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李忠全专利>正文

一种行人道上人客物流两用的交通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22047409 阅读:73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9-07 12:49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行人道上人客物流两用的交通系统,包括基架,基架上设有固定台,该固定台上设有管道,该管道内设有物流车,基架的上端处设有轨道,该轨道与基架之间固定连接,轨道上设有穿梭车,穿梭车有上车体和下车体组成,下车体的底端处设有滚轮和动力轮,滚轮和动力轮与轨道之间活动配合;下车体的一侧设多个稳定轮,稳定轮与轨道之间为滑动配合;动力轮上设有电机,电机的一侧设有蓄电装置,蓄电装置与电机之间电性连接;转向引导臂与下车体之间活动配合连接,转向引导臂上设有引导轮,该引导轮与轨道之间滑动配合;上车体的上端处设有太阳能光伏板,太阳光伏板与蓄电装置之间电性连接;本发明专利技术不占道,节能无污染,解决了交通拥堵。

A dual-purpose traffic system for pedestrian and passenger Logistics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行人道上人客物流两用的交通系统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交通物流系统的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行人道上人客物流两用的交通系统。
技术介绍
现代交通拥堵已成城市-大灾害想要解决问题,当前的几方面着手是:靠规划和大力建设多修路,控号出行,控车销售,发展地铁,发展未来城市空中飞行,虽然近几年城市轻轨发展最为迅猛的轨道交通形式。在我国重庆、上海、北京等城市纷纷兴建城市轻轨。城市轻轨具有运量大、速度快、等优点。但这种轻轨车仍然存在施工复杂、投资巨大还与交通抢占地盘的缺陷。
技术实现思路
专利技术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城市人员上下班出行拥堵痛点,如能采用一种科学有效的,不占道,节能无污染清洁能源的的行人道上人客物流两用穿梭车。技术方案:一种行人道上人客物流两用的交通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基架,所述基架上设有固定台,该固定台上设有多个管道,该管道内设有物流车,位于固定台的下端处设有物流口;所述基架的上端处设有轨道,该轨道与基架之间固定连接,该轨道上设有穿梭车,该穿梭车有上车体和下车体组成,该下车体的底端处设有滚轮和动力轮,该滚轮和动力轮与轨道之间活动配合;所述下车体的一侧设多个稳定轮,该稳定轮与下车体之间活动配合连接,该稳定轮与轨道之间为滑动配合;所述动力轮上设有电机,该电机的一侧设有蓄电装置,该蓄电装置与电机之间电性连接;所述稳定轮的一侧的设有转向引导臂。该转向引导臂与下车体之间活动配合连接,该转向引导臂上设有引导轮,该引导轮与轨道之间滑动配合;所述上车体的上端处设有太阳能光伏板,该太阳光伏板与蓄电装置之间电性连接;。具体地,所述管道为两个,该管道为透明管道。具体地,所述物流车为物流无人车,且该物流无人车每次承载不超过10公斤。具体地,所述固定台上设有物流口,物流口贯穿固定台与管道连通。具体地,所述滚轮为万向轮,切滚轮为多个。具体地,所述稳定轮平均设置在下车体的两侧。具体地,所述引导臂为可旋转的结构,该引导臂为两根,对应设置在下车体的两侧,该引导臂上远离下车体的一端处设有引导轮。具体地,所述上车体的一侧设有车门,该车门与上车体之间为滑动配合连接。具体地,所述穿梭车内设有两个座位,该穿梭车每次能承载两个人,设定每小时60-80公里。具体地,所述上车体成流线型结构设置。有益效果: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的优点在于:不占道,节能无污染清洁能源的,让每个人。每个快递件都能做到即乘即走、沒有堵车,不占道。设置的多个万向轮有效保证了穿梭车的平衡性;设置的基架为T型结构基架,减少了空间使用率;设置的可旋转的转向引导轮,可以更快更多方便应道穿梭车转向;设置的多个稳定论,保证了穿梭车的左右的稳定性,提高舒适感;穿梭车设置为流线型,减少了风阻,降低了能耗。附图说明图1是本专利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专利技术的局部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进一步阐明本专利技术。