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花塞绝缘器和火花塞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2169493 阅读:51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9-21 11:4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火花塞绝缘器和火花塞。所述火花塞绝缘器包括沿着火花塞的接头区域的方向进行定向的绝缘器头部和位于燃烧室侧的绝缘器底脚,并且在位于燃烧室中的绝缘器底脚与火花塞绝缘器位于燃烧室外部的区域之间的过渡区域内具有底脚过渡部,所述底脚过渡部具有朝向火花塞绝缘器的外侧的第一区域,并且火花塞绝缘器具有与第一区域相邻且位于朝向绝缘器头部的方向上的第二区域、以及与第一区域相邻且位于燃烧室侧的第三区域,第一区域、第二区域和/或第三区域各自至少一部分的表面粗糙度Ra小于0.5μm或者表面粗糙度Rz小于5μm。本火花塞绝缘器和火花塞具有改进的表面质量,尤其具有增强的机械强度、介电强度等方面性能。

Spark Plug Insulator and Spark Plug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火花塞绝缘器和火花塞
本技术涉及火花塞
,尤其涉及到火花塞绝缘器以及包括该火花塞绝缘器的火花塞。
技术介绍
火花塞是被广泛应用在例如汽油发动机的燃烧室的部件。在火花塞的整个寿命期间,必须满足在机械强度、介电强度等方面的性能要求。在现有技术中,通常采用研磨方式来加工生产火花塞中的火花塞绝缘器,并且经过加工后的表面质量一般达到表面粗糙度Rz平均值大于2μm和Rz最大值大于5μm的范围即可。这些现有的火花塞在例如结构构造、机械强度性能、介电强度性能、使用寿命等方面仍有改进和提升空间。
技术实现思路
有鉴于此,本技术提供了火花塞绝缘器以及包括该火花塞绝缘器的火花塞,从而有效解决或缓解了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上述问题和其他方面的问题中的一个或多个。首先,根据本技术的一个方面,它提供了一种火花塞绝缘器,其包括沿着火花塞的接头区域的方向进行定向的绝缘器头部和位于燃烧室侧的绝缘器底脚,并且在位于燃烧室中的所述绝缘器底脚与所述火花塞绝缘器位于燃烧室外部的区域之间的过渡区域内具有底脚过渡部,其中:所述底脚过渡部具有朝向所述火花塞绝缘器的外侧的第一区域,所述第一区域中至少一部分的表面粗糙度Ra小于0.5μm或者表面粗糙度Rz小于5μm;并且/或者所述火花塞绝缘器具有与所述第一区域相邻且位于朝向所述绝缘器头部的方向上的第二区域,所述第二区域中至少一部分的表面粗糙度Ra小于0.5μm或者表面粗糙度Rz小于5μm;并且/或者所述火花塞绝缘器具有与所述第一区域相邻且位于燃烧室侧的第三区域,所述第三区域中至少一部分的表面粗糙度Ra小于0.5μm或者表面粗糙度Rz小于5μm。在根据本技术的火花塞绝缘器中,可选地,所述第一区域、所述第二区域和/或所述第三区域的表面粗糙度Rz的平均值小于1μm。在根据本技术的火花塞绝缘器中,可选地,所述第一区域、所述第二区域和所述第三区域分别具有在所述火花塞绝缘器的轴向方向上被界定为其各自最大长度的第一长度LA、第二长度LB和第三长度LC,它们被设置成至少满足以下一种关系:LA=LB;和/或LA=LC/2;和/或LB=LC/2。在根据本技术的火花塞绝缘器中,可选地,所述第一区域、所述第二区域和/或所述第三区域被构造成具有表面复合层,所述表面复合层的表面粗糙度Ra小于0.5μm或者表面粗糙度Rz小于5μm。在根据本技术的火花塞绝缘器中,可选地,所述表面复合层是经烧结后并经表面抛光或研磨而附着在所述第一区域、所述第二区域和/或所述第三区域的表面上的釉面层。在根据本技术的火花塞绝缘器中,可选地,所述釉面层具有5~40μm的厚度。