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光装置、面光源装置及显示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2225539 阅读:38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9-30 06:02
发光装置具有发光元件和光束控制部件。光束控制部件具有入射面、光控制面、背面、环状槽。光控制面包括第一透射部、全反射部、第二透射部。环状槽包括第一内表面和第二内表面。作为从发光元件的发光中心射出的光线中的一部分的光线的第二光线由入射面入射至光束控制部件的内部,由全反射部全反射之后,由第二内表面进行内反射,并从第二透射部向光束控制部件的外部射出。

Light Emitting Device, Surface Light Source Device and Display Devic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发光装置、面光源装置及显示装置
本专利技术涉及发光装置、面光源装置及显示装置。
技术介绍
近年来,从节能和小型化的观点出发,使用发光二极管(以下也称为“LED”)作为照明用的光源。而且,代替荧光灯或卤素灯等,使用将LED和控制从LED射出的光的配光的光束控制部件组合而成的发光装置。另外,在液晶显示装置等透射型图像显示装置中,使用配置为格子状的发光装置作为背光源(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专利文献1中记载的发光装置具有发光元件和光束控制部件。另外,发光元件的光轴和光束控制部件的中心轴重合。光束控制部件具有:光入射面,使从发光元件射出的光入射至光束控制部件的内部;光出射面,使由光入射面入射的光向光束控制部件的外部射出;以及底面,将光入射面和光出射面连接。光入射面是向底面侧开口的凹部的内表面。另外,光出射面与发光元件的光轴相交,其中央部分向底面侧呈平滑的凸形状,而且光出射面的比中央部分更靠外侧的部分向与底面相反的一侧呈平滑的凸形状。从发光元件的发光面的中心射出的光由光入射面以远离中心轴的方式折射,并入射至光束控制部件的内部。入射至光束控制部件的内部的光由光出射面以进一步远离中心轴的方式折射,并向光束控制部件的外部射出。这样,在专利文献1的发光装置中,积极地使从发光元件射出并入射至光束控制部件的内部的光向外部射出。现有技术文献专利文献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9-043628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专利技术要解决的问题在专利文献1中记载的发光装置中,以积极地使到达光出射面的光射出的方式进行控制。由此,在具有专利文献1中记载的发光装置的面光源装置中,虽然通过光束控制部件的光入射面和光出射面使从发光元件射出的光折射,但有可能在发光装置的正上方产生明部。在使这样的面光源装置薄型化和少灯化的情况下,有可能该明部变得明显,在被照射面上产生辉度不均。因此,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发光装置,该发光装置与上述以往的发光装置相比,能够进一步抑制朝向正上方的光量,且使从发光元件射出的光向更宽的范围扩展。另外,本专利技术的另一个目的在于提供具有该发光装置的面光源装置和显示装置。解决问题的方案本专利技术的发光装置,具有发光元件和控制从所述发光元件射出的光的配光的光束控制部件,所述发光元件的光轴和所述光束控制部件的中心轴重合,该发光装置中,所述光束控制部件具有:入射面,其是以与所述中心轴相交的方式向背面侧开口的凹部的内表面,使从所述发光元件射出的光入射;光控制面,其以与所述中心轴相交的方式配置于正面侧,控制由所述入射面入射的光的配光;背面,其以包围所述凹部的开口缘部的方式配置于背面侧;以及圆环状的环状槽,其以包围所述凹部的开口缘部的方式形成于所述背面,所述环状槽包括:第一内表面,其配置于所述中心轴侧;以及第二内表面,其比所述第一内表面更远离所述中心轴而配置,所述光控制面包括:第一透射部,其以与所述中心轴相交的方式配置,并使从所述发光元件的发光中心射出的第一光线透射;全反射部,其以包围所述第一透射部的方式与所述第一透射部连续地配置,并使从所述发光中心相对于所述光轴以比所述第一光线大的角度射出的第二光线向所述第二内表面全反射;以及第二透射部,其以包围所述全反射部的方式与所述全反射部连续地配置,并使从所述发光中心相对于所述光轴以比所述第二光线大的角度射出的第三光线、以及由所述全反射部和所述第二内表面依次反射后的第二光线透射。本专利技术的面光源装置具有:本专利技术的多个发光装置;以及光漫射板,该光漫射板使来自所述发光装置的光漫射并透射。本专利技术的显示装置具有:本专利技术的面光源装置;以及被照射部件,其被照射从所述面光源装置射出的光。专利技术效果根据本专利技术,能够提供一种发光装置,该发光装置与上述以往的发光装置相比,能够进一步抑制朝向正上方的光量,并且使从发光元件射出的光向更宽的范围扩展。另外,根据本专利技术,能够提供在发光装置的正上方不容易产生明部的、抑制了辉度不均的面光源装置和显示装置。附图说明图1A、图1B是表示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1的面光源装置的结构的图。图2A、图2B是实施方式1的面光源装置的剖面图。图3是实施方式1的面光源装置的局部放大剖面图。图4是从背面侧观察实施方式1的光束控制部件的立体图。图5A~图5D是表示实施方式1的光束控制部件的结构的图。图6A是实施方式1的面光源装置中的光路图,图6B是比较例1的面光源装置中的光路图。图7A~图7D是实施方式1的面光源装置中的光路图。