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浮与沉淀耦合一体化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2127955 阅读:32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9-18 05:20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污水深度处理技术领域,提供了一种气浮与沉淀耦合一体化装置。该装置包括同轴布置的内筒体与外筒体,所述内筒体与所述外筒体构成气浮反应区,所述外筒体的外周布置有围板一,所述围板一与所述外筒体之间构成混凝沉淀区,所述混凝沉淀区通入原水与混凝剂,所述内筒体的下端口通入臭氧溶气水,所述混凝沉淀区与所述内筒体的下端口连通;混凝沉淀区先对原水进行混凝沉淀处理,可预先将一部分污染物进行混凝沉淀排出,然后剩余废水中残余的污染物再进入臭氧气浮区进行下一步处理,如此可以提升废水中污染物的去除效果,相较于现有技术,本发明专利技术的一体化装置处理流程较短、操作简单方便并且占地面积小,同时也提升了整体的污水处理效果。

Air Floating and Precipitation Coupling Integrated Devic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气浮与沉淀耦合一体化装置
本专利技术属于污水深度处理
,特别涉及一种气浮与沉淀耦合一体化装置。
技术介绍
城市污水与工业废水的再生处理与利用是缓解我国面临水资源短缺、水源分布不均等问题的有效途径。随社会经济发展,城市污水和工业废水中成分日趋复杂,生物难降解污染物含量和种类日益升高,生物处理后的二级出水中含有一定浓度的固体悬浮物和溶解性难降解有机物等复杂污染物,为满足城市污水和工业废水的再生利用,通常需对二级出水进行深度处理。常见的污水深度处理以“混凝+沉淀+过滤”技术为主,可有效去除废水中固体悬浮物和难降解有机物,其中也会引入臭氧气浮工艺,由内筒体11和外筒体12构成气浮反应区3,内筒体11的上端低于外筒体12的上端,内筒体11的内部构成接触区,外筒体12的内部高出内筒体11的部分构成臭氧气浮区,臭氧气浮区上层是浮渣区,内筒体11与外筒体12之间构成净水区。但传统工艺中,混凝、沉淀、过滤工艺与臭氧气浮工艺结合时都是作为不同的的处理单元独立配置,存在占地面积大、能耗高等问题。因此,针对上述问题,有必要开发一种在同一个体系中实现混凝沉淀和臭氧气浮的装置,以解决传统工艺流程长、占地面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气浮与沉淀耦合一体化装置,包括同轴布置的内筒体(11)与外筒体(12),所述内筒体(11)与所述外筒体(12)构成气浮反应区(3),其特征在于:所述外筒体(12)的外周布置有围板一(13),所述围板一(13)与所述外筒体(12)之间构成混凝沉淀区(2),所述混凝沉淀区(2)通入原水与混凝剂,所述内筒体(11)的下端口通入臭氧溶气水,所述混凝沉淀区(2)与所述内筒体(11)的下端口连通。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气浮与沉淀耦合一体化装置,包括同轴布置的内筒体(11)与外筒体(12),所述内筒体(11)与所述外筒体(12)构成气浮反应区(3),其特征在于:所述外筒体(12)的外周布置有围板一(13),所述围板一(13)与所述外筒体(12)之间构成混凝沉淀区(2),所述混凝沉淀区(2)通入原水与混凝剂,所述内筒体(11)的下端口通入臭氧溶气水,所述混凝沉淀区(2)与所述内筒体(11)的下端口连通。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气浮与沉淀耦合一体化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围板一(13)呈筒状与所述外筒体(12)同轴布置。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气浮与沉淀耦合一体化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围板一(13)的外周还同轴布置有筒状的围板二(14),所述围板二(14)与所述围板一(13)之间构成臭氧氧化区(1),所述臭氧氧化区(1)的上部与所述混凝沉淀区(2)的上部连通,所述臭氧氧化区(1)通入原水与臭氧。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气浮与沉淀耦合一体化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锥尖朝下的与所述内筒体(11)同轴布置的锥形筒底(15),所述围板二(14)的下端和所述围板一(13)的下端均与所述锥形筒底(15)连接,所述锥形筒底(15)的锥尖与污泥管(21)连通。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气浮与沉淀耦合一体化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锥尖朝上的与所述内...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金鹏康杨超金鑫刘雨果
申请(专利权)人: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陕西,6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