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排微通道换、换热系统以及空调器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22161982 阅读:39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9-21 08:39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双排微通道换、换热系统以及空调器,双排微通道换热器包括:第一排换热器,第一排换热器包括第一左集流管、第一右集流管、多个第一扁管、第一右进出管和第二右进出管,其中,每个第一扁管的两端分别与第一左集流管和第一右集流管连通,第一右进出管和第二右进出管均与第一右集流管连通,第一右进出管的设置位置高于第二右进出管的设置位置;第二排换热器,第二排换热器与第二右进出管连通;双排微通道换热器在作为蒸发器的情况下,气相冷媒从第一右进出管输出,液相冷媒从第二右进出管输出到第二排换热器。通过本发明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能够解决现有技术中的双排微通道换热器在作为蒸发器时,内部的气相冷媒影响换热性能的问题。

Double row microchannel exchange, heat exchange system and air conditioner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双排微通道换、换热系统以及空调器
本专利技术涉及换热器
,具体而言,涉及一种双排微通道换、换热系统以及空调器。
技术介绍
传统的单排微通道换热器由于受换热面积限制,不能在大冷量高能效的空调器上使用,而现有的双排串联微通道换热器,虽然换热器面积增大了,但是由于流路太长,在作为蒸发器使用时,冷媒在连接两排换热器的集流管内会发生气液分离,所以冷媒在进入第二排换热器会进入一部分气相冷媒,气相冷媒不能起到蒸发吸热的作用,降低了换热器性能。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双排微通道换、换热系统以及空调器,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的双排微通道换热器在作为蒸发器时,内部的气相冷媒影响换热性能的问题。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个方面,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双排微通道换热器,包括:第一排换热器,第一排换热器包括第一左集流管、第一右集流管、多个第一扁管、第一右进出管和第二右进出管,其中,每个第一扁管的两端分别与第一左集流管和第一右集流管连通,第一右进出管和第二右进出管均与第一右集流管连通,第一右进出管的设置位置高于第二右进出管的设置位置;第二排换热器,第二排换热器与第二右进出管连通;双排微通道换热器在作为蒸发器的情况下,第一右集流管内的气相冷媒和液相冷媒在重力作用下分离,其中,气相冷媒从第一右进出管输出,液相冷媒从第二右进出管输出到第二排换热器。进一步地,第一右集流管竖直设置,第一右进出管设置在第一右集流管的上部,第二右进出管设置在第一右集流管的底部。进一步地,第一排换热器还包括:第一间隔结构,设置在第一左集流管内,第一间隔结构将第一左集流管内的腔体划分为多个第一分腔体,每个第一分腔体与至少一个第一扁管对应设置;多个第一左进出管,间隔设置在第一左集流管上,多个第一左进出管与多个第一分腔体一一对应地连通。进一步地,第一间隔结构包括:多个第一隔板,多个第一隔板沿第一左集流管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在第一左集流管内,以将第一左集流管内的腔体划分为多个第一分腔体。进一步地,多个第一左进出管并排设置,多个第一隔板间隔设置在第一左集流管的靠近多个第一左进出管的一侧的内壁上,每个第一隔板与第一左集流管的靠近多个第一扁管的一侧的内壁之间具有间隙。进一步地,第二排换热器包括第二左集流管、第二右集流管、多个第二扁管、第三右进出管,其中,每个第二扁管的两端分别与第二左集流管和第二右集流管连通,第三右进出管的两端分别与第二右集流管和第二右进出管连通。进一步地,第二排换热器还包括:第二间隔结构,设置在第二右集流管内,第二间隔结构将第二右集流管内的腔体划分为多个第二分腔体,每个第二分腔体与至少一个第二扁管对应设置;第三右进出管为多个,多个第三右进出管与多个第二分腔体一一对应地连通。进一步地,第二间隔结构包括:多个第二隔板,多个第二隔板沿第二右集流管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在第二右集流管内,以将第二右集流管内的腔体划分为多个第二分腔体。进一步地,多个第三右进出管并排设置,多个第二隔板间隔设置在第二右集流管的靠近多个第三右进出管的一侧的内壁上,每个第二隔板与第二右集流管的靠近多个第二扁管的一侧的内壁之间具有间隙。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另一方面,提供了一种换热系统,换热系统包括双排微通道换热器,双排微通道换热器为上述提供的双排微通道换热器。进一步地,换热系统还包括压缩机、第三换热器和四通阀,其中,压缩机、第三换热器、第二排换热器的第二左集流管均与四通阀连接,第一排换热器的第一左集流管与第三换热器连接,第一排换热器的第一右进出管与四通阀连接。进一步地,换热系统还包括:单向阀,单向阀设置在第一右进出管与四通阀连接的管路上。进一步地,换热系统还包括:第一分流器,第一分流器具有第一总口和多个第一分口,其中,第一总口与第三换热器连通,多个第一分口与第一左集流管的多个位置一一对应地连接;和/或,第二分流器,第二分流器具有第二总口和多个第二分口,其中,第二总口与第一排换热器的第二右进出管连通,多个第二分口与第二排换热器的第二右集流管的多个位置一一对应地连接。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另一方面,提供了一种空调器,包括换热系统,换热系统为上述提供的换热系统。应用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在双排微通道换热器的第一排换热器中设置第一左集流管、第一右集流管、多个第一扁管、第一右进出管和第二右进出管,其中,第一右进出管和第二右进出管均与第一右集流管连通,且第一右进出管的位置高于第二右进出管的位置,第二排换热器与第二右进出管连通,双排微通道换热器在作为蒸发器时,第一右集流管内的气相冷媒和液相冷媒在重力作用下分离,密度较大的液相冷媒位于第一右集流管的下部,密封较小的气相冷媒位于第一右集流管的上部,这样气相冷媒从位置较高的第一右进出管输出,液相冷媒从位置较低的第二右进出管输出到第二排换热器。通过上述设置,可以将第一右集流管内的气相冷媒排出,不会进入到第二排换热器,这样进入到第二排换热器内的全部为液相冷媒,液相冷媒在第二排换热器内蒸发吸热,从而避免了气相冷媒的存在影响换热性能的问题。附图说明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的说明书附图用来提供对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理解,本专利技术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专利技术,并不构成对本专利技术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图1示出了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提供的双排微通道换热器的结构示意图;图2示出了图1中的第一排换热器的结构示意图;图3示出了图1中的第二排换热器的结构示意图;图4示出了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提供的换热系统的结构示意图。