图8A~图8D是实施方式1的面光源装置中的光路图。图9A~图9D是比较例1的面光源装置中的光路图。图10A~图10D是比较例1的面光源装置中的光路图。图11A~图11D是比较例2的面光源装置中的光路图。图12A、图12B是表示面光源装置中的辉度分布的曲线图。图13是从背面侧观察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2的面光源装置的光束控制部件的立体图。图14A~图14D是表示实施方式2的面光源装置的光束控制部件的结构的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参照附图对本专利技术的面光源装置和显示装置进行详细说明。在以下的说明中,作为本专利技术的面光源装置的代表例,对适合用于液晶显示装置的背光源等的、将发光装置配置为格子状的面光源装置进行说明。[实施方式1](面光源装置的结构)图1~图3是表示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1的面光源装置100的结构的图。图1A是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1的面光源装置100的俯视图,图1B是主视图。图2A是图1B所示的A-A线的剖面图,图2B是图1A所示的B-B线的剖面图。图3是面光源装置100的局部放大剖面图。此外,图3中省略了光束控制部件300的支脚部。另外,图3中省略了面光源装置100的剖面线。如图1A、图1B、图2A、图2B和图3所示,面光源装置100具有:壳体110、多个发光装置200、光漫射板(被照射面)120。本专利技术的面光源装置100能够适用于液晶显示装置的背光源等。另外,如图1B所示,面光源装置100还能够通过与液晶面板等显示部件(被照射部件)107(图1B中以虚线表示)组合,作为显示装置100’使用。壳体110的底板112的内表面发挥作为漫射反射面的功能。在底板112上,将配置有发光装置200的基板210配置于规定的位置。另外,在壳体110的顶板114上设置有开口部。光漫射板120以覆盖该开口部的方式配置,发挥作为发光面的功能。发光面的大小例如可以设为约400mm×约700mm。多个发光装置200在壳体110的底板112上的基板210上排列为格子状。在此,“排列为格子状”是指以呈矩形或三角形等多边形的方式排列单位格子。单位格子的例子包括:三角形的格子(三角格子)、长方形的格子、正方形的格子(正方格子)、多边形的格子。在本实施方式中,多个发光装置200排列为正方格子状。即,在本实施方式中,多个发光装置200以第一方向(图2A中的X方向)的中心间距离和与第一方向正交的第二方向(图2A中的Y方向)的中心间距离都是相同的距离P的方式排列。另外,关于基板210与光漫射板120的间隔H相对于多个发光装置200的中心间距离P之比,可以适当地设定。从使面光源装置100薄型化的观点出发,优选基板210与光漫射板120的间隔H相对于多个发光装置200的中心间距离P之比,为0.18以下。例如,在多个发光装置200的中心间距离P为36mm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发光装置,具有发光元件和控制从所述发光元件射出的光的配光的光束控制部件,所述发光元件的光轴和所述光束控制部件的中心轴重合,该发光装置中,所述光束控制部件具有:入射面,其是以与所述中心轴相交的方式向背面侧开口的凹部的内表面,使从所述发光元件射出的光入射;光控制面,其以与所述中心轴相交的方式配置于正面侧,控制由所述入射面入射的光的配光;背面,其以包围所述凹部的开口缘部的方式配置于背面侧;以及圆环状的环状槽,其以包围所述凹部的开口缘部的方式形成于所述背面,所述环状槽包括:第一内表面,其配置于所述中心轴侧;以及第二内表面,其比所述第一内表面更远离所述中心轴而配置,所述光控制面包括:第一透射部,其以与所述中心轴相交的方式配置,并使从所述发光元件的发光中心射出的第一光线透射;全反射部,其以包围所述第一透射部的方式与所述第一透射部连续地配置,并使从所述发光中心相对于所述光轴以比所述第一光线大的角度射出的第二光线向所述第二内表面全反射;以及第二透射部,其以包围所述全反射部的方式与所述全反射部连续地配置,并使从所述发光中心相对于所述光轴以比所述第二光线大的角度射出的第三光线、以及由所述全反射部和所述第二内表面依次反射后的第二光线透射。...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2017.02.27 JP 2017-0347401.一种发光装置,具有发光元件和控制从所述发光元件射出的光的配光的光束控制部件,所述发光元件的光轴和所述光束控制部件的中心轴重合,该发光装置中,所述光束控制部件具有:入射面,其是以与所述中心轴相交的方式向背面侧开口的凹部的内表面,使从所述发光元件射出的光入射;光控制面,其以与所述中心轴相交的方式配置于正面侧,控制由所述入射面入射的光的配光;背面,其以包围所述凹部的开口缘部的方式配置于背面侧;以及圆环状的环状槽,其以包围所述凹部的开口缘部的方式形成于所述背面,所述环状槽包括:第一内表面,其配置于所述中心轴侧;以及第二内表面,其比所述第一内表面更远离所述中心轴而配置,所述光控制面包括:第一透射部,其以与所述中心轴相交的方式配置,并使从所述发光元件的发光中心射出的第一光线透射;全反射部,其以包围所述第一透射部的方式与所述第一透射部连续地配置,并使从所述发光中心相对于所述光轴以比所述第一光线大的角度射出的第二光线向所述第二内表面全反射;以及第二透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桃井拓郎
申请(专利权)人:恩普乐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