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动绕线组件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2095158 阅读:31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9-14 01:19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自动绕线组件,包括:绕线机构;电机,用以驱动所述绕线机构旋转;第一控制机构,用以控制所述电机正向旋转;第二控制机构,用以控制所述电机反向旋转。通过设置第一控制机构及第二控制机构,控制自动绕线组件不同的旋转方向,以实现其收紧线绳或放松线绳的功能;并且通过在第一控制机构中设置第一通断机构及在第二控制机构中设置第二通断机构,使自动绕线组件在旋转至极限位置时自动停止旋转从而达到极限旋转限位的效果,与现有技术相比,机械冲击小,延长了整个产品的使用寿命;另外,本发明专利技术的自动绕线组件在满足极限旋转限位和自适应收紧功能的前提下成本更低,用户体验更好。

Automatic winding assembly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自动绕线组件
本专利技术涉及日常生活用品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自动绕线组件。
技术介绍
目前,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具有自动绕线模块的生活用品非常广泛,如电动耳机收线器、电动收紧鞋带的鞋、电动收紧塑性文胸等,方便人们的使用。其中的自动绕线模块除了基本的收紧放松功能外,通常还具有极限旋转位置限位及自适应收紧功能等。美国专利US9864165B2公开了一种自动鞋带绕线组件,其极限旋转位置限位和自适应收紧功能的实现采用的是旋转编码器、电机控制单元、电机驱动IC的位置控制及带齿槽轮机械限位的方案。由于自动绕线组件主要应用于智能穿戴等生活用品,产品的易耗性决定了产品对自动绕线组件的成本控制要求很高。但上述现有技术采用的编码器、电机控制单元、电机驱动IC等均是成本高昂的主要原因;并且,上述与编码器配合的机械限位技术机械冲击较大,影响整个产品的使用寿命。因此,为解决上述问题,必须设计一种新的自动绕线组件。
技术实现思路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自动绕线组件,包括:绕线机构;电机,用以驱动所述绕线机构旋转;第一控制机构,用以控制所述电机正向旋转,并且包括第一操作开关、设置在电机和第一操作开关通路上的第一通断机构,所述第一通断机构具有固定于所述绕线机构上的第一导电环、与所述第一导电环滑动配合的第一电连接件;第二控制机构,用以控制所述电机反向旋转,并且包括第二操作开关、设置在电机和第二操作开关通路上的第二通断机构,所述第二通断机构具有固定于所述绕线机构上且与所述第一导电环绝缘设置的第二导电环、与第二导电环滑动配合的第二电连接件;其中,所述第一导电环上设有用以断开与第一电连接件的电性连接的第一绝缘部,所述第二导电环上设有用以断开与第二电连接件的电性连接的第二绝缘部。作为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一导电环及所述第二导电环同心设置,且所述第一导电环及所述第二导电环沿所述绕线机构的轴向间隔设置,于绕线机构旋转时,相对所述第一导电环和第二导电环来说,所述第一电连接件和第二电连接件分别沿第一导电环和第二导电环移动。作为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一绝缘部、所述第二绝缘部分别为形成于所述第一导电环及所述第二导电环上的缺口。作为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绕线机构具有绕线轮和连接在绕线轮与电机之间的传动结构,所述传动结构包括与所述绕线轮同轴转动的配合轮及与所述配合轮相啮合的传动轮。作为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一导电环及所述第二导电环均设置在所述传动轮上。作为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传动轮与所述配合轮的传动比大于1。作为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一电连接件为一对相互间隔的第一导电弹片,所述第一导电弹片与第一导电环滑动接触连接;所述第二电连接件为一对相互间隔的第二导电弹片,所述第二导电弹片与第二导电环滑动接触连接。作为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一导电环及所述第二导电环沿所述绕线机构的径向间隔平铺设置,所述第一电连接件及所述第二电连接件分别平铺于所述第一导电环及所述第二导电环上。作为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一电连接件包括一对第一导电弹片,所述第一绝缘部的绝缘面积不小于任一所述第一导电弹片的导电面积;所述第二电连接件包括一对第二导电弹片,所述第二绝缘部的绝缘面积不小于任一所述第二导电弹片的导电面积。作为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绕线机构具有凸伸形成的凸轴,所述第一导电环及所述第二导电环沿所述凸轴上下间隔环绕于所述凸轴的外壁面;所述第一电连接件部分贴附于所述第一导电环上;所述第二电连接件部分贴附于所述第二导电环上。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本专利技术通过设置第一控制机构及第二控制机构,控制自动绕线组件不同的旋转方向,以实现其收紧线绳或放松线绳的不同功能;并且通过第一通断机构及第二通断机构,使自动绕线组件在旋转至极限位置时自动停止旋转从而达到极限旋转限位的效果;同时,第一导电环与第一电连接件、第二导电环与第二电连接件的滑动配合限位技术,与现有技术相比,机械冲击小,延长了整个产品的使用寿命;另外,本专利技术的自动绕线组件在满足极限旋转限位和自适应收紧功能的前提下成本更低,用户体验更好。