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高耐压及塑性优的PVC树脂组合物及其制备的PVC管材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2045230 阅读:46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9-07 12:12
本发明专利技术属于塑料加工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高耐压及塑性优的PVC树脂组合物,并进一步公开其制备的PVC管材。本发明专利技术所述高耐压及塑性优的PVC树脂组合物,以PVC树脂、PVC稳定剂、甲基丙烯酸甲酯‑苯乙烯共聚树脂、韧性改性树脂、加工助剂、硬脂酸钙、石蜡和PE蜡为加工原料,利用各组分的协调作用,能够有效促进管材的塑化性能及塑化均匀性,可有效提高管材的耐内压性能。尤其是甲基丙烯酸甲酯‑苯乙烯共聚树脂与MBS树脂可产生较好的协同作用,进一步促进整个体系实现塑化,有效提高了整个PVC管材的耐内压性能及加工塑性。

A PVC resin composition with high pressure resistance and excellent plasticity and its prepared PVC pip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高耐压及塑性优的PVC树脂组合物及其制备的PVC管材
本专利技术属于塑料加工
,具体涉及一种高耐压及塑性优的PVC树脂组合物,并进一步公开其制备的PVC管材。
技术介绍
聚氯乙烯(PVC,Polyvinylchloride)是氯乙烯单体在过氧化物、偶氮化合物等引发剂,或在光、热作用下按自由基聚合反应机理聚合而成的聚合物。PVC曾是世界上产量最大的通用塑料,在建筑材料、工业制品、日用品、地板革、地板砖、人造革、管材、电线电缆、包装膜、瓶、发泡材料、密封材料、纤维等方面均有广泛应用。众所周知,PVC管材因具有优良的化学稳定性,卓越的电绝缘性和良好的柔软性和着色性,可以用来代替传统橡胶管、聚乙烯管材,用以输送液体,也用作电缆套管及电线绝缘管等,应用十分广泛。而随着科技水平的快速发展,对PVC管材的特定性能要求也愈来愈高。目前,市场上的多数PVC管材存在着加工塑性以及耐压性能不足的问题,尤其是耐内压性能的不足大大限制了PVC管材在某些高压领域的应用。耐内压性能是评价PVC耐压管材的是一项很重要的性能指标,以一定环应力下的静液压爆破时间来表示,它反映了管材在应用中所能承受压力的大小和管材的寿命,是PVC管材应用中一个十分重要的性能参数。如中国专利CN105924851A公开了一种耐热改性PVC塑料管材,该PVC塑料管材的制备原料包括PVC树脂55-60份、稳定剂2-5份、润滑剂1-3份、甲基丙烯酸甲酯-苯乙烯-丁二烯共聚物20-30份、苯乙烯-丙烯腈-甲基丙烯酸甲酯共聚物25-35份、填充剂5-10份、以及耐热改性剂4-8份,经挤出机挤出成型制得。该方案制得的PVC管材具有优异的强度、抗冲击性和耐热性,能在高温液体中长久稳定使用,但尽管提高了管材的抗冲击性能,却会大幅降低管材的耐内压性能,依然不利于在高压环境下的应用。又如中国专利CN104530589A公开了一种纤维增强高抗冲PVC-U管材,其制备原料包括PVC树脂50份、钙锌稳定剂1-2份、轻质碳酸钙5-20份、硬脂酸0.2-0.6份、PE蜡0.4-1.2份、ACR抗冲改性剂0.5-1.5份、氯化聚乙烯0.4-1.4份、以及偶联剂改性短切纤维10-25份,上述原料混合均匀后在双辊塑炼机上制得纤维增强PVC母料并进一步制得PVC-U管材。该PVC-U管材的抗冲击强度及静液压强度等性能显著提高,但整个管材的耐压尤其是耐内压性能依然不甚理想。因此,开发一种具有良好的耐压尤其是耐内压性能、以及良好的加工塑性的PVC管材对于提高PVC管材的应用性能及扩大PVC管材的应用范围具有积极的意义。
技术实现思路
为此,本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高耐压及塑性优的PVC树脂组合物,该组合物具有较高的耐压性能及加工塑性,可用于制备高耐压及加工塑性较高的PVC产品;本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第二个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上述组合物制备的高耐内压及加工塑性优的PVC管材。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所述的一种高耐压及塑性优的PVC树脂组合物,包括如下重量份的组分:PVC树脂100重量份;PVC稳定剂0.8-1.0重量份;甲基丙烯酸甲酯-苯乙烯共聚树脂3.0-6.0重量份;韧性改性树脂2.0-3.0重量份;加工助剂1.0-1.5重量份;硬脂酸钙0.5-0.8重量份;石蜡0.4-0.6重量份;PE蜡0.3-0.4重量份。具体的,所述甲基丙烯酸甲酯-苯乙烯共聚树脂中,所述甲基丙烯酸甲酯与苯乙烯的用量比例为9:1-5:5。具体的,所述甲基丙烯酸甲酯-苯乙烯共聚树脂是以甲基丙烯酸甲酯和苯乙烯为功能单体,通过乳液聚合法制得。具体的,所述PVC树脂的平均聚合度为1000-1100、表观密度为0.58-0.62g/mL。具体的,所述韧性改性树脂包括MBS树脂。具体的,所述PVC稳定剂包括硫醇甲基锡稳定剂。本专利技术还公开了一种制备所述高耐压及塑性优的PVC树脂组合物的方法,包括取选定量的各组分高速混匀的步骤,以及将所得混合料冷却后进行放料的步骤。