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一种导光板光源一体结构及直下式背光模组,包括:包括:导光板、以及设置在所述导光板底部的光源,所述光源包括线路板、以及焊接在所述线路板上的LED灯,所述光源嵌于所述导光板内,所述导光板与光源为一体注塑成型。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在适当增加混光效果的前提下减小了背光模组的厚度,光利用率提高。且相对于在导光板对应LED位置设容孔结构,一体注塑结构提高LED与导光板的耦合效率。同时因导光板结构使其具有较多的进胶位置,可同时从多个进胶口进胶,使导光板注塑成形工艺简单易操作。
An Integrated Light Source Structure of Light Guide Plate and Direct Backlight Modul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导光板光源一体结构及直下式背光模组
本技术涉及液晶显示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导光板光源一体结构及直下式背光模组。
技术介绍
背光源分为直下式背光源和侧入式背光源。传统的侧入式背光源因其光损失较多、不能进行局域控制、且较难解决应用于大尺寸背光模组时的技术问题等缺陷,使得其应用范围受限。直下式背光源通过局部控制LED的开关实现部分区域亮暗显示,可大幅度降低屏幕功耗、提升对比度、实现动态HDR。而且,直下式背光源具有高辉度、良好的出光视角、光利用率高、结构简易化等优点。因此,不管是手机还是其他大尺寸液晶显示器都更倾向于使用直下式背光源。但是因为直下式背光源的LED混光距离很短,约为0.3mm,并且LED排列之间的间距不能太大,否则容易在发光面出现点阵效应,影响模组光效。同时LED灯与导光板会因为结构不够平整,灯与灯之间间隙设置不精确,导致对准精度不高,既耦合效率不高。传统的底发光背光源,因厚度较大,不适用于移动显示设备,必须做到模组轻薄化才能适应市场需求。因此,现有技术存在缺陷,需要改进。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导光板光源一体结构及直下式背光模组,提高光利用率的同时减小背光模组的厚度,并增加LED灯与导光板的耦合效率。本技术的技术方案如下:提供一种导光板光源一体结构,包括:导光板、以及设置在所述导光板底部的光源,所述光源包括线路板、以及焊接在所述线路板上的LED灯,所述光源嵌于所述导光板内,所述导光板与光源为一体注塑成型。进一步地,所述导光板的出光面设有v-cut槽结构。进一步地,所述线路板为FPC或PCB,所述FPC底部设有补强板。进一步地,所述LED灯采用蓝光LED芯片,所述导光板的出光面设有一层量子膜或荧光粉膜。进一步地,所述LED灯采用白光LED芯片。进一步地,所述线路板焊接LED灯的一面贴有反射膜或白色覆盖膜,所述反射膜或白色覆盖膜上设有微结构,所述微结构为网点结构或凹槽结构。进一步地,所述导光板设有挡墙,所述挡墙设置在导光板的出光面的两侧或出光面的四周。本技术还提供一种直下式背光模组,包括如上所述的导光板光源一体结构,还包括设于所述导光板光源一体结构下方的底板、设于所述导光板光源一体结构上方的光学膜片、设于所述底板上并位于所述导光板光源一体结构及光学膜片周边的胶框、以及覆盖于所述胶框上的遮光胶。本技术还提供一种直下式背光模组,包括如上所述的导光板光源一体结构,还包括设于所述导光板光源一体结构下方的底板、设于所述导光板光源一体结构上并位于所述挡墙内的光学膜片、以及贴合于所述导光板挡墙上平面并与所述挡墙的外侧面及底板底面贴合的遮光胶。采用上述方案,本技术在适当增加混光效果的前提下减小了背光模组的厚度,光利用率提高。且相对于在导光板对应LED位置设容孔结构,一体注塑结构提高LED与导光板的耦合效率。同时因导光板结构使其具有较多的进胶位置,可同时从多个进胶口进胶,使导光板注塑成形工艺简单易操作。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导光板不设挡墙的背光模组结构示意图。图3为导光板设有挡墙的背光模组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详细说明。请参阅图1,本技术提供一种导光板光源一体结构,包括:导光板10、以及设置在所述导光板底部的光源20,所述光源20包括线路板21、以及焊接在所述线路板21上的LED灯22,所述光源20嵌于所述导光板10内,所述导光板10与光源20为一体注塑成型。相对于在导光板对应LED灯位置设容孔结构,一体注塑结构提高LED灯22与导光板10的耦合效率。同时,直下式背光模组中的导光板10可进胶的位置较多,也可以从几个进胶口同时进胶,提高生产效率,并且不会对光利用造成影响。所述导光板10的出光面设有v-cut槽结构。