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四缸水平对置可变压缩比发动机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2071154 阅读:33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9-12 12:43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发动机,更具体的说是一种四缸水平对置可变压缩比发动机,可以改变压缩比,包括上部框架、下部框架、梯度齿轮、曲轴、可变压缩比控制系统包括伺服电机、调节杆连接件一、控制臂左、控制臂右和活塞三,使得活塞一在活塞缸二内的有效压缩行程发生变化,使得活塞一在活塞缸二内的有效压缩行程与活塞一在活塞缸二内的有效行程之间的比值发生变化(有效压缩比),进而实现对装置有效压缩比的调节;活塞连杆一与活塞连杆二或者活塞连杆三与活塞连杆四水平对置,使发动机重心降低,更容易达到整体平衡;限位凸台固定连接在下部框架本体的内端,可以防止伺服电机控制压缩比变化最大最小峰值时偏转过度造成过载损坏电机。

A Four-Cylinder Horizontal Counterposition Variable Compression Ratio Engin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四缸水平对置可变压缩比发动机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发动机,更具体的说是一种四缸水平对置可变压缩比发动机。
技术介绍
例如专利号为CN201520163078.5对置式电磁驱动发动机,包括曲轴箱和由非导磁材料制作的缸体,每缸体内设有永磁活塞,永磁活塞通过连杆与曲轴连接;缸体为偶数数量,平均分布在曲轴箱的左右两侧且错位设置,缸体内的永磁活塞在水平方向上左右运动,每个缸体内安装缸盖的一端设有活塞驱动装置,所述活塞驱动装置具有绕组线圈、永磁芯和电源放大整形电路,永磁活塞与永磁芯相对面的磁极相同,使永磁活塞与永磁芯之间相互排斥,永磁活塞往返运动的两止点位置分别设有内、外传感器,但是该装置的缺点是没有办法改变压缩比。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四缸水平对置可变压缩比发动机,可以改变压缩比。本专利技术的目的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一种四缸水平对置可变压缩比发动机,包括上部框架、下部框架、梯度齿轮、曲轴、活塞连杆一、控制连杆一、固定长轴一、控制连杆二、连杆定位连接件一、控制臂右、伺服电机、控制臂连接件一、控制臂左、连杆定位连接件二、控制连杆三、VCR曲柄连接件一、固定长轴二、控制连杆四、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四缸水平对置可变压缩比发动机,包括上部框架(1)、下部框架(2)、梯度齿轮(3)、曲轴(4)、活塞连杆一(5)、控制连杆一(6)、固定长轴一(7)、控制连杆二(8)、连杆定位连接件一(9)、控制臂右(10)、伺服电机(11)、控制臂连接件一(12)、控制臂左(13)、连杆定位连接件二(14)、控制连杆三(15)、VCR曲柄连接件一(16)、固定长轴二(17)、控制连杆四(18)、VCR曲柄连接件二(19)、VCR曲柄连接件三(20)、VCR曲柄连接件四(21)、活塞缸一(22)、活塞缸二(23)、活塞缸三(24)、活塞缸四(25)、活塞连杆二(26)、活塞连杆三(27)、活塞一(28)...