如图1-2所示,一种行人道上人客物流两用的交通系统,包括基架1、物流口3、固定台4、物流车5、管道6、轨道7、穿梭车8、太阳能光伏板9、应急挂钩10、滚轮11、动力轮12、引导轮13、转向引导臂14、车门15、上车体16、下车体17、电机18、蓄电装置19、稳定轮20,呈T型结构设置的基架1上设有固定台4,该固定台4上设有管道6,该管道6为透明材质制成的管道,位于固定台4的下端处设有物流口3,该物流口3贯穿固定台4与管道6连通;管道6的内部设有物流车5,该物流车5为物流无人车,且该物流车5承载不超过10公斤;位于基架1的上端处设有轨道6,该轨道6与基架1之间固定连接,位于轨道6上设有穿梭车8,所述穿梭车8内设有两个座位,该穿梭车8每次能承载两个人,设定每小时60-80公里,该穿梭车8由上机体16和下机体17组成,该下机体17的下端处设有多个滚轮11和动力轮12,该滚轮11为万向轮,位于滚轮11的一侧设有动力轮12,该动力轮12上均设有电机18,该电机18的一侧设有蓄电装置19,蓄电装置19与电机18之间电性连接;位于下机体17的两侧均设有稳定轮20,该稳定轮20均匀分布在下机体17的两侧,位于稳定轮20的一侧设有转向引导臂14,该转向引导臂14为两个,对应设置在下机体的两侧,该转向引导臂14为可旋转的结构,该转向引导臂14上设有引导轮,该引导轮14与轨道7之间滚动配合,当穿梭车8要转入左车道时,右边的转向引导臂14旋转使得转向引导臂14与轨道7之间脱离,右侧的转向引导臂14上的引导轮13与轨道7之间滚动配合连接,同理,当穿梭车8要转入右车道时,左边的转向引导臂14旋转,使得转向引导臂14与轨道7之间脱离,左侧的转向引导臂14上的引导轮13与轨道7之间滚动配合连接,当转向完毕后,与轨道分离的转向引导臂14旋转与轨道7滚动配合连接,保持车体的稳定性,位于下车体18的上端出设有上车体17,该上车体17上设有太阳能光伏板9,该太阳能光伏板9与蓄电装置19电性连接,位于太阳能光伏板9的两侧均设有应急挂钩10,上车体17的两侧均设有车门15,该车门15与上车体17之间为滑动配合连接。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行人道上人客物流两用的交通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基架(1),所述基架(1)上设有固定台(4),该固定台(4)上设有多个管道(6),该管道(6)内设有物流车(5),位于固定台(4)的下端处设有物流口(3);所述基架(1)的上端处设有轨道(7),该轨道(7)与基架(1)之间固定连接,该轨道(7)上设有穿梭车(8),该穿梭车(8)由上车体(16)和下车体(17)组成,该下车体(17)的底端处设有滚轮(11)和动力轮(12),该滚轮(11)和动力轮(12)与轨道(7)之间活动配合;所述下车体(7)的一侧设多个稳定轮(20),该稳定轮(20)与下车体(17)之间滚动配合连接,该稳定轮(20)与轨道(7)之间为滚动配合;所述动力轮(12)上设有电机(18),该电机(18)的一侧设有蓄电装置(19),该蓄电装置(19)与电机(18)之间电性连接;所述稳定轮(12)的一侧的设有转向引导臂(14),该转向引导臂(14)与下车体(17)之间活动配合连接,该转向引导臂(14)上设有引导轮(13),该引导轮(13)与轨道(7)之间滚动配合;所述上车体(16)的上端处设有太阳能光伏板(9),该太阳能光伏板(9)与蓄电装置(19)之间电性连接。...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行人道上人客物流两用的交通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基架(1),所述基架(1)上设有固定台(4),该固定台(4)上设有多个管道(6),该管道(6)内设有物流车(5),位于固定台(4)的下端处设有物流口(3);所述基架(1)的上端处设有轨道(7),该轨道(7)与基架(1)之间固定连接,该轨道(7)上设有穿梭车(8),该穿梭车(8)由上车体(16)和下车体(17)组成,该下车体(17)的底端处设有滚轮(11)和动力轮(12),该滚轮(11)和动力轮(12)与轨道(7)之间活动配合;所述下车体(7)的一侧设多个稳定轮(20),该稳定轮(20)与下车体(17)之间滚动配合连接,该稳定轮(20)与轨道(7)之间为滚动配合;所述动力轮(12)上设有电机(18),该电机(18)的一侧设有蓄电装置(19),该蓄电装置(19)与电机(18)之间电性连接;所述稳定轮(12)的一侧的设有转向引导臂(14),该转向引导臂(14)与下车体(17)之间活动配合连接,该转向引导臂(14)上设有引导轮(13),该引导轮(13)与轨道(7)之间滚动配合;所述上车体(16)的上端处设有太阳能光伏板(9),该太阳能光伏板(9)与蓄电装置(19)之间电性连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行人道上人客物流两用的交通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管道(6)为两个,该管道(6)为透明材质制成的管道。3.根据权利要求1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忠全杨智敏罗俊
申请(专利权)人:李忠全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贵州,5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