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变压器无损吸收电路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2168257 阅读:19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9-21 11:1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变压器无损吸收电路,一种变压器无损吸收电路,包括PWM控制器、变压器、放电管、开关管、稳压二极管、电容、第一电阻、第二电阻、第三电阻、第四电阻、以及负载电阻,所述变压器包括有第一绕组、第二绕组、以及第三绕组。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PWM控制控制开关管的开合,再利用放电管,将变压器中多余的能量返回到供电线路,做到不消耗变压器多余能量,将变压器多余能量再次利用,从而达到变压器无损耗,提高变压器的能量转换效率,电路结构简单,成本较低。

A Transformer Lossless Absorption Circuit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变压器无损吸收电路
本技术涉及变压器电路领域,尤其涉及的是一种变压器无损吸收电路。
技术介绍
现有技术中,传统的变压器吸收电路为电阻器、二极管、以及电容器组成的RCD吸收电路,RCD吸收电路主要是将变压器多余的能量放掉,引起多余能量浪费,造成电路转换效率低温升高。因此,现有技术存在缺陷,需要改进。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电路结构简单、低成本、节能的变压器无损吸收电路。本技术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变压器无损吸收电路,包括PWM控制器、变压器、放电管、开关管、稳压二极管、电容、第一电阻、第二电阻、第三电阻、第四电阻、以及负载电阻,所述变压器包括有第一绕组、第二绕组、以及第三绕组;所述第一绕组第一端连接VCC,所述第一绕组第二端连接放电管D极,所述放电管G极连接第二电阻第一端,所述放电管S极接地,所述第二电阻第二端接地,所述稳压二极管与第二电阻并联;所述第二绕组第一端连接VCC,所述第二绕组第二端连接开关管D极,所述开关管D极通过电容与第一电阻第一端连接,所述第一电阻第二端与放电管G极连接,所述第二绕组G极连接PWM控制器,所述第二绕组G极还与第三电阻第一端连接,所述第三电阻第二端接地,所述开关管S极通过第四电阻接地;所述第三绕组紧靠第二绕组,所述第三绕组与负载电阻形成闭合回路。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所述的变压器无损吸收电路中,所述稳压二极管的参数范围为:15~20V,0.25~1W。采用上述各个技术方案,所述的变压器无损吸收电路中,所述放电管的参数范围为:500~1200V,4~20A。采用上述各个技术方案,所述的变压器无损吸收电路中,所述开关管的参数范围为:500~1200V,4~20A。采用上述各个技术方案,所述的变压器无损吸收电路中,所述电容的参数范围为:1000V,1~47NF。采用上述各个技术方案,本技术通过PWM控制控制开关管的开合,再利用放电管,将变压器中多余的能量返回到供电线路,做到不消耗变压器多余能量,将变压器多余能量再次利用,从而达到变压器无损耗,提高变压器的能量转换效率,电路结构简单,成本较低。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电路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详细说明。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中,放电管Q1以及开关管Q2都为N-MOS管。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变压器无损吸收电路,包括PWM控制器、变压器、放电管Q1、开关管Q2、稳压二极管ZD1、电容C1、第一电阻R1、第二电阻R2、第三电阻R3、第四电阻R4、以及负载电阻RL,所述变压器包括有第一绕组T1A、第二绕组T1B、以及第三绕组T1C。所述第一绕组T1A第一端连接VCC,所述第一绕组T1A第二端连接放电管Q1D极,所述放电管Q1G极连接第二电阻R2第一端,所述放电管Q1S极接地,所述第二电阻R2第二端接地,所述稳压二极管ZD1与第二电阻R2并联;所述第二绕组T1B第一端连接VCC,所述第二绕组T1B第二端连接开关管Q2D极,所述开关管Q2D极通过电容C1与第一电阻R1第一端连接,所述第一电阻R1第二端与放电管Q1G极连接,所述第二绕组T1BG极连接PWM控制器,所述第二绕组T1BG极还与第三电阻R3第一端连接,所述第三电阻R3第二端接地,所述开关管Q2S极通过第四电阻R4接地。所述第三绕组T1C紧靠第二绕组T1B,所述第三绕组T1C与负载电阻RL形成闭合回路。如图1,本实施例中,当PWM为高电平,则Q2导通,此时T1B储存能量,Q1停止工作,当PWM由高电平转为低电平,则Q1导通,将变压器中的能量放回至VCC进行再次利用,从而达到变压器无损耗,提高变压器转换效率。进一步的,所述稳压二极管ZD1的参数范围为:15~20V,0.25~1W。进一步的,所述放电管Q1的参数范围为:500~1200V,4~20A。进一步的,所述开关管Q2的参数范围为:500~1200V,4~20A。进一步的,所述电容C1的参数范围为:1000V,1~47NF。采用上述各个技术方案,本技术通过PWM控制控制开关管的开合,再利用放电管,将变压器中多余的能量返回到供电线路,做到不消耗变压器多余能量,将变压器多余能量再次利用,从而达到变压器无损耗,提高变压器的能量转换效率,电路结构简单,成本较低。以上仅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技术,凡在本技术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变压器无损吸收电路,其特征在于:包括PWM控制器、变压器、放电管、开关管、稳压二极管、电容、第一电阻、第二电阻、第三电阻、第四电阻、以及负载电阻,所述变压器包括有第一绕组、第二绕组、以及第三绕组;所述第一绕组第一端连接VCC,所述第一绕组第二端连接放电管D极,所述放电管G极连接第二电阻第一端,所述放电管S极接地,所述第二电阻第二端接地,所述稳压二极管与第二电阻并联;所述第二绕组第一端连接VCC,所述第二绕组第二端连接开关管D极,所述开关管D极通过电容与第一电阻第一端连接,所述第一电阻第二端与放电管G极连接,所述第二绕组G极连接PWM控制器,所述第二绕组G极还与第三电阻第一端连接,所述第三电阻第二端接地,所述开关管S极通过第四电阻接地;所述第三绕组紧靠第二绕组,所述第三绕组与负载电阻形成闭合回路。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变压器无损吸收电路,其特征在于:包括PWM控制器、变压器、放电管、开关管、稳压二极管、电容、第一电阻、第二电阻、第三电阻、第四电阻、以及负载电阻,所述变压器包括有第一绕组、第二绕组、以及第三绕组;所述第一绕组第一端连接VCC,所述第一绕组第二端连接放电管D极,所述放电管G极连接第二电阻第一端,所述放电管S极接地,所述第二电阻第二端接地,所述稳压二极管与第二电阻并联;所述第二绕组第一端连接VCC,所述第二绕组第二端连接开关管D极,所述开关管D极通过电容与第一电阻第一端连接,所述第一电阻第二端与放电管G极连接,所述第二绕组G极连接PWM控制器,所述第二绕组G极还与第...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彭泽有
申请(专利权)人:深圳市天久电子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