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水区抗浪流人工鱼礁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2226434 阅读:28 留言:0更新日期:2019-10-09 08:17
本发明专利技术属于人工鱼礁技术领域,具体涉及浅水区抗浪流人工鱼礁。浅水区抗浪流人工鱼礁,包括有主体架,所述的主体架内设有环形管,所述的环形管上设置有开口。本发明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与传统的人工鱼礁相比,本设计釆用混凝土框架体的柱少梁少,减少水下平面受阻力面积而减少浪流阻力,能很好的实现鱼礁内水与外水流的交换。主体架的混凝土的孔隙率较高,在水中能吸附较多土质从而易在主体架上生长出绿色藻类。

Artificial Reef Against Wave and Current in Shallow Water Area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浅水区抗浪流人工鱼礁
本专利技术属于人工鱼礁
,具体涉及浅水区抗浪流人工鱼礁。
技术介绍
海洋牧场是基于海洋生态系统原理,在特定海域,通过投放大量人工鱼礁、增殖放流等措施,构建或修复海洋生物繁殖、生长、索饵或避敌所需的栖息地等场所,增殖养护渔业资源,改善海域生态环境,实现渔业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渔业模式。加强海洋牧场建设可以加快渔业转方式调结构和转型升级、保障我国粮食安全、提高优质蛋白供应水平、养护水生生物资源、修复海洋生态环境、发展壮大海洋经济。海洋牧场在韩国、日本、美国和欧洲均发展较早较快,投资规模也较大,并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尤其以韩国和挪威为代表。相比而言,我国的海洋牧场发展较为缓慢,企业自主投资项目非常少,更严重的是缺乏自主创新活力。我国在新型人工鱼礁结构形式以及新型人工鱼礁材料技术方面缺乏研究和创新。我国目前在海洋牧场中投放的人工鱼礁的结构基本上是由一些棱台结构或者类似塑料瓶的结构进行捆绑形成的。没有操作空间棱台结构具有稳定不易倾倒的优点,棱台结构人工鱼礁相关专利有:CN200620043883.5,其公开了一种钢混制人工鱼礁,该种结构的设置没有考虑到鱼在水环境中,水流对鱼的影响,鱼相当于被完全裸露在了鱼礁中,该鱼礁在面对水流速较快的区域,鱼礁很难将消除或在特定的区域消除较为快速的水流,不能实现鱼儿的栖息的功能。CN201210421677.3公开了人工鱼礁式垂直锚,但是该结构存在两点问题,首先是对水流的限制作用过于明显,导致在水流速度较慢的情况下不能很快的实现与鱼礁内部的水流进行交换,使得鱼礁内部水域环境不适应某些鱼的生活习性,其次采用了过多的面板设计,阻碍了光照,不利于某些鱼类和藻类的生长,同时面板设计也不利于藻类进行攀附和固定。相类似的专利还有CN201310523180.7公开了一种人工鱼礁,CN201610215844.7公开了一种带照明的人工鱼礁,CN201610215848.5公开了一种仿生人工鱼礁。塑料瓶的结构具有成本低廉的特点,但是塑料瓶结构本身较为孤立,质量较轻不稳定,固现有技术中一般将多个塑料结构捆绑在一起,或者将塑料瓶结构依附在其他较为固定的结构上来保持稳定,中国专利CN201210537655.3公开了浅中海人工鱼礁,该人工鱼礁通过将塑料瓶用吊环捆在一起提高了人工鱼礁的稳定性,但塑料瓶结构本身存在问题就是其在浅水区,受到光照后易发生降解,易对水源产生影响,且塑料的表面光滑不易依附藻类也变相增加了塑料降解的风险。相关的其他专利还有:CN201410288308.0公开了漂浮式人工鱼礁;CN201210535877.1公开了径离式人工鱼礁,人工鱼礁的综上可知,由于现有技术中人工鱼礁的材料和结构设计上的缺点,因此如何从材料和结构两方面同时创新,提出一种聚鱼效果更好、经济适用性更高、环境友好型的人工鱼礁,降低尤其是远海岛礁海洋牧场人工鱼礁的建设成本,发挥更好的渔业资源恢复保持及可持续发展、海洋生态环境修复或保护效应,是本领域中亟需解决的难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解决上述问题,填补传统人工鱼礁在2米到10米处水深的沿岸浅水海域的空白,提供一种用于浅水的抗浪人工鱼礁。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如下:浅水区抗浪流人工鱼礁,包括有主体架,所述的主体架内设有环形管,所述的环形管上设置有开口。优选的,所述的主体架的下设置有支脚。优选的,所述的环形管材质为PVC管,所述的主体架材质为混凝土,所述混凝土内设置钢筋。优选的,所述的混凝土,由以下组分组成:水泥为18.3%~25.8%,鹅卵石为55%~65%,偏高岭土为12%~15%,硅藻土为3.6%~5.9%,减水剂为0.08%~0.11%;所述的混凝土的孔隙率为23~30%。