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子和线束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2059460 阅读:41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9-07 17:09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端子和线束,端子的线连接部具有第一部和第二部。第一部具有两个第一侧壁部和将其联接的第一联接部。第一侧壁部在横向方向上彼此分开地定位。第二部具有两个第二侧壁部和将其联接的第二联接部。第二侧壁部在横向方向上彼此分开地定位并且分别定位在第一侧壁部的外侧。第一联接部在上下方向上与第二联接部分开地定位。第一侧壁部分别设置有接触部,以实现与电线的接触。当电线连接到端子时,接触部在横向方向上夹住电线。

Terminals and wiring harness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端子和线束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端子以及一种设有该端子的线束。
技术介绍
JP1998-162872A(专利文献1)公开了一种附接到电线的端部的端子。如图15所示,专利文献1中公开的端子95具有端子主体950和推入构件970。端子主体950具有连接部952和压力接触部954。推入构件970形成为配合在压力接触部954中。压力接触部954具有两组压力接触叶片956。具体地说,压力接触部954具有板部957,并且板部957的边缘形成压力接触叶片956。每组压力接触叶片956以一定间隔彼此面对,从而限定出压力接触间隙958。推入构件970形成有压力接触间隙972。推入构件970在每个压力接触间隙972的上端处具有被推部974。根据图15可以理解的是,电线90位于压力接触间隙958上方。通过将推入构件970推入压力接触部954中,电线90得以被推入压力接触间隙958并被推入压力接触间隙972。因此,电线90被压力接触部954和推入构件970夹持,进而实现固定。此时,压力接触叶片956使护套904破裂并咬合芯线902,实现与芯线902的接触。因此,芯线902和端子95彼此之间电连接。
技术实现思路
专利文献1的端子95的压力接触部954具有垂直于电线90延伸的方向的板部957。因此,专利文献1的端子95存在着难以在与电线90延伸的方向相垂直的至少一个方向上缩减尺寸的问题。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端子以及提供这种端子的线束,其中与采用板部的边缘而连接到电线的端子相比,该端子可以实现尺寸缩减。本专利技术的一个方面是提供一种连接到电线的端子。端子具有可连接到配合端子的端子主体以及连接到电线的线连接部。线连接部在前后方向上位于端子主体的后方。线连接部具有第一部和第二部。第一部具有两个第一侧壁部和第一联接部。第一侧壁部在垂直于前后方向的横向方向上彼此分开地定位。第一联接部将第一侧壁部彼此联接。第二部具有两个第二侧壁部和第二联接部。第二侧壁部在横向方向上彼此分开地定位。第二联接部将第二侧壁部彼此联接。第二侧壁部在横向方向上分别位于第一侧壁部的外侧。第一联接部在垂直于前后方向和横向方向的上下方向上与第二联接部分开地定位。第一侧壁部分别设置有接触部,以实现与电线的接触。当电线连接到端子时,接触部在横向方向上夹持电线。本专利技术的另一个方面是提供包括端子和电线的线束。在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个方面的端子中,线连接部的第一部具有两个第一侧壁部,而第二部具有两个第二侧壁部。第一侧壁部在横向方向上彼此分开地定位,并且第二侧壁部在横向方向上分别位于第一侧壁部的外侧。第一侧壁部分别设置有接触部,并且接触部在横向方向上夹持电线。根据这种结构,对于与电线的连接而言,无需垂直于前后方向的板部。因此,与通过板部的边缘而连接到电线的端子相比,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方面的端子可以至少在横向方向上实现尺寸缩减。通过下面优选实施例的描述并参考附图,可以了解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并更全面地理解其结构。附图说明图1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线束的透视图。图2是包括在图1的线束中的端子的透视图。端子的线连接部打开。图3是图2的端子的另一透视图。图4是图2的端子的侧视图。图5是图2的端子的后视图。图6是图5的端子的A-A方向剖视图。电线的芯线的尖端部设置在线连接部的第二部内。图7是图6的端子的线连接部的剖视图。线连接部闭合,并且芯线的尖端部被第一部和第二部夹持。图8是包括在图1的线束中的端子的线连接部的侧视图。图9是图8的线连接部的B-B方向剖视图。图10是图8的线连接部的C-C方向剖视图。图11是图2的端子的第一改进实施例的线连接部的透视图。图12是图2的端子的第二改进实施例的线连接部的透视图。图13是图2的端子的第三改进实施例的线连接部的透视图。图14是图2的端子的第四改进实施例的线连接部的透视图。图15是专利文献1所描述的端子的分解透视图。尽管本专利技术易于实现各种修改和替换形式,但是,本专利技术的具体实施例在附图中以示例的方式示出并且将在本文中进行详细描述。然而,应当理解的是,附图及其详细描述并非是对本专利技术的限制,相反,本专利技术的所有修改、等效物和替代物将落在附属权利要求所限定的本专利技术的精神和范围内。