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神经转位修复缝合的神经套管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2117048 阅读:37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9-18 01:08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用于神经转位修复缝合的神经套管,包括小径段、大径段以及连接在大径段与小径段之间的变径段;大径段的内部具有呈线状连接的至少两个联排孔道,任意两个相邻的联排孔道的相邻位置具有豁口而相连通;变径段的内径从衔接大径段的联排孔道的一端至衔接小径段的一端逐渐缩小,小径段为圆形导管。本发明专利技术能够适用于临床神经转位修复过程中采用单一供体神经同时修复两个及以上的受体神经时的套接缝合,既可以在这种修复模式下达到修复神经的无张力缝合,为局部缝合神经形成良好的神经再生室及微环境,同时可以简化应用采用单一供体神经修复多个受损神经的手术操作过程,并能提高神经再生和修复效果。

Nerve cannula for repair and suture of nerve transposition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用于神经转位修复缝合的神经套管
本专利技术属于医疗生物材料领域,涉及一种用于神经套接缝合的人工神经导管,具体涉及一种能够对不同大小、数量的神经进行无张力小间隙套接缝合的人工生物导管。
技术介绍
周围神经损伤是临床治疗难题,对于周围神经离断性损伤需要将损伤的神经近端与远端通过人为方式再连接起来,使得近端再生神经轴突长入远端神经,并沿远端神经长入终末器官,最终恢复受损神经的功能。而针对临床中存在一部分周围神经损伤患者,其近端神经与远端神经之间形成较长的间隙(如神经缺损)或近端神经缺失(如臂丛神经根性撕脱伤),这时很难达到受损神经的远近端的直接缝合,因而很难恢复这些病人受损神经的功能。如果受损神经功能非常重要,临床医生常会考虑对受损神经进行补救修复,即用一部分非重要的神经作为供体来修复受损神经,使得受损神经功能得到一定程度的恢复:如臂丛神经损伤的临床手术治疗中常采取神经移位术进行治疗,即用副神经、健侧(对侧)颈七神经、肋间神经等作为供体神经修复受损的臂丛神经。传统缝合方法是将较粗神经的神经外膜适当向外牵拉,然后与小直径神经直接外膜缝合,这种情况下如果两个神经之间直径差距较大,或者要修复的神经不止一根,进行外膜缝合时缝合点处张力也会较大,有时会造成缝合点神经外膜剥脱,导致缝合点神经瘤的形成增加、甚至神经缝合的失败,故臂丛神经损伤的神经移位手术目前只有少数熟练的高年资医师才能进行。因此寻找一种能够使不同直径神经之间无张力缝合的方法,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和应用前景。近年来根据神经选择性再生和神经再生放大理论提出的周围神经小间隙套接缝合技术,选用生物性套管或人工生物套管,对受损神经远近端进行小间隙套接缝合,通过动物实验证实小间隙套接缝合可取得优于传统神经外膜缝合的神经修复效果。在小间隙套接缝合过程中,受损神经断端并不直接缝合,而是分别通过与其套接的导管进行缝合。目前用于周围神经修复的神经导管的相关报道很多,如中国专利99124557.1、00126912.7、01115782.8、01108208.9、02113103.1、02105864.4、03115939.7、03134541.7、200310101675.7、200380107471.2、20041009259.9、20041009205.6、200510039192.8、20051002201.4、200510083957.8、200510120792.7、200510094683.2、200510060359.9、200510063413.5、200610067183.5、200610066434.7、200610150792.6、200680043186.2、200710097629.2、200810200385.0、200810200386.5、200810200387.X、200810208123.9、200910001598.5、美国专利US4534349A、US5844017、US5358475、US4863668、US4877029等。综合分析以上相关专利中所涉及的神经导管,可发现其目的均为通过神经导管桥接修复周围神经缺损,未见其用于周围神经小间隙套接缝合的相关报道。中国专利01134542.X和011363314.2报道了以甲壳胺或海藻酸钠为主要原料制成的人工生物套管,这种导管经动物实验证明可用于周围神经的小间隙套接缝合,该生物导管制作工艺只能将导管制作成等直径的管型套管。若应用等直径管型导管对不同直径之间的神经进行小间隙套接缝合,必然存在导管与神经直径不匹配的问题,因此以上报道中所涉及的导管均不适用于不同直径神经之间的套接缝合。而适合不同直径之间神经小间隙套接缝合的神经导管未见相关报道。