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带襟翼装置的航空螺旋桨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2209063 阅读:29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9-29 21:3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带襟翼装置的航空螺旋桨,包括:桨叶(1);襟翼(2),位于所述桨叶后缘,桨叶中段至桨叶尖端的位置;以及连动装置,连接于所述桨叶(1)和襟翼(2)之间,用于驱动襟翼(2),所述连动装置包括:作动器(3),固定于桨叶(1)内部;连杆(4),一端连接作动器(3);耳片(7),一端与所述连杆(4)的另一端相连,另一端与所述襟翼(2)固定连接;所述襟翼(2)装置能够在一定角度内转动,使螺旋桨在相同的工况下增加了螺旋桨拉力,达到螺旋桨设计的最佳工作状态。

An Aeronautical Propeller with Flap Devic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带襟翼装置的航空螺旋桨
本技术涉及航空器及相关部件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带襟翼装置的航空螺旋桨。
技术介绍
螺旋桨动力适用于中低速飞行的飞机,螺旋桨的桨叶通常针对飞机巡航阶段时工况开展设计,在某个飞机巡航高度和速度下具备较高的工作效率,但是在飞机起飞、爬升阶段以及其他工况时,螺旋桨转速、飞机飞行速度和高度变化会导致来流的速度和方向产生变化,不能达到螺旋桨设计的最佳工作状态,因此气动性能受到影响,可能导致螺旋桨拉力减小,为了弥补拉力损失,定桨距螺旋桨通常会提高转速,但是会增加功率消耗,降低螺旋桨效率;采用变桨距技术的螺旋桨可以根据来流的方向和速度改变桨叶角大小,但是会导致大幅机械增重、作动能量要求高、系统复杂等问题;襟翼是飞机常用的一种增升力装置,技术成熟,效果明显,在各类型飞机中广泛使用;襟翼通常在飞机起飞爬升和降落阶段使用,分为前缘襟翼和后缘襟翼;后缘襟翼安装在机翼后缘位置,工作时向下偏转,增加下翼面流体的压强,使机翼上下表面压强差增大,从而增加了升力;螺旋桨拉力主要由翼型产生的升力提供,因此采用襟翼增升的方式增加螺旋桨拉力成为一种可行的途径,可以满足螺旋桨在非设计工况下的拉力要求;目前,襟翼增升方式还没有在航空螺旋桨上有过实践。
技术实现思路
(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带襟翼装置的航空螺旋桨,以缓解现有技术中螺旋桨飞机在特殊工况下螺旋桨转速、飞机飞行速度和高度变化会导致来流的速度和方向产生变化,不能达到螺旋桨设计的最佳工作状态,气动性能受到影响,可能导致螺旋桨拉力减小等技术问题。(二)技术方案本技术提供一种带襟翼装置的航空螺旋桨,包括:桨叶1;襟翼2,位于所述桨叶后缘,桨叶中段至桨叶尖端的位置;以及连动装置,连接于所述桨叶1和襟翼2之间,用于驱动襟翼2。在本技术实施例中,所述桨叶1的数量≥2。在本技术实施例中,所述襟翼2沿展向的长度≤螺旋桨桨叶长度的75%。在本技术实施例中,所述襟翼2沿弦向的宽度≤同位置处的螺旋桨桨叶弦长的50%。在本技术实施例中,所述连动装置包括:作动器3,固定于桨叶1内部;连杆4,一端连接作动器3;以及耳片7,一端与所述连杆4的另一端相连,另一端与所述襟翼2固定连接。在本技术实施例中,所述耳片7的外缘部设置有一凹口及一突起8。在本技术实施例中,所述耳片7和襟翼2通过转轴9固定于桨叶1上,并能够绕转轴9转动。在本技术实施例中,所述襟翼2的旋转角度≤90°。在本技术实施例中,桨叶1的内部设置有限位结构,用于限制所述耳片7及襟翼2绕转轴9转动的位置,所述限位结构包括桨叶1内部一面设置的向下的突起5,以及桨叶1内部另一面设置的向上的突起6。在本技术实施例中,所述作动器3逆时针转动时,通过带动连杆4和耳片7使襟翼2绕轴9顺时针向下转动,使螺旋桨后缘弯度增加,襟翼2转动到耳片7的凹口受限位突起5阻止不再转动,此时襟翼2到达最大偏转角度。(三)有益效果从上述技术方案可以看出,本技术一种带襟翼装置的航空螺旋桨至少具有以下有益效果其中之一或其中一部分:(1)在同等转速下增加了螺旋桨拉力;(2)调整方式灵活、结构简单。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带襟翼装置的航空螺旋桨初始状态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带襟翼装置的航空螺旋桨初始状态侧视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带襟翼装置的航空螺旋桨的工作状态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实施例带襟翼装置的航空螺旋桨工作状态侧视结构示意图。【附图中本技术实施例主要元件符号说明】1-桨叶;2-襟翼;3-作动器;4-摇臂;5-向下的突起;6-向上的突起;7-耳片;8-突起;9-转轴。具体实施方式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带襟翼装置的航空螺旋桨,所述襟翼装置能够在一定角度内转动,使螺旋桨在相同的工况下增加了螺旋桨拉力,达到螺旋桨设计的最佳工作状态。为使本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具体实施例,并参照附图,对本技术进一步详细说明。