所述线路板21为FPC或PCB,所述FPC底部设有补强板,增加线路板21的强度。所述LED灯22可以采用白光LED芯片。所述LED灯22也可以采用蓝光LED芯片,当采用蓝光LED芯片时,导光板10的出光面设有一层量子膜或荧光粉膜。所述线路板21焊接LED灯22的一面贴有反射膜或白色覆盖膜,所述反射膜或白色覆盖膜上设有微结构,所述微结构为网点结构或凹槽结构,所述微结构起到反射光的作用,提高光的利用率。实施例一:请参阅图2,本技术还提供一种直下式背光模组,包括如上所述的导光板光源一体结构,还包括设于所述导光板光源一体结构下方的底板30、设置于所述导光板光源一体结构上方的光学膜片40、设于所述底板30上并位于所述导光板光源一体结构及光学膜片40周边的胶框60、以及覆盖于所述胶框60上的遮光胶50。背光模组结构通过胶框60、遮光胶50将导光板与光源一体结构、底板30、光学膜片40固定。实施例二:请参阅图3,本技术还提供另一种直下式背光模组,与上述直下式背光模组不同的是,本直下式背光模组包括如上所述的导光板光源一体结构,本导光板光源一体结构包括导光板10,所述导光板10设有挡墙11,所述挡墙11设置在导光板10的出光面的两侧或出光面的四周,挡墙11代替实施例一中胶框的作用。本直下式背光模组还包括设于所述导光板光源一体结构下方的底板30、设于所述导光板光源一体结构上并位于所述挡墙内的光学膜片40、以及贴合于所述导光板10挡墙11上平面并与所述挡墙11的外侧面及底板30底面贴合的遮光胶51。导光板10设有挡墙11,通过挡墙11及遮光胶51翻折包边将导光板与光源一体结构、底板30、光学膜片40固定。省去胶框60的宽度,可以适当使边框变窄,提高屏占比。此时遮光胶51可为里白外黑,即朝向导光板11、光学膜片40一侧为白色,增加光的利用率;另一侧为黑色,主起遮光作用。综上所述,本技术在适当增加混光效果的前提下减小了背光模组的厚度,光利用率提高。且相对于在导光板对应LED位置设容孔结构,一体注塑结构提高LED与导光板的耦合效率。同时因导光板结构使其具有较多的进胶位置,可同时从多个进胶口进胶,使导光板注塑成形工艺简单易操作。以上仅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技术,凡在本技术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导光板光源一体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导光板、以及设置在所述导光板底部的光源,所述光源包括线路板、以及焊接在所述线路板上的LED灯,所述光源嵌入至所述导光板底部,所述导光板与光源为一体注塑成型。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导光板光源一体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导光板、以及设置在所述导光板底部的光源,所述光源包括线路板、以及焊接在所述线路板上的LED灯,所述光源嵌入至所述导光板底部,所述导光板与光源为一体注塑成型。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导光板光源一体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导光板的出光面设有v-cut槽结构。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导光板光源一体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线路板为FPC或PCB,所述FPC底部设有补强板。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导光板光源一体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LED灯采用蓝光LED芯片,所述导光板的出光面设有一层量子膜或荧光粉膜。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导光板光源一体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LED灯采用白光LED芯片。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导光板光源一体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线路板焊接LED灯的一面贴有反射膜...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小齐,张荣东,李琪,
申请(专利权)人:深圳市隆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