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用于神经转位修复缝合的神经套管,能够实现对一个供体神经同时修复两个及以上受体神经进行无张力小间隙套接缝合。为实现上述专利技术目的,本专利技术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一种用于神经转位修复缝合的神经套管,其特征在于:包括小径段、大径段以及连接在大径段与小径段之间的变径段;其中:大径段的内部具有呈线状连接的至少两个联排孔道,任意两个相邻的联排孔道的相邻位置具有豁口而相连通;变径段的内径从衔接大径段的联排孔道的一端至衔接小径段的一端逐渐缩小。所述的用于神经转位修复缝合的神经套管,其中:所述大径段、小径段的长度为0.5-3.0mm,所述变径段的长度为0.5-3.0mm。所述的用于神经转位修复缝合的神经套管,其中:所述小径段的内径范围为1mm-10mm。所述的用于神经转位修复缝合的神经套管,其中:各孔道的内径的大小范围为1-10mm,且各孔道的内径相同或者不同。所述的用于神经转位修复缝合的神经套管,其中:所述大径段、小径段以及变径段的管壁厚为0.5-2.0mm。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1.所述神经导管可以实现对一个供体神经同时修复两个及以上受体神经进行无张力小间隙套接缝合,并可在缝合神经两断端之间形成有益于神经生长微环境的小间隙。2.所述导管可以简化应用实现对一个供体神经同时修复两个及以上受体神经进行无张力小间隙套接缝合手术操作过程,并能提高神经再生和修复效果。3.所述神经导管亦可以应用与一个供体神经修复若干受体神经的临床修复。附图说明图1、图2分别是本专利技术提供的人工神经桥接导管的两个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进行详细说明。实施例1A.两端不同内径的可吸收生物套管的制备。I.两端不同内径的套管制备模具的设计与制作。本套管制作模具包括三部分,包括生物套管导引模具(引导辊),外形塑形套筒和固定底座等,其中套管导引模具由不锈钢材料制作,引导模具一端为各5m的不同直径圆柱形导杆,另一端为2个或多个不同直径圆柱形导杆串联排列样结构。两个导杆之间相连部分为均匀过渡结构,过渡部分两端分别于两侧的导杆均匀相连。外形塑形套筒与引导模具外形相似,可以通过底座与引导模具固定后与引导模具间形成壁厚0.3-2mm的均匀间隙。本模具用于两端不同内径的可吸收生物套管的制备过程中的导管定型和修正。II.两端不同内径的可吸收生物套管的制作。将脱乙酰度大于70%、重均分子量15至50万的甲壳胺按1%-8%的浓度(W/W)溶解于1.5%-6%的稀醋酸水溶液中,得到高粘度溶液,抽真空脱泡至得到无泡纺丝原液。将纺丝原液从釜中压出,经纺丝计量泵计量,从中空喷丝孔的皮层挤出,与此同时,将3%-10%NaOH(W/W)水溶液凝固剂从中空喷丝孔的芯层挤出。纺丝原液挤出后直接进入3%-10%Na0H(W/W)水溶液凝固浴,在外界和芯层凝固剂的同时作用下甲壳胺得以析出凝固,凝固的导管经两端直径不同的新型导辊引出后,定型后得到两端不同内径的中空导管;后将中空圆管联合导管套模具上后固定于底座上,用与模具相应的套筒自细端套入后固定于底座,放置于75%的乙醇中放置2小时,后对套管进行修剪,得到外形符合要求的生物套管,后放置于无菌生理盐水中存放备用。导管内径根据修复神经不同可以为0.7-6mm,壁厚0.3-2mm,导管两端内径可以根据模具进行任意比率制作。如图1所示,是本专利技术提供的一种用于神经转位修复缝合的神经套管,分为三个部分,包括小径段1、大径段2以及连接在大径段2与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用于神经转位修复缝合的神经套管,其特征在于:包括小径段、大径段以及连接在大径段与小径段之间的变径段;其中:大径段的内部具有呈线状连接的至少两个联排孔道,任意两个相邻的联排孔道的相邻位置具有豁口而相连通;变径段的内径从衔接大径段的联排孔道的一端至衔接小径段的一端逐渐缩小。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用于神经转位修复缝合的神经套管,其特征在于:包括小径段、大径段以及连接在大径段与小径段之间的变径段;其中:大径段的内部具有呈线状连接的至少两个联排孔道,任意两个相邻的联排孔道的相邻位置具有豁口而相连通;变径段的内径从衔接大径段的联排孔道的一端至衔接小径段的一端逐渐缩小。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神经转位修复缝合的神经套管,其特征在于:所述大径段、小径段的长度为0.5-3.0mm,所述变...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姜保国寇玉辉张培训韩娜殷晓峰张殿英
申请(专利权)人:北京大学人民医院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北京,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