在根据本技术的火花塞绝缘器中,可选地,所述第一区域、所述第二区域和/或所述第三区域被构造成具有表面抛光层或表面研磨层,所述表面抛光层或表面研磨层的表面粗糙度Ra小于0.5μm或者表面粗糙度Rz小于5μm。在根据本技术的火花塞绝缘器中,可选地,所述第二区域包括第四区域和第五区域,所述第五区域与所述第一区域相邻且表面粗糙度Ra小于0.5μm或者表面粗糙度Rz小于5μm,所述第五区域在朝向所述绝缘器头部的方向上与所述第四区域相连且表面粗糙度Ra不小于0.5μm或者表面粗糙度Rz不小于5μm;并且/或者所述第三区域包括第六区域和第七区域,所述第六区域与所述第一区域相邻且表面粗糙度Ra小于0.5μm或者表面粗糙度Rz小于5μm,所述第七区域在朝向所述绝缘器底脚的尖端的方向上与所述第六区域相连且表面粗糙度Ra不小于0.5μm或者表面粗糙度Rz不小于5μm。在根据本技术的火花塞绝缘器中,可选地,所述第六区域和所述第七区域分别具有在所述火花塞绝缘器的轴向方向上被界定为其各自最大长度的第六长度LF和第七长度LG,它们被设置成至少满足以下一种关系:LF≥LG;和/或4mm≤LF≤(LA+LF+LG)/2;并且/或者所述第四区域在从所述第一区域朝向所述绝缘器头部的方向上最多延伸4mm。其次,根据本技术的另一个方面,它提供了一种火花塞,所述火花塞包括如以上任一项所述的火花塞绝缘器。从结合了附图的以下详细描述中,将会明了根据本技术提供的火花塞绝缘器以及包括该火花塞绝缘器的火花塞的各技术方案的特点、特征及技术优势等,其中通过举例方式示出了本技术的设计思想、结构和效果,例如可以显著提升火花塞和火花塞绝缘器的表面质量,尤其增强其机械强度、介电强度等方面的性能,从而有助于改进火花塞和火花塞绝缘器的外观,并且提高它们的工作性能和使用寿命。附图说明以下将结合附图和实施例来对本技术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的详细描述,但是这些附图只是出于解释目的而设计的,仅意在概念性地说明此处的结构构造,而不必要依比例进行绘制。图1是一个根据本技术的火花塞实施例的局部剖视示意图。图2是图1所示的火花塞实施例的局部剖视示意图。图3是图2所示的火花塞实施例的局部放大后的剖视示意图。图4是另一个根据本技术的火花塞实施例的局部放大后的剖视示意图。图5是图1所示的火花塞实施例与一种现有火花塞之间的抗击穿性能测试对比图。图6是图1所示的火花塞实施例与图5中的现有火花塞之间的抗弯曲性能测试对比图。具体实施方式首先,需要说明的是,以下将以示例方式来具体说明本技术的火花塞绝缘器以及包括该火花塞绝缘器的火花塞的结构组成、特点和优点等,然而所有描述仅是用来进行说明而不构成对本技术的任何限制。此外,对于在本文所提及的实施例中予以描述或隐含的任意单个技术特征,本技术仍然允许在这些技术特征(或其等同物)之间继续进行任意组合或者删减,从而获得可能未在本文中直接提及的本技术的更多其他实施例。另外,为了简化图面起见,相同或相类似的零部件和特征在同一附图中可能仅在一处或若干处进行标示。在图1中示意性地图示出了一个根据本技术的火花塞实施例的局部剖视结构,在该火花塞实施例中同时设置了一个根据本技术的火花塞绝缘器示例,并且在图2和图3中对此进行进一步展示,下面就通过以上实施例来对本技术进行详细说明。在这个实施例中,该火花塞100可以包括壳体7、中间电极8、火花塞绝缘器10和接地电极13。如图1所示,壳体7可例如选用金属、陶瓷等材料来制成,它至少部分地包围火花塞绝缘器10。在可选情形下,可以通过在壳体7上设置螺纹15,用来将火花塞100固定在发动机的气缸盖14中。此外,可以可选地设置密封圈11用来将火花塞100的燃烧室进行气密性封闭。图2是图1中所示的火花塞100的局部剖视示意图,其中特别示出了火花塞绝缘器10的区域。在这个给出的示例中,该火花塞绝缘器10可以包括绝缘器头部1和绝缘器底脚2,并且可以在位于燃烧室中的绝缘器底脚2与火花塞绝缘器10位于燃烧室外部的区域之间所形成的过渡区域内具有底脚过渡部4。具体来讲,如图2所示,该火花塞绝缘器10的绝缘器头部1是沿着火花塞100的接头区域5的方向进行定向,绝缘器底脚2是位于燃烧室侧,在绝缘器头部1和绝缘器底脚2之间设置有安装区域3。