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装配式绿化带结构
本技术涉及道路建设领域,特别涉及一种装配式绿化带结构。
技术介绍
近几年来,国家大力发展和建设海绵城市,以缓解城市热岛效应,提升城市生态系统功能和减少城市洪涝灾害的发生,其中吸水、蓄水、渗水、净水是新一代城市雨洪管理中的十分重要的内容。在城市开发过程中,大量的硬质铺装改变了原有的生态特征,使得降雨不能及时下渗,从而形成地表径流,传统的城市排水系统难以适应强降雨时形成的径流量洪峰,从而产生城市内涝。减少路面和地面的硬质铺装是减少地表径流的一种方法,但如果水流直接渗入公路下方,会造成路面下方地基土的不稳定,甚至是发生破坏,影响公路的正常使用,而采用绿地技术渗流,又不能使路面上的水流快速排出。因此,需要一个快速的通道可以辅助公路表面径流、积水快速排出,做到小雨不积水,大雨不内涝,促进城市雨水循环通路的发展。道路中间的绿化带是指供绿化的条形地带,可以消除视觉疲劳、净化环境、美化城市、减少交通事故等作业,在城市占据着不可取代的重要地位。传统的绿化带通常是由路缘石和路缘石围起的土层共同构成;其中,路缘石多为混凝土结构或普通石材加工而成,不具有透水性,路缘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装配式绿化带结构,设置在道路中央分隔带或道路两边绿化带的位置处,包括有基础(1);其特征在于:所述基础(1)呈矩形,其横边长度与绿化带的宽度相适应;在基础(1)的四个转角位置处设置有角柱(2),在基础(1)的对侧对应设置有边柱(3);其中,边柱(3)沿着基础(1)的纵边间隔布置;所述边柱(3)与边柱(3)之间以及边柱(3)与角柱(2)之间均连接有纵板(4);所述纵板(4)顶部超出绿化带两侧的道路结构(5)的路面;在纵板(4)的上部、对应道路结构(5)路面的位置处设置有用以将路面水导入绿化带中的导水管道(4.1),在纵板(4)的下部,对应道路结构(5)中地下排水系统( ...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装配式绿化带结构,设置在道路中央分隔带或道路两边绿化带的位置处,包括有基础(1);其特征在于:所述基础(1)呈矩形,其横边长度与绿化带的宽度相适应;在基础(1)的四个转角位置处设置有角柱(2),在基础(1)的对侧对应设置有边柱(3);其中,边柱(3)沿着基础(1)的纵边间隔布置;所述边柱(3)与边柱(3)之间以及边柱(3)与角柱(2)之间均连接有纵板(4);所述纵板(4)顶部超出绿化带两侧的道路结构(5)的路面;在纵板(4)的上部、对应道路结构(5)路面的位置处设置有用以将路面水导入绿化带中的导水管道(4.1),在纵板(4)的下部,对应道路结构(5)中地下排水系统(9)的位置处设置有用以排水的排水孔(4.2);在横向相邻的角柱(2)之间连接有横板(6),在横向相邻的边柱(3)之间设有横隔板(7);所述横隔板(7)上设有过水的洞口(7.1);所述基础(1)对侧的纵板(4)的顶部之间搭接有盖板(8);所述盖板(8)的呈槽状,包括有水平板段(8.1)和竖向板段(8.2);其中,竖向板段(8.2)顶边向外弯折,形成挂钩(8.3);该挂钩(8.3)对应挂接在纵板(4)上;水平板段(8.1)为渗水板,用以将水渗透到盖板(8)下方的空间中,并且该水平板段(8.1)支撑在横隔板(7)上。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装配式绿化带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基础(1)由角基础单元(1.1)、连接基础单元(1.2)和转接基础单元(1.3);所述角基础单元(1.1)有四个,分别位于基础(1)的四个转角位置处;其中,每个角基础单元(1.1)均呈L形,包括横边和纵边;在角基础单元(1.1)的顶部,对应角柱(2)的连接位置处设有第一插接口(1.1.1);在角基础单元(1.1)的横边端部和纵边端部设置有第一插接槽(1.1.2);所述转接基础单元(1.3)呈T字形,包括有横边和纵边;在转接基础单元(1.3)的顶部,对应边柱(3)的连接位置处设有第二插接口(1.3.1),在转接基础单元(1.3)的纵边两端和横边的端部设置有第二插接槽(1.3.2);所述连接基础单元(1.2)呈一字形,在连接基础单元(1.2)的端部设置有与第二插接槽(1.3.2)或者第一插接槽(1.1.2)相适应的第一插接端(1.2.1);所述转接基础单元(1.3)和连接基础单元(1.2)沿着基础(1)的纵边布置,并且连接基础单元(1.2)连接在角基础单元(1.1)与转接基础单元(1.3)之间、转接基础单元(1.3)与转接基础单元(1.3)之间以及角基础单元(1.1)与角基础单元(1.1)之间。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装配...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徐丽娜,牛雷,金玉杰,姜浩,朱世奇,王军,
申请(专利权)人:吉林建筑大学,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吉林,22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