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四缸水平对置可变压缩比发动机,包括上部框架(1)、下部框架(2)、梯度齿轮(3)、曲轴(4)、活塞连杆一(5)、控制连杆一(6)、固定长轴一(7)、控制连杆二(8)、连杆定位连接件一(9)、控制臂右(10)、伺服电机(11)、控制臂连接件一(12)、控制臂左(13)、连杆定位连接件二(14)、控制连杆三(15)、VCR曲柄连接件一(16)、固定长轴二(17)、控制连杆四(18)、VCR曲柄连接件二(19)、VCR曲柄连接件三(20)、VCR曲柄连接件四(21)、活塞缸一(22)、活塞缸二(23)、活塞缸三(24)、活塞缸四(25)、活塞连杆二(26)、活塞连杆三(27)、活塞一(28)、活塞二(29)、活塞连杆四(30)、控制臂连接件二(31)、活塞四(32)和活塞三(33),其特征在于:所述上部框架(1)包括上部框架本体(1-1)、立板(1-2)和半弧形孔一(1-3),所述立板(1-2)与上部框架本体(1-1)固定连接,半弧形孔一(1-3)设置在立板(1-2)上;所述下部框架(2)包括下部框架本体(2-1)、转孔一(2-2)、转孔二(2-3)、转孔三(2-4)、转孔四(2-5)、活塞缸固定孔一(2-7)、活塞缸固定孔二(2-8)、活塞缸固定孔三(2-9)、活塞缸固定孔四(2-10)和板弧形孔二(2-11),所述转孔一(2-2)设置在下部框架本体(2-1)内端的左侧,转孔三(2-4)和转孔二(2-3)均设置在下部框架本体(2-1)的后端,转孔四(2-5)设置在下部框架本体(2-1)内端侧右侧,活塞缸固定孔一(2-7)和活塞缸固定孔二(2-8)均设置在下部框架本体(2-1)内端的右侧,活塞缸固定孔三(2-9)和活塞缸固定孔四(2-10)均设置在下部框架本体(2-1)内端的左侧,板弧形孔二(2-11)设置在下部框架本体(2-1)前端的中侧;上部框架本体(1-1)与下部框架本体(2-1)固定连接;所述固定长轴一(7)包括轴套销一(7-1)、轴承一(7-2)、固定长轴轴套一(7-3)、轴承二(7-4)、控制偏心轴一(7-5)、轴承三(7-6)、固定长轴连杆一(7-7)、轴承四(7-8)、固定长轴轴套二(7-9)、轴承五(7-10)、轴承六(7-11)和轴套销二(7-12),所述轴套销一(7-1)过盈配合连接在轴承一(7-2)的内圈,轴套销一(7-1)与固定长轴轴套一(7-3)固定连接,固定长轴轴套一(7-3)与轴承二(7-4)的内圈过盈配合连接,固定长轴轴套一(7-3)与控制偏心轴一(7-5)连接在轴承二(7-4)的内圈,控制偏心轴一(7-5)与固定长轴连杆一(7-7)固定连接,轴承三(7-6)的内圈过盈配合连接在固定长轴连杆一(7-7)上,固定长轴连杆一(7-7)与固定长轴轴套二(7-9)固定连接,轴承四(7-8)的内圈过盈配合连接在固定长轴连杆一(7-7)上,控制连杆二(8)和固定长轴轴套二(7-9)连接在轴承五(7-10)的内圈上,轴套销二(7-12)与控制连杆二(8)转动连接,轴承六(7-11)的内圈过盈配合连接在轴套销二(7-12)上;所述固定长轴二(17)包括轴套销三(17-1)、轴承七(17-2)、固定长轴轴套三(17-3)、轴承八(17-4)、控制偏心轴三(17-5)、轴承九(17-6)、固定长轴连杆二(17-7)、轴承十(17-8)、轴承十一(17-9)、固定长轴轴套四(17-10)、轴承十二(17-11)和轴套销四(17-12),所述轴套销三(17-1)与固定长轴轴套三(17-3)转动连接,轴承七(17-2)的内圈过盈配合连接在轴套销三(17-1)上,固定长轴轴套三(17-3)和控制偏心轴三(17-5)连接在轴承八(17-4)的内圈上,控制偏心轴三(17-5)与固定长轴连杆二(17-7)固定连接,轴承九(17-6)的内圈过盈配合连接在固定长轴连杆二(17-7)上,固定长轴连杆二(17-7)与连杆定位连接件二(14)固定连接,轴承十(17-8)的内圈过盈配合连接在固定长轴连杆二(17-7)上,连杆定位连接件二(14)和固定长轴轴套四(...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徐兵刘财勇宋俊杰王兆龙徐锦红左林东
申请(专利权)人:黑龙江工程学院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黑龙江,2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