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基于面部识别的面部生成技术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2076622 阅读:33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9-12 14:26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基于面部识别的面部生成技术,包括通过面部识别装置获取面部图像,并确定面部图像上的特征点,利用特征点确定人脸的姿态参数,并按照姿态参数调整预先获取的通用三维面部模型的姿态;确定特征点在通用三维面部模型上的对应点,并对处于遮挡状态下的对应点进行调整,得到初步面部模型;对初步面部模型进行变形调整,采用插值函数的构造,并依据插值函数计算初步面部模型上非对应点的其它点的位移量,按照各对应点及非对应点的位移量,调整初步面部模型,以使初步面部模型上对应点间位置关系与面部图像上特征点间的位置关系一致,得到变形后面部模型;对变形后面部模型进行纹理映射,得到三维面部。

A Facial Generation Technology Based on Facial Recognition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基于面部识别的面部生成技术
本专利技术涉及面部重生
,特别涉及一种基于面部识别的面部生成技术。
技术介绍
面部识别又称人脸识别、面像识别、面容识别等等,面部识别使用通用的摄像机作为识别信息获取装置。以非接触的方式获取识别对象的面部图像,计算机系统在获取图像后与数据库图像进行比对后完成识别过程。面部识别是基于生物特征的识别方式,与指纹识别等传统的识别方式相比,具有实时、准确、高精度、易于使用、稳定性高、难仿冒、性价比高和非侵扰等特性,较容易被用户接受。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基于面部识别的面部生成技术,可以有效解决
技术介绍
中的问题。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采取的技术方案为:一种基于面部识别的面部生成技术,包括:通过面部识别装置获取面部图像,并确定面部图像上的特征点,特征点用于表征面部轮廓,利用特征点确定人脸的姿态参数,并按照姿态参数调整预先获取的通用三维面部模型的姿态;确定特征点在通用三维面部模型上的对应点,并对处于遮挡状态下的对应点进行调整,以使调整后的对应点可见,对于处于遮挡状态下的对应点,确定其所在的垂直于面部纵轴的平面,确定平面与通用三维面部模型的相交轨迹,将该对应点移至相交轨迹的最外端,得到初步面部模型;对初步面部模型进行变形调整,参考面部图像上特征点间的比例关系,计算初步面部模型上各对应点相比于特征点的位移量,采用径向基函数进行插值函数的构造,并依据插值函数计算初步面部模型上非对应点的其它点的位移量,按照各对应点及非对应点的位移量,调整初步面部模型,以使初步面部模型上对应点间位置关系与面部图像上特征点间的位置关系一致,得到变形后面部模型;对变形后面部模型采用保相似的网格参数化方法进行纹理映射,得到三维面部;面部识别单元,用于获取面部图像,并确定面部图像上的特征点,特征点用于表征人脸轮廓;姿态调整单元,用于利用特征点确定人脸的姿态参数,并按照姿态参数调整预先获取的通用三维人脸模型的姿态;特征点匹配单元,用于确定特征点在通用三维面部模型上的对应点,并对处于遮挡状态下的对应点进行调整,以使调整后的对应点可见,得到初步面部模型;模型变形单元,用于对初步面部模型进行变形调整,以使所述初步面部模型上对应点间位置关系与面部图像上特征点间的位置关系一致,得到变形后面部模型;纹理映射单元,用于对变形后面部模型进行纹理映射,得到三维面部;特征点匹配单元包括:平面确定单元,用于对于处于遮挡状态下的对应点,确定其所在的垂直于人脸纵轴的平面;轨迹确定单元,用于确定所述平面与通用三维面部模型的相交轨迹;对应点平移单元,用于将该对应点移至相交轨迹的最外端。模型变形单元包括:第一位移量计算单元,用于参考面部图像上特征点间的比例关系,计算初步面部模型上各对应点相比于特征点的位移量;第二位移量计算单元,用于构造插值函数,并依据所述插值函数计算初步面部模型上非对应点的其它点的位移量;位移量调整单元,用于按照各对应点及非对应点的位移量,调整初步面部模型。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一种基于面部识别的面部生成技术的整体流程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为使本专利技术实现的技术手段、创作特征、达成目的与功效易于明白了解,下面结合具体实施方式,进一步阐述本专利技术。