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电子领域,具体的说,是一种基于缓冲吸收电路的稳压开关电源。
技术介绍
随着科技的发展,电子产品的功能也越来越强大,因此对电子产品的供电电源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然而,现有电子产品的供电电源存在输出电压和电流不稳定的问题,导致电子产品工作不稳定,无法满足人们要求。因此,提供一种能输出稳定的电压和电流的电子产品供电电源便是当务之急。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中的电子产品的供电电源存在输出电压和电流不稳定的缺陷,提供的一种基于缓冲吸收电路的稳压开关电源。本专利技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一种基于缓冲吸收电路的稳压开关电源,主要由稳压芯片U2,二极管整流器U1,三极管VT1,正极与二极管整流器U1的正极输出端相连接、负极与二极管整流器U1的负极输出端相连接后接地的极性电容C1,一端与三极管VT1的发射极相连接、另一端与稳压芯片U2的IN管脚相连接的电阻R1,正极与稳压芯片U2的IN管脚相连接、负极与三极管VT1的发射极相连接的极性电容C2,一端与稳压芯片U2的GND管脚相连接、另一端与二极管整流器U1的负极输出端相连接的电阻R2,分别与二极 ...
【技术保护点】
一种基于缓冲吸收电路的稳压开关电源,其特征在于,主要由稳压芯片U2,二极管整流器U1,三极管VT1,正极与二极管整流器U1的正极输出端相连接、负极与二极管整流器U1的负极输出端相连接后接地的极性电容C1,一端与三极管VT1的发射极相连接、另一端与稳压芯片U2的IN管脚相连接的电阻R1,正极与稳压芯片U2的IN管脚相连接、负极与三极管VT1的发射极相连接的极性电容C2,一端与稳压芯片U2的GND管脚相连接、另一端与二极管整流器U1的负极输出端相连接的电阻R2,分别与二极管整流器U1的负极输出端和稳压芯片U2相连接的电压控制输出电路,与电压控制输出电路相连接的缓冲吸收电路,以及 ...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基于缓冲吸收电路的稳压开关电源,其特征在于,主要由稳压芯片U2,二极管整流器U1,三极管VT1,正极与二极管整流器U1的正极输出端相连接、负极与二极管整流器U1的负极输出端相连接后接地的极性电容C1,一端与三极管VT1的发射极相连接、另一端与稳压芯片U2的IN管脚相连接的电阻R1,正极与稳压芯片U2的IN管脚相连接、负极与三极管VT1的发射极相连接的极性电容C2,一端与稳压芯片U2的GND管脚相连接、另一端与二极管整流器U1的负极输出端相连接的电阻R2,分别与二极管整流器U1的负极输出端和稳压芯片U2相连接的电压控制输出电路,与电压控制输出电路相连接的缓冲吸收电路,以及串接在三极管VT1的基极与电压控制输出电路之间的过压过流保护电路组成。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缓冲吸收电路的稳压开关电源,其特征在于,所述缓冲吸收电路由三极管VT5,三极管VT6,三极管VT7,正极经电阻R16后与三极管VT5的基极相连接、负极与电压控制输出电路相连接的极性电容C10,正极经电阻R20后与三极管VT5的发射极相连接、负极经可调电阻R21后与三极管VT7的发射极相连接的极性电容C12,N极与极性电容C12的负极相连接、P极经电阻R19后与三极管VT5的集电极相连接的二极管D7,负极与三极管VT7的基极相连接、正极顺次经电感L3和电阻R22后与二极管D7的N极相连接的极性电容C14,负极与三极管VT6的基极相连接、正极经电阻R18后与三极管VT5的集电极相连接的极性电容C13,P极与三极管VT7的集电极相连接、N极顺次经电阻R24和电阻R23后与三极管VT6的发射极相连接的稳压二极管D8,N极经电阻R17后与三极管VT5的集电极相连接、P极与电压控制输出电路相连接的二极管D6,以及正极与二极管D6的N极相连接、负极经电感L2后与极性电容C13的正极相连接的极性电容C11组成;所述三极管VT6的集电极与极性电容C14的正极相连接;所述极性电容C11的负极与电阻R24与电阻R23的连接点相连接;所述稳压二极管D8的N极与三极管VT7的发射极共同形成缓冲吸收电路的输出端。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基于缓冲吸收电路的稳压开关电源,其特
\t征在于,所述电压控制输出电路由过压过流保护电路由保护芯片U3,三极管VT3,...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不公告发明人,
申请(专利权)人:成都塞普奇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四川;51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