其中,上述附图包括以下附图标记:10、第一排换热器;11、第一左集流管;12、第一右集流管;13、第一扁管;14、第一右进出管;15、第二右进出管;16、第一左进出管;17、第一隔板;20、第二排换热器;21、第二左集流管;22、第二右集流管;23、第二扁管;24、第三右进出管;25、第二隔板;30、压缩机;40、第三换热器;51、四通阀;52、单向阀;53、节流阀;61、第一分流器;62、第二分流器。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专利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以下对至少一个示例性实施例的描述实际上仅仅是说明性的,决不作为对本专利技术及其应用或使用的任何限制。基于本专利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专利技术保护的范围。如图1至图3所示,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双排微通道换热器,包括:第一排换热器10,第一排换热器10包括第一左集流管11、第一右集流管12、多个第一扁管13、第一右进出管14和第二右进出管15,其中,每个第一扁管13的两端分别与第一左集流管11和第一右集流管12连通,第一右进出管14和第二右进出管15均与第一右集流管12连通,第一右进出管14的设置位置高于第二右进出管15的设置位置;第二排换热器20,第二排换热器20与第二右进出管15连通;双排微通道换热器在作为蒸发器的情况下,第一右集流管12内的气相冷媒和液相冷媒在重力作用下分离,其中,气相冷媒从第一右进出管14输出,液相冷媒从第二右进出管15输出到第二排换热器20。应用本实施例的技术方案,在双排微通道换热器的第一排换热器10中设置第一左集流管11、第一右集流管12、多个第一扁管13、第一右进出管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双排微通道换热器,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排换热器(10),所述第一排换热器(10)包括第一左集流管(11)、第一右集流管(12)、多个第一扁管(13)、第一右进出管(14)和第二右进出管(15),其中,每个所述第一扁管(13)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一左集流管(11)和所述第一右集流管(12)连通,所述第一右进出管(14)和所述第二右进出管(15)均与所述第一右集流管(12)连通,所述第一右进出管(14)的设置位置高于所述第二右进出管(15)的设置位置;第二排换热器(20),所述第二排换热器(20)与所述第二右进出管(15)连通;所述双排微通道换热器在作为蒸发器的情况下,所述第一右集流管(12)内的气相冷媒和液相冷媒在重力作用下分离,其中,所述气相冷媒从所述第一右进出管(14)输出,所述液相冷媒从所述第二右进出管(15)输出到所述第二排换热器(20)。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双排微通道换热器,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排换热器(10),所述第一排换热器(10)包括第一左集流管(11)、第一右集流管(12)、多个第一扁管(13)、第一右进出管(14)和第二右进出管(15),其中,每个所述第一扁管(13)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一左集流管(11)和所述第一右集流管(12)连通,所述第一右进出管(14)和所述第二右进出管(15)均与所述第一右集流管(12)连通,所述第一右进出管(14)的设置位置高于所述第二右进出管(15)的设置位置;第二排换热器(20),所述第二排换热器(20)与所述第二右进出管(15)连通;所述双排微通道换热器在作为蒸发器的情况下,所述第一右集流管(12)内的气相冷媒和液相冷媒在重力作用下分离,其中,所述气相冷媒从所述第一右进出管(14)输出,所述液相冷媒从所述第二右进出管(15)输出到所述第二排换热器(20)。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排微通道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右集流管(12)竖直设置,所述第一右进出管(14)设置在所述第一右集流管(12)的上部,所述第二右进出管(15)设置在所述第一右集流管(12)的底部。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排微通道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排换热器(10)还包括:第一间隔结构,设置在所述第一左集流管(11)内,所述第一间隔结构将所述第一左集流管(11)内的腔体划分为多个第一分腔体,每个所述第一分腔体与至少一个所述第一扁管(13)对应设置;多个第一左进出管(16),间隔设置在所述第一左集流管(11)上,多个所述第一左进出管(16)与多个所述第一分腔体一一对应地连通。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双排微通道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间隔结构包括:多个第一隔板(17),多个所述第一隔板(17)沿所述第一左集流管(11)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在所述第一左集流管(11)内,以将所述第一左集流管(11)内的腔体划分为多个所述第一分腔体。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双排微通道换热器,其特征在于,多个所述第一左进出管(16)并排设置,多个所述第一隔板(17)间隔设置在所述第一左集流管(11)的靠近多个所述第一左进出管(16)的一侧的内壁上,每个所述第一隔板(17)与所述第一左集流管(11)的靠近多个所述第一扁管(13)的一侧的内壁之间具有间隙。6.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双排微通道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排换热器(20)包括第二左集流管(21)、第二右集流管(22)、多个第二扁管(23)、第三右进出管(24),其中,每个所述第二扁管(23)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二左集流管(21)和所述第二右集流管(22)连通,所述第三右进出管(24)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二右集流管(22)和所述第二右进...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卢耀汕吴迎文杨瑞琦王凯尹东于海峰李典郭忠玉
申请(专利权)人: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