混凝土以鹅卵石和偏高岭土为主,形成了较高的表面孔隙率。优选的,所述的PVC管的直径大小范围在250mm-500mm。范围合理便于鱼苗栖息,躲避不利的激流环境或其他捕食者的威胁。优选的,所述的开口口径的横向范围为300mm-430mm,所述的开口口径的竖向尺寸范围为200mm-300mm。优选的,所述的主体架包括上十字架和下十字架,所述的环形管设置在下十字架上。优选的,所述的下十字架上设置有限位块,所述的限位块限制环形管的位置。优选的,所述的主体架上设置用于起吊的吊环。本专利技术的实施过程如下。通过吊绳将主体架上的吊环串联起来,再通过活动吊钩将主体架吊起并放入水中,本专利技术为浅水区的抗浪人工鱼礁,主体架采用混凝土结构,具有相当的自重能稳定的落在水中不受水浪的影响,放入鱼礁水中后收起吊绳。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与传统的人工鱼礁相比,本设计釆用混凝土框架体的柱少梁少,减少水下平面受阻力面积而减少浪流阻力,能很好的实现鱼礁内水与外水流的交换。设置PVC回形管,PVC回形管内的水流速度较为缓慢,鱼类能从开口进入PVC回形管内,提供鱼类栖息场所。主体架的混凝土的孔隙率较高,在水中能吸附较多土质从而易在主体架上生长出绿色藻类,能产生光合作用,在更长的时间的时间过程上,能在主体架上生长出具有一定长度的藻类或草类,能产生光合作用的同时能更好的提供鱼类进食和栖息的场所。附图说明图1为专利技术的立体图。图2为主体框架的主视图。图3为主体框架的侧视图。图4为主体框架的立体图。图5为PVC回形管的立体图。附图标记:PVC回形管1、开口2、主体架3、吊环4、支脚5、上十字架6、下十字架7、限位块8。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进一步说明。1.首先进行[1],原料为水泥为18.3%%,鹅卵石为56%,偏高岭土为12.3%,硅藻土为3.7%,减水剂为0.09%,余量为水,搅拌均匀后倒入模具中,模具中事先放好钢筋,型号为HRB335,待主体架定型完成后撤出模具,等待主体架固定成型;主体架完全固定后加入PVC回形管完成鱼礁的制造。如图1所示。浅水区抗浪流人工鱼礁,包括有主体架,所述的主体架内设有环形管,所述的主体架包括矩形框架和设置在矩形框架上的上十字架和下十字架,所述的环形管设置在下十字架上,如图4所示,所述的下十字架上设置有限位块,所述的限位块限制环形管的位置。如图5所示,所述的环形管上设置有矩形开口,本实施例中PVC管的直径大小为400mm。本实施例,开口口径的横向大小为380mm,所述的开口口径的竖向尺寸为200mm,如图2-4中所示主体架上设置有吊环,本实施中吊环设置4个,主体架下设置支脚。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如下:1.主体架采用混凝土结构,能稳定的处在水中,不受浪影响。2.主体架柱少梁少,减少水下平面受阻力面积而减少浪流阻力,能很好的实现鱼礁内水与外水流的交换。3.主体架孔的隙率较高,在水中能吸附较多土质从而易在主体架上生长出绿色藻类。4.设置PVC回形管,提供鱼类栖息场所。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浅水区抗浪流人工鱼礁,其特征在于:包括有主体架,所述的主体架内设有环形管,所述的环形管上设置有开口。

【技术特征摘要】
1.浅水区抗浪流人工鱼礁,其特征在于:包括有主体架,所述的主体架内设有环形管,所述的环形管上设置有开口。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浅水区抗浪流人工鱼礁,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主体架的下设置有支脚。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浅水区抗浪流人工鱼礁,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环形管材质为PVC管,所述的主体架材质为混凝土,所述混凝土内设置钢筋。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浅水区抗浪流人工鱼礁,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混凝土,由以下组分组成:水泥为18.3%~25.8%,鹅卵石为55%~65%,偏高岭土为12%~15%,硅藻土为3.6%~5.9%,减水剂为0.08%~0.11%;所述的混凝土的孔隙率为23~30%。5.根据权...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盛岩峰程永存费川云邓启善伍灵康
申请(专利权)人:广东航天宏图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