本技术提供一种带襟翼装置的航空螺旋桨,图1为所述带襟翼装置的航空螺旋桨初始状态结构示意图,图2为带襟翼装置的航空螺旋桨初始状态侧视结构示意图,图3为带襟翼装置的航空螺旋桨的工作状态示意图;图4为带襟翼装置的航空螺旋桨工作状态侧视结构示意图;结合图1、图2、图3及图4所示,所述带襟翼装置的航空螺旋桨,包括:桨叶1;襟翼2,位于所述桨叶后缘,桨叶中段至桨叶尖端的位置;以及连动装置,连接于所述桨叶1和襟翼2之间,用于驱动襟翼2。所述带襟翼装置的航空螺旋桨的桨叶1的数量≥2;所述襟翼2沿展向的长度≤螺旋桨桨叶长度的75%。所述襟翼2沿弦向的宽度≤同位置处的螺旋桨桨叶弦长的50%。所述连动装置包括:作动器3,固定于桨叶1内部;连杆4,一端连接作动器3;耳片7,一端与所述连杆4的另一端相连,另一端与所述襟翼2固定连接;所述耳片7和襟翼2通过转轴9固定于桨叶1上,并能够绕转轴9转动;以及所述桨叶1的内部设置有限位结构,用于限制耳片7及襟翼2绕转轴9转动的位置,所述限位结构包括桨叶1内部一面设置的向下的突起5,以及桨叶1内部另一面设置的向上的突起6。所述耳片7的外缘部设置有一凹口及一突起8;在本技术实施例中,结合图2和图4所示,所述作动器3逆时针转动时,通过带动连杆4和耳片7使襟翼2绕轴9顺时针向下转动,使螺旋桨后缘弯度增加,襟翼2转动到某一角度时,耳片7的凹口受限位突起5阻止,襟翼2不再转动,此时襟翼2到达最大偏转角度。在本技术实施例中,结合图2和图4所示,所述襟翼2转动最大角度后,根据需要恢复到初始位置或较小角度,作动器3顺时针转动,通过带动连杆4和耳片7使襟翼2绕轴9逆时针向上转动,使螺旋桨后缘弯度减少,直到不弯曲为止。襟翼2恢复到初始位置时,耳片7的限位突起8受桨叶上的突起6阻止,襟翼2不再转动,避免襟翼2偏离初始位置,影响气动性能。在本技术实施例中,所述襟翼2的旋转角度≤90°;根据桨叶1和襟翼2的实际气动特性设置限位突起5位置,避免襟翼2过度偏转,影响气动性能。至此,已经结合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进行了详细描述。需要说明的是,在附图或说明书正文中,未绘示或描述的实现方式,均为所属
中普通技术人员所知的形式,并未进行详细说明。此外,上述对各元件和方法的定义并不仅限于实施例中提到的各种具体结构、形状或方式,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对其进行简单地更改或替换。依据以上描述,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对本技术带襟翼装置的航空螺旋桨有了清楚的认识。综上所述,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带襟翼装置的航空螺旋桨,所述襟翼装置能够在一定角度内转动,使螺旋桨在相同的工况下增加了螺旋桨拉力,达到螺旋桨设计的最佳工作状态。还需要说明的是,实施例中提到的方向用语,例如“上”、“下”、“前”、“后”、“左”、“右”等,仅是参考附图的方向,并非用来限制本技术的保护范围。贯穿附图,相同的元素由相同或相近的附图标记来表示。在可能导致对本技术的理解造成混淆时,将省略常规结构或构造。并且图中各部件的形状和尺寸不反映真实大小和比例,而仅示意本技术实施例的内容。另外,在权利要求中,不应将位于括号之间的任何参考符号构造成对权利要求的限制。除非有所知名为相反之意,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带襟翼装置的航空螺旋桨,其特征在于,包括:桨叶(1);襟翼(2),位于所述桨叶后缘,桨叶中段至桨叶尖端的位置;以及连动装置,连接于所述桨叶(1)和襟翼(2)之间,用于驱动襟翼(2)。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带襟翼装置的航空螺旋桨,其特征在于,包括:桨叶(1);襟翼(2),位于所述桨叶后缘,桨叶中段至桨叶尖端的位置;以及连动装置,连接于所述桨叶(1)和襟翼(2)之间,用于驱动襟翼(2)。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带襟翼装置的航空螺旋桨,其特征在于,所述桨叶(1)的数量≥2。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带襟翼装置的航空螺旋桨,其特征在于,所述襟翼(2)沿展向的长度≤螺旋桨桨叶长度的75%。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带襟翼装置的航空螺旋桨,其特征在于,所述襟翼(2)沿弦向的宽度≤同位置处的螺旋桨桨叶弦长的50%。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带襟翼装置的航空螺旋桨,其特征在于,所述连动装置包括:作动器(3),固定于桨叶(1)内部;连杆(4),一端连接作动器(3);以及耳片(7),一端与所述连杆(4)的另一端相连,另一端与所述襟翼(2)固定连接。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带襟翼装置的航空螺旋桨,其特征在于,所述耳片(7)...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应培赵帅周礼洋毕莹吕光全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科学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北京,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