本专利技术还公开了所述的高耐压及塑性优的PVC树脂组合物用于制备高耐内压及加工塑性优的PVC管材的用途。本专利技术还公开了一种高耐内压及加工塑性优的PVC管材,由所述的高耐压及塑性优的PVC树脂组合物按照常规工艺制得。本专利技术还公开了一种制备所述的高耐内压及加工塑性优的PVC管材的方法,包括将混合后的所述高耐压及塑性优的PVC树脂组合物置于管材挤出机组中进行加工的步骤。本专利技术所述高耐压及塑性优的PVC树脂组合物,以PVC树脂、PVC稳定剂、甲基丙烯酸甲酯-苯乙烯共聚树脂、韧性改性树脂、加工助剂、硬脂酸钙、石蜡和PE蜡为加工原料,利用各组分的协调作用,能够有效促进管材的塑化性能及塑化均匀性,可有效提高管材的耐内压性能。尤其是甲基丙烯酸甲酯-苯乙烯共聚树脂与MBS树脂可产生较好的协同作用,进一步促进整个体系实现塑化,有效提高了整个PVC管材的耐内压性能及加工塑性。本专利技术所述高耐压及塑性优的PVC树脂组合物中,当甲基丙烯酸甲酯-苯乙烯共聚树脂的甲基丙烯酸甲酯与苯乙烯的比例为9:1-5:5时,所述PVC管材具有更高的耐内压性能及加工塑性,易于挤出加工,抗压及加工性能更优。具体实施方式本专利技术下述实施例中:所述加工助剂选用PVC加工助剂PA-20;所述韧性改性树脂选用MBS树脂B-561;所述PVC稳定剂选用硫醇甲基锡稳定剂SW-977;所述PVC树脂选用平均聚合度为1000-1100、表观密度为0.58-0.62g/mL的通用PVC树脂;所述甲基丙烯酸甲酯-苯乙烯共聚树脂(a:b)表示所述甲基丙烯酸甲酯-苯乙烯共聚树脂中甲基丙烯酸甲酯与苯乙烯的质量比例为a:b;所述甲基丙烯酸甲酯-苯乙烯共聚树脂(a:b)是以选定质量比的甲基丙烯酸甲酯和苯乙烯为功能单体,通过乳液聚合法制得,具体制备方法包括:在保护气体气氛下,以十二烷基硫酸钠为乳化剂溶入去离子水中,并加入选定质量比的所述功能单体混匀,温度升至55-65℃,并加入过硫酸钠为引发剂,持续搅拌反应得到白色乳液;将乳液进行破乳、洗涤、并真空干燥,即得到所需聚合物。实施例1本实施例所述高耐压及塑性优的PVC树脂组合物,包括如下用量的组分:PVC树脂100kg;硫醇甲基锡稳定剂0.8kg;加工助剂1.5kg;MBS树脂2.0kg;甲基丙烯酸甲酯-苯乙烯共聚树脂(9:1)3.0kg;硬脂酸钙0.5kg;石蜡0.4kg;PE蜡0.3kg。实施例2本实施例所述高耐压及塑性优的PVC树脂组合物,包括如下用量的组分:PVC树脂100kg;硫醇甲基锡稳定剂0.9kg;加工助剂1.3kg;MBS树脂2.5kg;甲基丙烯酸甲酯-苯乙烯共聚树脂(9:1)4.5kg;硬脂酸钙0.6kg;石蜡0.5kg;PE蜡0.3kg。实施例3本实施例所述高耐压及塑性优的PVC树脂组合物,包括如下用量的组分:PVC树脂100kg;硫醇甲基锡稳定剂1.0kg;加工助剂1.0kg;MBS树脂3.0kg;甲基丙烯酸甲酯-苯乙烯共聚树脂(9:1)6.0kg;硬脂酸钙0.8kg;石蜡0.6kg;PE蜡0.4kg。实施例4本实施例所述高耐压及塑性优的PVC树脂组合物,包括如下用量的组分:PVC树脂100kg;硫醇甲基锡稳定剂0.8kg;加工助剂1.0kg;MBS树脂2.0kg;甲基丙烯酸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高耐压及塑性优的PVC树脂组合物,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重量份的组分:PVC树脂100重量份;PVC稳定剂0.8‑1.0重量份;甲基丙烯酸甲酯‑苯乙烯共聚树脂3.0‑6.0重量份;韧性改性树脂2.0‑3.0重量份;加工助剂1.0‑1.5重量份;硬脂酸钙0.5‑0.8重量份;石蜡0.4‑0.6重量份;PE蜡0.3‑0.4重量份。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高耐压及塑性优的PVC树脂组合物,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重量份的组分:PVC树脂100重量份;PVC稳定剂0.8-1.0重量份;甲基丙烯酸甲酯-苯乙烯共聚树脂3.0-6.0重量份;韧性改性树脂2.0-3.0重量份;加工助剂1.0-1.5重量份;硬脂酸钙0.5-0.8重量份;石蜡0.4-0.6重量份;PE蜡0.3-0.4重量份。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耐压及塑性优的PVC树脂组合物,其特征在于,所述甲基丙烯酸甲酯-苯乙烯共聚树脂中,所述甲基丙烯酸甲酯与苯乙烯的用量比例为9:1-5:5。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高耐压及塑性优的PVC树脂组合物,其特征在于,所述甲基丙烯酸甲酯-苯乙烯共聚树脂是以甲基丙烯酸甲酯和苯乙烯为功能单体,通过乳液聚合法制得。4.根据权利要求1-3任一项所述的高耐压及塑性优的PVC树脂组合物,其特征在于,所述PVC树脂的平均聚合度为1000-1100、表观密度为0.58-0.6...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浩刘容德王晶张新华王晓敏王秀丽孙丽朋高磊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齐鲁分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北京,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