该安装区域3可被包含在上述的过渡区域内,即可以通过该安装区域3来连接绝缘器头部1和绝缘器底脚2,并且安装区域3可以包括横截面减小部(即所谓的束腰部9a和鼓肚部9b),从而可使得火花塞绝缘器进一步狭窄,而不必忍受在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火花塞绝缘器(10),其包括沿着火花塞(100)的接头区域(5)的方向进行定向的绝缘器头部(1)和位于燃烧室侧的绝缘器底脚(2),并且在位于燃烧室中的所述绝缘器底脚(2)与所述火花塞绝缘器(10)位于燃烧室外部的区域之间的过渡区域内具有底脚过渡部(4),其特征在于:所述底脚过渡部(4)具有朝向所述火花塞绝缘器(10)的外侧的第一区域(A),所述第一区域(A)中至少一部分的表面粗糙度Ra小于0.5μm或者表面粗糙度Rz小于5μm;并且/或者所述火花塞绝缘器(10)具有与所述第一区域(A)相邻且位于朝向所述绝缘器头部(1)的方向上的第二区域(B),所述第二区域(B)中至少一部分的表面粗糙度Ra小于0.5μm或者表面粗糙度Rz小于5μm;并且/或者所述火花塞绝缘器(10)具有与所述第一区域(A)相邻且位于燃烧室侧的第三区域(C),所述第三区域(C)中至少一部分的表面粗糙度Ra小于0.5μm或者表面粗糙度Rz小于5μm。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火花塞绝缘器(10),其包括沿着火花塞(100)的接头区域(5)的方向进行定向的绝缘器头部(1)和位于燃烧室侧的绝缘器底脚(2),并且在位于燃烧室中的所述绝缘器底脚(2)与所述火花塞绝缘器(10)位于燃烧室外部的区域之间的过渡区域内具有底脚过渡部(4),其特征在于:所述底脚过渡部(4)具有朝向所述火花塞绝缘器(10)的外侧的第一区域(A),所述第一区域(A)中至少一部分的表面粗糙度Ra小于0.5μm或者表面粗糙度Rz小于5μm;并且/或者所述火花塞绝缘器(10)具有与所述第一区域(A)相邻且位于朝向所述绝缘器头部(1)的方向上的第二区域(B),所述第二区域(B)中至少一部分的表面粗糙度Ra小于0.5μm或者表面粗糙度Rz小于5μm;并且/或者所述火花塞绝缘器(10)具有与所述第一区域(A)相邻且位于燃烧室侧的第三区域(C),所述第三区域(C)中至少一部分的表面粗糙度Ra小于0.5μm或者表面粗糙度Rz小于5μm。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火花塞绝缘器,其中,所述第一区域(A)、所述第二区域(B)和/或所述第三区域(C)的表面粗糙度Rz的平均值小于1μm。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火花塞绝缘器,其中,所述第一区域(A)、所述第二区域(B)和所述第三区域(C)分别具有在所述火花塞绝缘器的轴向方向(X-X)上被界定为其各自最大长度的第一长度LA、第二长度LB和第三长度LC,它们被设置成至少满足以下一种关系:LA=LB;和/或LA=LC/2;和/或LB=LC/2。4.根据权利要求1、2或3所述的火花塞绝缘器,其中,所述第一区域(A)、所述第二区域(B)和/或所述第三区域(C)被构造成具有表面复合层,所述表面复合层的表面粗糙度Ra小于0.5μm或者表面粗糙度Rz小于5μm。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火花塞绝缘器,其中,所述表面复合层是经烧结后并经表面抛光或...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秉龙F莱姆克K邦德舒陈晓林
申请(专利权)人:罗伯特·博世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德国,DE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