附图说明图1a为本专利技术自动绕线组件的其一状态的电路原理图;图1b为本专利技术第一实施例的自动绕线组件对应于图1a所示状态的部分结构示意图;图1c为本专利技术自动绕线组件的另一状态的电路原理图;图1d为本专利技术第一实施例的自动绕线组件对应于图1c所示状态的部分结构示意图;图1e为本专利技术自动绕线组件的又一状态的电路原理图;图1f为本专利技术第一实施例的自动绕线组件对应于图1e所示状态的部分结构实施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第二实施例的自动绕线组件的部分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专利技术第三实施例的自动绕线组件的第一导电环及第二导电环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专利技术第三实施例的自动绕线组件的部分结构示意图;图5为本专利技术第四实施例的自动绕线组件的部分结构示意图;1-绕线机构;11-绕线轮;12-传动结构;13-凸轴;121-配合轮;122-传动轮;2-电机;3-第一控制机构;31-第一操作开关;32-第一通断机构;321-第一导电环;3211-第一绝缘部;322-第一电连接件;4-第二控制机构;41-第二操作开关;42-第二通断机构;421-第二导电环;4211-第二绝缘部;422-第二电连接件。具体实施方式以下将结合附图所示的具体实施方式对本专利技术进行详细描述。但这些实施方式并不限制本专利技术,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根据这些实施方式所做出的结构、方法、或功能上的变换均包含在本专利技术的保护范围内。根据图1-图5,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自动绕线组件,包括绕线机构1、用以驱动所述绕线机构1旋转的电机2、用以控制所述电机2正向旋转的第一控制机构3及用以控制所述电机2反向旋转的第二控制机构4。具体地,所述第一控制机构3包括第一操作开关31、设置在电机2和第一操作开关31通路上的第一通断机构32,所述第一通断机构32具有固定于所述绕线机构1上的第一导电环321、与所述第一导电环321滑动配合的第一电连接件322;类似地,所述第二控制机构4包括第二操作开关41、设置在电机2和第二操作开关41通路上的第二通断机构42,所述第二通断机构42具有固定于所述绕线机构1上且与所述第一导电环321绝缘设置的第二导电环421、与第二导电环421滑动配合的第二电连接件422。其中,所述第一导电环321上设有用以断开与第一电连接件322的电性连接的第一绝缘部3211,所述第二导电环421上设有用以断开与第二电连接件422的电性连接的第二绝缘部4211。需要说明的是,上述“正向旋转”、“反向旋转”指的是电机2或受电机2驱动的绕线机构1的旋转方向,若定义电机2或绕线机构1逆时针旋转为正向旋转,则电机2或绕线机构1顺时针旋转为反向旋转。在第一控制机构3中,当所述第一电连接件322与所述第一导电环321上除第一绝缘部3211外的其他地方接触时,所述第一通断机构32处于连通状态,此时闭合所述第一操作开关31可使所述绕线机构1正向旋转;而当所述第一电连接件322与所述第一绝缘部3211接触时,所述第一通断机构32处于断开状态,此时即使闭合所述第一操作开关31,所述绕线机构1无法正向旋转;即所述第一操作开关31及第一通断机构32共同作用控制所述绕线机构1的正向旋转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自动绕线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绕线机构;电机,用以驱动所述绕线机构旋转;第一控制机构,用以控制所述电机正向旋转,并且包括第一操作开关、设置在电机和第一操作开关通路上的第一通断机构,所述第一通断机构具有固定于所述绕线机构上的第一导电环、与所述第一导电环滑动配合的第一电连接件;第二控制机构,用以控制所述电机反向旋转,并且包括第二操作开关、设置在电机和第二操作开关通路上的第二通断机构,所述第二通断机构具有固定于所述绕线机构上且与所述第一导电环绝缘设置的第二导电环、与第二导电环滑动配合的第二电连接件;其中,所述第一导电环上设有用以断开与第一电连接件的电性连接的第一绝缘部,所述第二导电环上设有用以断开与第二电连接件的电性连接的第二绝缘部。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自动绕线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绕线机构;电机,用以驱动所述绕线机构旋转;第一控制机构,用以控制所述电机正向旋转,并且包括第一操作开关、设置在电机和第一操作开关通路上的第一通断机构,所述第一通断机构具有固定于所述绕线机构上的第一导电环、与所述第一导电环滑动配合的第一电连接件;第二控制机构,用以控制所述电机反向旋转,并且包括第二操作开关、设置在电机和第二操作开关通路上的第二通断机构,所述第二通断机构具有固定于所述绕线机构上且与所述第一导电环绝缘设置的第二导电环、与第二导电环滑动配合的第二电连接件;其中,所述第一导电环上设有用以断开与第一电连接件的电性连接的第一绝缘部,所述第二导电环上设有用以断开与第二电连接件的电性连接的第二绝缘部。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动绕线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导电环及所述第二导电环同心设置,且所述第一导电环及所述第二导电环沿所述绕线机构的轴向间隔设置,于绕线机构旋转时,相对所述第一导电环和第二导电环来说,所述第一电连接件和第二电连接件分别沿第一导电环和第二导电环移动。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动绕线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绝缘部、所述第二绝缘部分别为形成于所述第一导电环及所述第二导电环上的缺口。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动绕线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绕线机构具有绕线轮和连接在绕线轮与电机之间的传动结构,所述传动结构包括与所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叶茂李蒙张金宇李清
申请(专利权)人:苏州星诺奇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