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穿越大型无充填溶洞隧道的卸载拱回填结构及构筑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22071004 阅读:58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9-12 12:41
一种穿越大型无充填溶洞隧道的卸载拱回填结构及构筑方法,以大幅减小直接作用于隧道衬砌结构拱顶的回填料重量,确保隧道衬砌不至于过厚而降低经济性。包括填充于隧道衬砌结构与溶洞壁之间大型空腔内作为落石缓冲层的轻质回填料。大型空腔内沿竖向间隔设置卸载拱,将大型空腔分隔形成上部空腔、层间空腔和下部空腔。各卸载拱横向两端的拱脚部嵌固于在溶洞壁上开挖的卸载拱嵌固槽内,支撑于稳定岩石上;所述轻质回填料由上而下依次吹填于上部空腔、层间空腔和下部空腔内。

A Unloading Arch Backfill Structure and Construction Method for Large Unfilled Karst Tunnel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穿越大型无充填溶洞隧道的卸载拱回填结构及构筑方法
本专利技术涉及隧道,特别涉及一种穿越大型无充填溶洞隧道的卸载拱回填结构及构筑方法。
技术介绍
我国广西、云南、贵州等地区广泛分布喀斯特地貌,地层以白云岩、灰岩等可溶性岩石为主,在流水长年作用下,极易溶解、溶蚀,形成巨大的地下暗河、溶洞等,给隧道工程建设带来巨大挑战。目前,对于穿越大型无充填溶洞的隧道,考虑洞壁风化、危岩落石的影响,一般采用锚网喷对洞壁进行主动防护,并在隧道拱顶以上空腔内吹沙回填,作为冲击层,起到对落石的缓冲作用。隧道顶部大面积、大体积回填加大了隧道拱部的荷载,进而加厚了隧隧道衬砌结构的厚度。有工程因回填沙土而将隧道衬砌结构厚度从几十公分增加到近2m厚,钢筋用量成倍增加,工程经济性差。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穿越大型无充填溶洞隧道的卸载拱回填结构,以大幅减小直接作用于隧道衬砌结构拱顶的回填料重量,确保隧道衬砌不至于过厚而降低经济性。本专利技术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本专利技术的一种穿越大型无充填溶洞隧道的卸载拱回填结构,包括填充于隧道衬砌结构与溶洞壁之间大型空腔内作为落石缓冲层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穿越大型无充填溶洞隧道的卸载拱回填结构,包括填充于隧道衬砌结构(11)与溶洞壁(20)之间大型空腔内作为落石缓冲层的轻质回填料(21),其特征是:所述大型空腔内沿竖向间隔设置卸载拱(30),将大型空腔分隔形成上部空腔(Ⅰ)、层间空腔(Ⅱ)和下部空腔(Ⅲ);各卸载拱(30)横向两端的拱脚部嵌固于在溶洞壁(20)上开挖的卸载拱嵌固槽(12)内,支撑于稳定岩石上;所述轻质回填料(21)由上而下依次吹填于上部空腔(Ⅰ)、层间空腔(Ⅱ)和下部空腔(Ⅲ)内。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穿越大型无充填溶洞隧道的卸载拱回填结构,包括填充于隧道衬砌结构(11)与溶洞壁(20)之间大型空腔内作为落石缓冲层的轻质回填料(21),其特征是:所述大型空腔内沿竖向间隔设置卸载拱(30),将大型空腔分隔形成上部空腔(Ⅰ)、层间空腔(Ⅱ)和下部空腔(Ⅲ);各卸载拱(30)横向两端的拱脚部嵌固于在溶洞壁(20)上开挖的卸载拱嵌固槽(12)内,支撑于稳定岩石上;所述轻质回填料(21)由上而下依次吹填于上部空腔(Ⅰ)、层间空腔(Ⅱ)和下部空腔(Ⅲ)内。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穿越大型无充填溶洞隧道的卸载拱回填结构,其特征是:所述卸载拱(30)为现浇钢筋混凝土结构。3.如权利要求1至2任...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昂陈峻喻渝张慧玲邸成卿伟宸熊国兴王宏超朱宏
申请(专利权)人:中铁二院工程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四川,5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