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排量四轮摩托车发动机变速鼓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2109145 阅读:71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9-14 06:1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大排量四轮摩托车发动机变速鼓,包括变速鼓本体,所述的变速鼓本体的外表面设置有不贯通的两道条形凹线槽,所述变速鼓本体的一端部设置有用于定位挡位的挡位凸轮部,所述的挡位凸轮部与变速鼓本体一体成型;所述的两道条形凹线槽上设置有五个挡位,分别为P挡、R挡、N挡、L挡和H挡,所述的两道条形凹线槽分别为第一条形线槽和第二条形线槽,L挡由第一条形线槽控制,P挡、R挡、N挡和H挡由第二条形线槽控制,所述的挡位凸轮部为不规则五星轮状。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变速鼓,应用于大排量四轮摩托车发动机,且具有无需另外安装挡位凸轮、减少加工工序、降低生产成本的优点。

Large displacement four-wheel motorcycle engine drum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大排量四轮摩托车发动机变速鼓
本技术涉及发动机变速鼓
,具体涉及一种应用于大排量四轮摩托车发动机的变速鼓。
技术介绍
大排量四轮摩托车的发动机通过变速鼓的旋转带动拨叉在其变速鼓的变挡形线内上下移动从而波动主副轴齿轮以达到变挡目的。在将变速鼓安装在发动机上时,普通变速鼓一端连接有换挡齿轮和挡显块,另一端连接用于控制挡位的偏心挡位凸轮,其安装示意图参照图6。其中挡位凸轮一般采用卡接方式固定在变速鼓的端部,由于换挡凸轮用于挡位控制,对挡位凸轮与变速鼓的卡接位置的加工精度和安装精度要求较高;且由于发动机频繁震动,长时间使用后,挡位凸轮与变速鼓的卡接位置容易磨损,导致两者密合度不高,容易产生偏心现象,进而影响发动机换挡性能。此外,不同型号的变速鼓对应不同的挡位凸轮,组装发动机时存在因发生混料而导致挡位凸轮与变速鼓不对应的风险。另外,大排量四轮摩托车刹车一般采用前刹和后刹的方式,其发动机一般只设置有一挡、二挡、三挡、空挡和倒挡。当驾驶人员需要在斜率较大的坡面停下并下车检查时,由于其缺乏刹车挡,车辆容易发生下滑的情况,安全系数较低。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解决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应用于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大排量四轮摩托车发动机变速鼓,包括变速鼓本体(1),所述的变速鼓本体(1)的外表面设置有不贯通的两道条形凹线槽(11),其特征在于:所述变速鼓本体(1)的一端部设置有用于定位挡位的挡位凸轮部(2),所述的挡位凸轮部(2)与变速鼓本体(1)一体成型;所述的两道条形凹线槽(11)上设置有五个挡位,分别为P挡、R挡、N挡、L挡和H挡,所述的两道条形凹线槽(11)分别为第一条形线槽(111)和第二条形线槽(112),L挡由第一条形线槽(111)控制,P挡、R挡、N挡和H挡由第二条形线槽(112)控制,所述的挡位凸轮部(2)为不规则五星轮状。

【技术特征摘要】
1.大排量四轮摩托车发动机变速鼓,包括变速鼓本体(1),所述的变速鼓本体(1)的外表面设置有不贯通的两道条形凹线槽(11),其特征在于:所述变速鼓本体(1)的一端部设置有用于定位挡位的挡位凸轮部(2),所述的挡位凸轮部(2)与变速鼓本体(1)一体成型;所述的两道条形凹线槽(11)上设置有五个挡位,分别为P挡、R挡、N挡、L挡和H挡,所述的两道条形凹线槽(11)分别为第一条形线槽(111)和第二条形线槽(112),L挡由第一条形线槽(111)控制,P挡、R挡、N挡和H挡由第二条形线槽(112)控制,所述的挡位凸轮部(2)为不规则五星轮状。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大排量四轮摩托车发动机变速鼓,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条形线槽(111)和第二条形线槽(112)...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邵万秀赵国勤申志军
申请(专利权)人:永坚精机江门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