62′放入于接头片2上的枢接孔21′内,再藉着该两接轴6、6′压力的消失,使接轴6、6′的凹沟61、61′接合于接头片2的两枢接孔21、21′的小圆212、212′内,连接链条两端。前述链条的接头片在构造上和第一种接头片不同的地方在枢接孔的形状。前述枢接孔形状的不同,使接轴在和接头片组合时更加容易,但对于组合后链条的嵌合力而言并无帮助,主要原因同样是接头片2和接轴6在组合后覆盖面积7较小(但略大于第一种接头片的覆盖面积),无法达到有效的嵌合。而且,当链条在传动时,因接头片2上仍具有两个直径略大于接轴62、62′的枢接孔21、21′,也很容易因结合的两接轴6、6′同时向内压的现象而向外弹开,也就是说,前述链条的接头片虽然已经改良,但使用时容易脱落及结合后稳固性不佳的情形仍然存在,不够理想。本技术的主要目的是提供一种覆盖面积大、嵌合牢固、组合后不易松脱的链条快速接头片。本技术提出的接头片的特征在于接头片上有一封闭的开槽,前述开槽两端分别形成一圆弧状的定位部,前述定位部并和结合的两接轴凹沟直径相配合,于开槽上再向外形成一可供接轴端部置入的穿插部。藉着前述定位部和穿插部的形成,两接轴端部可分别经由前述穿插部置入于接头片的开槽内,达成嵌合稳固、不易松脱的功效。也就是说,本技术提出一种链条的开槽式快速接头片,该接头片具有一片体,片体上形成一封闭的开槽,开槽具有定位部及穿插部,其特征在于前述开槽两端缘分别形成一圆弧状的定位部,前述定位部的尺寸和组装链条的接轴凹沟相配合,于前述两定位部间再形成单一可供接轴端部置入的穿插部,前述穿插部和其中一定位部相交,在前述穿插部和另一定位部间形成一滑移段,前述滑移段宽度大于接轴的凹沟直径,但小于前述接轴的端部。为实现前述目的的技术手段,现举出较佳实施例并配合附图,详细说明在后,其中附图分别为图1是一种以往链条接头片组装在链条上的组合俯视图;图2是一种以往链条接头片组装在链条上的剖视图;图3是另一种以往链条接头片组装在链条上的组合俯视图;图4是另一种以往链条接头片组装在链条上的剖视图;图5是本技术一较佳可行实施例的俯视图;图6是本技术一较佳可行实施例的组装在链条上的俯视图;图7本技术一较佳可行实施例组装在链条上的剖视图。请参阅图5,本技术提出的接头片为一平板状的片体3,其上穿设有一横向封闭的开槽31。开槽31两端分别形成一圆弧状的定位部311,于接近右侧定位部311左方再向外扩张两圆弧形的缺边312。缺边312围成一可让接轴端部置入的穿插部313。穿插部313和右侧定位部311间形成一平直的滑移段314。滑移段314宽度大于接轴的凹沟,但小于接轴顶缘的端部。请参阅图6及图7,当本技术要组装在链条8上时,链条8的两接轴81、81′的端部811、811′突出于内链片82上方,再把片体3的穿插部313对应于其中一接轴81的端部811,并且使片体3向下位移,使开槽31对应于接轴81的凹沟812,再使接轴81的凹沟812沿着片体3的滑移段314位移,便可使得接轴81的凹沟812卡在片体3左侧的定位部311内。然后,同样向内压两接轴81、81′,使两接轴81、81′间的距离缩小,并且将另一接轴81′的端部811′置入于同一片体3的穿插部313,这样,当外力解除后,藉着前述两接轴81、81′的压力消失,可使前述接轴81′上的凹沟812′置入于片体3右侧的定位部311内,而将链条8链条8链接呈环圈状。由以上说明可知,本技术提出的接头片是在片体上形成一封闭的开槽,再于前述开槽两端分别形成一圆弧状的定位部,于两定位部间再形成一可让接轴端部通过的穿插部,前述构造的改良可使本技术提出的接头片产生嵌合力佳、片体不易弹开的功效,其原因有二个一、(请比较图1和6)本技术提出的接头片和接轴结合时,接轴凹沟上方的端部覆盖在开槽定位部周缘的覆盖面积9极大,因此,组装后前述接头片的片体和接轴间的接合面积大,所以可增加产品组装后的嵌合力。二、当本技术提出的接头片所组装的链条在传动中,组装在同一接头片上的两接轴产生向内压挤的现象时,因前述两接轴在组合后彼此间已维持一定张力,因此,在同一时间内前述两接轴不易因推挤而同时向内压掣、位移,改变彼此间的距离。此外,当前述两接轴受到压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链条的开槽式快速接头片,该接头片具有一片体,片体上形成一封闭的开槽,开槽具有定位部及穿插部,其特征在于:前述开槽两端缘分别形成一圆弧状的定位部,前述定位部的尺寸和组装链条的接轴凹沟相配合,于前述两定位部间再形成单一可供接轴端部置入的穿插部,前述穿插部和其中一定位部相交,在前述穿插部和另一定位部间形成一滑移段,前述滑移段宽度大于接轴的凹沟直径,但小于前述接轴的端部。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吴厚德
申请(专利权)人:吴厚德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71[中国|台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