具体实施方式参考图1,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线束10设置有端子20以及连接到端子20的电线70。端子20连接到电线70的芯线72的尖端部。在本实施例中,芯线72既不是电线扭绞在一起的绞合线,也不是电线束。本实施例的芯线72是具有单一电线的单线。根据图1中可以理解的是,芯线72的尖端部不是被护套74覆盖,而是暴露在外。护套74的前端位于端子20的后方。端子20具有在前后方向上延伸的大致矩形平行六面体形状。在本实施例中,前后方向是X方向。正X方向指向前方,而负X方向指向后方。参考图2至图5,端子20具有端子主体30和线连接部40。端子20由单张薄金属板制成,并且端子主体30和线连接部40形成为一体。端子主体30是可连接到配合端子(未示出)的部分,而线连接部40是连接到电线70的另一部分。在前后方向上,端子主体30位于线连接部40的前方,而线连接部40位于端子主体30的后方。根据图1和图6可以理解的是,端子主体30是向前开口并且可在前后方向上连接到配合端子(未示出)和从配合端子(未示出)上移除的插座触头。具体地,端子主体30设置有接触点302、支撑接触点302的支撑部304以及辅助支撑部304的辅助弹簧部306。端子主体30还设置有多个辅助接触点308、保护部310和矛杆312。但是本专利技术并不局限于此。端子主体30可以采用可选结构。例如,端子主体30可以不设置有辅助弹簧部306和保护部310中的一者或两者。此外,端子主体30可以形成为销触点。如图2至图6所示,线连接部40具有第一部42和第二部46。第一部42可相对于第二部46相对移动。具体地,第一部42具有弯曲部452。根据图6至图8,可以理解的是,使弯曲部452变形,使得第一部42能相对于第二部46相对移动。通过使第一部42朝向第二部46移动并将第一部42装配到第二部46中,线连接部40进入闭合状态,即图7和图8所示的状态。相反,通过将第一部42与第二部46分离,线连接部40进入打开状态,即图6所示的状态。但是本专利技术并不局限于此。例如,第一部42可以形成为与端子主体30(和第二部46)不同并分离。在这种情况下,第一部42也可相对于第二部46相对移动。然而,当第一部42和端子主体30形成为一体时,端子20由于其部件数量较少而易于操作。优选地,如图11所示,通过将第一部42的位置和第二部46的位置彼此互换,第二部46可以形成为可相对于第一部42相对移动。不管怎样,通过使第一部42和第二部46中的一个相对于另一个相对移动,线连接部40可以在打开状态与闭合状态之间切换。如图3和图5所示,第一部42具有两个第一侧壁部420和第一联接部450。根据图4,可以理解的是,第一侧壁部420中的每一个具有在一个方向上较长的大致矩形的形状。根据图2至图5,可以理解的是,第一侧壁部420在垂直于前后方向的横向方向上彼此分开地定位。在本实施例中,横向方向是Y方向。第一联接部450将第一侧壁部420彼此连接,使得第一侧壁部420彼此平行。当沿其纵向方向观察第一部42时,其形状是倒U形。具体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连接到电线的端子,其特征在于:所述端子具有可连接到配合端子的端子主体以及连接到所述电线的线连接部;所述线连接部在前后方向上位于所述端子主体的后方;所述线连接部具有第一部和第二部;所述第一部具有两个第一侧壁部和第一联接部;所述第一侧壁部在垂直于所述前后方向的横向方向上彼此分开地定位;所述第一联接部将所述第一侧壁部彼此联接;所述第二部具有两个第二侧壁部和第二联接部;所述第二侧壁部在所述横向方向上彼此分开地定位;所述第二联接部将所述第二侧壁部彼此联接;所述第二侧壁部在所述横向方向上分别位于所述第一侧壁部的外侧;所述第一联接部在垂直于所述前后方向和所述横向方向的上下方向上与所述第二联接部分开地定位;所述第一侧壁部分别设置有接触部,以实现与所述电线的接触;并且当所述电线连接到所述端子时,所述接触部在所述横向方向上夹持所述电线。

【技术特征摘要】
2018.02.28 JP 2018-0345321.一种连接到电线的端子,其特征在于:所述端子具有可连接到配合端子的端子主体以及连接到所述电线的线连接部;所述线连接部在前后方向上位于所述端子主体的后方;所述线连接部具有第一部和第二部;所述第一部具有两个第一侧壁部和第一联接部;所述第一侧壁部在垂直于所述前后方向的横向方向上彼此分开地定位;所述第一联接部将所述第一侧壁部彼此联接;所述第二部具有两个第二侧壁部和第二联接部;所述第二侧壁部在所述横向方向上彼此分开地定位;所述第二联接部将所述第二侧壁部彼此联接;所述第二侧壁部在所述横向方向上分别位于所述第一侧壁部的外侧;所述第一联接部在垂直于所述前后方向和所述横向方向的上下方向上与所述第二联接部分开地定位;所述第一侧壁部分别设置有接触部,以实现与所述电线的接触;并且当所述电线连接到所述端子时,所述接触部在所述横向方向上夹持所述电线。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端子,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侧壁部中的每一个具有平坦形状的主要部;并且所述接触部中的每一个包括所述主要部的一部分或者在所述横向方向上从所述主要部向内突出的突出接触部。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端子,其特征在于:所述接触部在所述前后方向上具有尺寸;所述第一部具有板厚;并且所述接触部的所述尺...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黑岩正和带金宏明
申请(专利权)人:日本航空电子工业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