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型钢板剪力墙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2083619 阅读:38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9-12 17:0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为一种新型钢板剪力墙,属于钢结构设施技术领域。墙体四周为框架柱与框架梁围成的钢框架,钢框架内,内嵌钢板与框架梁紧贴,二者通过竖向连接螺栓和焊缝固定,内嵌钢板的左右两侧依次设置有无粘结板、约束板,连接螺栓依次穿过约束板、无粘结板、内嵌钢板,与连接螺母通过螺纹拧死;该结构克服了混凝土板做约束板造成的剪力墙刚度突变,连接螺栓可在通孔内环孔壁运动,避免约束板参与分担水平荷载,针对拉应力带主要产生的变形,连接螺栓在对角线布置,优化工作性能,节省材料,约束板对角线两侧约束面呈微弧形,对内嵌钢板拉应力带位置施加预压应力,减小了内嵌钢板变形对约束板的破坏,延长约束板寿命,约束板可重复使用。

A New Steel Shear Wall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新型钢板剪力墙
本技术属于钢结构设施
,特别是涉及一种新型钢板剪力墙。
技术介绍
近年来,随着2008年“5.12汶川地震”、2011年“3.11东日本地震”以及2015年“4.25尼泊尔地震”等一系列强烈地震的发生,地球已经进入地震多发期。强烈地震引起建筑物的持续剧烈振动,严重时将会造成建筑物的破坏,甚至倒塌,造成巨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因此,工程结构的地震、减震技术研究已然成为土木工程研究领域的热点与难点。在工程结构设计过程中,最基本的抗震思想是设置多道“抗震防线”来保证主体结构的安全,而剪力墙、支撑等水平抗侧力构件往往被用作第一道“防线”,这些构件结构提供水平抗侧刚度的同时,吸收并消耗输入到结构中的能量,保护主题结构免受损坏。在强烈地震等水平低周往复循环荷载作用下,薄钢板剪力墙内积累了较大的弹塑性屈曲变形;每当反向加载时,均需先将内嵌钢板拉直,拉力带才能形成并承担水平荷载;在拉直内嵌钢板的过程中,剪力墙的抗侧刚度较小,形成了一段侧向位移持续增加,而承载力不变甚至降低的刚度软化阶段,且弹塑性屈曲变形越大,改软化阶段越长,反映在钢板剪力墙的滞回曲线上即为严重的捏缩现象,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新型钢板剪力墙,包括框架柱(1)、框架梁(2)、内嵌钢板(3)、内嵌钢板通孔(3‑1)、连接角钢(4)、竖向连接螺栓(5)、横向连接螺栓(6)、无粘结板(7)、无粘结板通孔(7‑1)、护圈(7‑2)、约束板(8)、约束板通孔(8‑1)、连接螺栓(9)、连接螺母(10)、焊缝(11)、连接板(12)、加强板(13)、十字加劲肋(14),其特征在于:墙体四周为框架柱(1)与框架梁(2)连接围成钢框架,在钢框架内,内嵌钢板(3)顶面与框架梁(2)底面紧贴;在内嵌钢板(3)左侧,连接角钢(4)的顶面与框架梁(2)的底面紧挨,连接角钢(4)的侧面与内嵌钢板(3)的左侧壁紧挨,角钢(4)与框架梁(...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新型钢板剪力墙,包括框架柱(1)、框架梁(2)、内嵌钢板(3)、内嵌钢板通孔(3-1)、连接角钢(4)、竖向连接螺栓(5)、横向连接螺栓(6)、无粘结板(7)、无粘结板通孔(7-1)、护圈(7-2)、约束板(8)、约束板通孔(8-1)、连接螺栓(9)、连接螺母(10)、焊缝(11)、连接板(12)、加强板(13)、十字加劲肋(14),其特征在于:墙体四周为框架柱(1)与框架梁(2)连接围成钢框架,在钢框架内,内嵌钢板(3)顶面与框架梁(2)底面紧贴;在内嵌钢板(3)左侧,连接角钢(4)的顶面与框架梁(2)的底面紧挨,连接角钢(4)的侧面与内嵌钢板(3)的左侧壁紧挨,角钢(4)与框架梁(2)通过竖向连接螺栓(5)垂直穿过角钢(4)的顶面与框架梁(2)的底面连接固定;在内嵌钢板(3)右侧,连接板(12)顶面与框架梁(2)底面紧挨,连接板(12)与框架梁(2)通过焊缝(11)连接固定,连接板(12)侧面与内嵌钢板(3)右侧壁紧贴,横向连接螺栓(6)依次穿过连接板(12)、内嵌钢板(3)、连接角钢(4)侧面;沿内嵌钢板(3)竖直方向,距离连接板(12)底面、连接角钢(4)底面2-3cm处,分别设置有两块无粘结板(7),两块无粘结板(7)紧贴内嵌钢板(3)的左右两侧;无粘结板(7)的外侧设置有约束板(8),两块约束板(8)紧挨无粘结板(7)侧壁,约束板(8)以对角线为对称轴,对角线两侧约束板(8)面呈微弧形上翘,相邻约束板(8)对角线的两个角为上翘高度最高点,约束板(8)对角线为最低点,约束板(8)面与无粘结板(7)面接触面积为85%-90%;在约束板(8)对角线处、紧贴约束板(8)板面设置有加强板(13),加强板(13)长度方向边缘距离约束板(8)边缘15-20cm,加强板(13)的宽度为30-40cm,加强板(13)的厚度为1.0-1.5cm,加强板(13)与约束板(8)之间设置有十字加劲肋(14),十字加劲肋(14)之间间隔为20-25cm;在约束板(8)表面距离约束板(8)四周边缘10-15cm处,设置有直径5-7cm的约束板通孔(8-1),相邻约束板通孔(8-1)之间距离30-35cm;在约束板(8)表面对角线上,设置有直径5-7cm的约束板通孔(8-1),相邻约束板通孔(8-1)之间距离30-40cm;无粘结板(7)表面距离无粘结板(7)四周边缘10-15cm处,设置有直径5-7cm的无粘结板通孔(7-1),相邻无粘结板通孔(7-1)之间距离3...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延年高忠慧吴献
申请(专利权)人:沈阳建筑大学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辽宁,2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