如图1所示,一种基于面部识别的面部生成技术,包括:通过面部识别装置获取面部图像,并确定面部图像上的特征点,特征点用于表征面部轮廓,利用特征点确定人脸的姿态参数,并按照姿态参数调整预先获取的通用三维面部模型的姿态;确定特征点在通用三维面部模型上的对应点,并对处于遮挡状态下的对应点进行调整,以使调整后的对应点可见,对于处于遮挡状态下的对应点,确定其所在的垂直于面部纵轴的平面,确定平面与通用三维面部模型的相交轨迹,将该对应点移至相交轨迹的最外端,得到初步面部模型;对初步面部模型进行变形调整,参考面部图像上特征点间的比例关系,计算初步面部模型上各对应点相比于特征点的位移量,采用径向基函数进行插值函数的构造,并依据插值函数计算初步面部模型上非对应点的其它点的位移量,按照各对应点及非对应点的位移量,调整初步面部模型,以使初步面部模型上对应点间位置关系与面部图像上特征点间的位置关系一致,得到变形后面部模型;对变形后面部模型采用保相似的网格参数化方法进行纹理映射,得到三维面部;面部识别单元,用于获取面部图像,并确定面部图像上的特征点,特征点用于表征人脸轮廓;姿态调整单元,用于利用特征点确定人脸的姿态参数,并按照姿态参数调整预先获取的通用三维人脸模型的姿态;特征点匹配单元,用于确定特征点在通用三维面部模型上的对应点,并对处于遮挡状态下的对应点进行调整,以使调整后的对应点可见,得到初步面部模型;模型变形单元,用于对初步面部模型进行变形调整,以使所述初步面部模型上对应点间位置关系与面部图像上特征点间的位置关系一致,得到变形后面部模型;纹理映射单元,用于对变形后面部模型进行纹理映射,得到三维面部;特征点匹配单元包括:平面确定单元,用于对于处于遮挡状态下的对应点,确定其所在的垂直于人脸纵轴的平面;轨迹确定单元,用于确定所述平面与通用三维面部模型的相交轨迹;对应点平移单元,用于将该对应点移至相交轨迹的最外端。模型变形单元包括:第一位移量计算单元,用于参考面部图像上特征点间的比例关系,计算初步面部模型上各对应点相比于特征点的位移量;第二位移量计算单元,用于构造插值函数,并依据所述插值函数计算初步面部模型上非对应点的其它点的位移量;位移量调整单元,用于按照各对应点及非对应点的位移量,调整初步面部模型。以上显示和描述了本专利技术的基本原理和主要特征和本专利技术的优点。本行业的技术人员应该了解,本专利技术不受上述实施例的限制,上述实施例和说明书中描述的只是说明本专利技术的原理,在不脱离本专利技术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本专利技术还会有各种变化和改进,这些变化和改进都落入要求保护的本专利技术范围内。本专利技术要求保护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书及其等效物界定。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基于面部识别的面部生成技术,包括:通过面部识别装置获取面部图像,并确定面部图像上的特征点,特征点用于表征面部轮廓,利用特征点确定人脸的姿态参数,并按照姿态参数调整预先获取的通用三维面部模型的姿态;确定特征点在通用三维面部模型上的对应点,并对处于遮挡状态下的对应点进行调整,以使调整后的对应点可见,对于处于遮挡状态下的对应点,确定其所在的垂直于面部纵轴的平面,确定平面与通用三维面部模型的相交轨迹,将该对应点移至相交轨迹的最外端,得到初步面部模型;对初步面部模型进行变形调整,参考面部图像上特征点间的比例关系,计算初步面部模型上各对应点相比于特征点的位移量,采用径向基函数进行插值函数的构造,并依据插值函数计算初步面部模型上非对应点的其它点的位移量,按照各对应点及非对应点的位移量,调整初步面部模型,以使初步面部模型上对应点间位置关系与面部图像上特征点间的位置关系一致,得到变形后面部模型;对变形后面部模型采用保相似的网格参数化方法进行纹理映射,得到三维面部;面部识别单元,用于获取面部图像,并确定面部图像上的特征点,特征点用于表征人脸轮廓;姿态调整单元,用于利用特征点确定人脸的姿态参数,并按照姿态参数调整预先获取的通用三维人脸模型的姿态;特征点匹配单元,用于确定特征点在通用三维面部模型上的对应点,并对处于遮挡状态下的对应点进行调整,以使调整后的对应点可见,得到初步面部模型;模型变形单元,用于对初步面部模型进行变形调整,以使所述初步面部模型上对应点间位置关系与面部图像上特征点间的位置关系一致,得到变形后面部模型;纹理映射单元,用于对变形后面部模型进行纹理映射,得到三维面部;特征点匹配单元包括:平面确定单元,用于对于处于遮挡状态下的对应点,确定其所在的垂直于人脸纵轴的平面;轨迹确定单元,用于确定所述平面与通用三维面部模型的相交轨迹;对应点平移单元,用于将该对应点移至相交轨迹的最外端。...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基于面部识别的面部生成技术,包括:通过面部识别装置获取面部图像,并确定面部图像上的特征点,特征点用于表征面部轮廓,利用特征点确定人脸的姿态参数,并按照姿态参数调整预先获取的通用三维面部模型的姿态;确定特征点在通用三维面部模型上的对应点,并对处于遮挡状态下的对应点进行调整,以使调整后的对应点可见,对于处于遮挡状态下的对应点,确定其所在的垂直于面部纵轴的平面,确定平面与通用三维面部模型的相交轨迹,将该对应点移至相交轨迹的最外端,得到初步面部模型;对初步面部模型进行变形调整,参考面部图像上特征点间的比例关系,计算初步面部模型上各对应点相比于特征点的位移量,采用径向基函数进行插值函数的构造,并依据插值函数计算初步面部模型上非对应点的其它点的位移量,按照各对应点及非对应点的位移量,调整初步面部模型,以使初步面部模型上对应点间位置关系与面部图像上特征点间的位置关系一致,得到变形后面部模型;对变形后面部模型采用保相似的网格参数化方法进行纹理映射,得到三维面部;面部识别单元,用于获取面部图像,并确定面部图像上的特征点,特征点用于表征人脸轮廓;...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池前程李鑫
申请(专利权)人:武汉奥贝赛维数码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湖北,4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