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具有网式油槽锥套的油膜轴承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204111 阅读:196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具有网式油槽锥套的油膜轴承,由径向承载组件、轴向承载组件、拆装机构、密封装置和其它连接件组成;径向承载组件包括锥套、衬套,锥套通过键连接与轧辊固定在一起,随轧辊同步旋转,与装配在轴承座上的衬套构成摩擦副;其特点是锥套的进油孔沿圆周均布,油槽由周向环形主油槽、副油槽与轴向线形油槽组成,三种油槽相互连通形成网状结构。润滑油由两边进油孔进入主油槽,再由主油槽进入轴线油槽、副油槽。它增大了油膜轴承锥套承载能力,有效的保证了锥套内锥面与轧辊之间润滑,拆装更为方便,并提高了机械加工效率。(*该技术在2015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板材轧钢机的油膜轴承。
技术介绍
在板材轧钢机中油膜轴承主要用来承受轧制压力并保证轧机低能耗稳定运行,现代轧机要求油膜轴承具有承载能力大且结构尺寸小的特点。现有的油膜轴承主要由径向承载组件、轴向承载组件、拆装机构、密封装置和其它连接件组成。径向承载组件主要为锥套、衬套,锥套通过键连接与轧辊固定在一起,随轧辊同步旋转;衬套装配在轴承座上,并由定位销固定,为静止件。锥套、衬套构成摩擦付,锥套旋转将压力油带入轴承间隙,当油膜轴承的工作直径、间隙、轴承转速、润滑油粘度理想匹配时,形成压力油膜以承受外载荷。锥套是一种锥形套筒,其外圆为工作面,内孔为锥形孔。目前,锥孔内中部开设一道环形油槽,许多条沿轴向的轴线油槽,工作面外圆设许多油孔并与油槽相通。这种结构虽可实现锥套内锥面与轧辊外锥面之间的润滑,减小两者锥面的摩擦和连接键的受力,但是分布在锥套上的油孔、油槽对油膜轴承的油膜的形成和有效面积都有一定影响,而使油膜轴承降低了承载能力,并且由于轴线油槽数量较多,使得机械加工效率较低。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在现有油膜轴承技术的基础上,为了增大油膜轴承锥套承载能力,拆装更为方便,对其上油孔和油槽的形状、数量进行合理布置,同时,简化轴承的结构,提高机械加工效率,而设计一种具有网式油槽锥套的油膜轴。本技术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一种具有网式油槽锥套的油膜轴承,由径向承载组件、轴向承载组件、拆装机构、密封装置和其它连接件组成;径向承载组件包括锥套、衬套,锥套通过键连接与轧辊固定在一起,随轧辊同步旋转,与装配在轴承座上的衬套构成摩擦付;其特点是锥套壁厚D≥19mm,锥套内圆表面内沿圆周方向环形设有若干条主油槽、付油槽,沿轴线方向设有若干条轴线油槽,主油槽、付油槽与轴线油槽纵横交织,形成网状结构并相互连通;锥套内边缘处的油槽为主油槽,在锥套承载区边缘的锥套工作面与主油槽上设有沿圆周均布若干个进油孔,进油孔接通锥套的工作面与内锥面的主油槽。本技术涉及的一种具有网式油槽锥套的油膜轴承与现有技术相比,突出的实质性特点与显著的技术进步是1、油膜轴承锥套内锥面采用网式油槽,进油孔为4到6个,对称分布于轴承承载区边缘,最大限度的减小了载荷对锥套的影响,同时润滑油具有一定的压力,使之能够由油孔进入油槽;2、油膜轴承锥套的油孔和内锥面的油槽布置、形状、数量更为合理,润滑油通过进油孔、网状油槽进入锥套内锥面与轧辊之间,有效的保证其间润滑,更有利于装拆。3、增大了油膜轴承中锥套承载能力,同时简化了轴承的结构,大大提高了锥套的机械加工效率。附图说明图1是油膜轴承结构示意图;图2是蛛网式油槽锥套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图1所示,一种具有网式油槽锥套的油膜轴承,由径向承载组件1、轴向承载组件2、拆装机构3、密封装置4和其它连接件5组成;径向承载组件包括锥套11、衬套12,锥套通过键6连接与轧辊7固定在一起,随轧辊同步旋转,与装配在轴承座上的衬套(静止件)构成摩擦付;其图2所示,锥套内圆表面内沿圆周方向环形设有若干条主油槽111和付油槽112,锥套内最边缘处的油槽一般为主油槽,主油槽与轴承进油孔相通,主油槽数量一般为6至12条,主油槽深约0.8-1mm,宽约7mm;付油槽深约0.4-0.6mm,宽约4mm;沿轴线方向设有若干条轴线油槽113,轴线油槽数量一般为4至12条,深约0.4-0.6mm,宽约4mm,所有油槽截面形状为圆弧形,主油槽和付油槽与轴线油槽纵横交织,形成网状结构并相互连通。在锥套承载区边缘与主油槽设置进油孔114,以轴承中心线沿圆周对称均匀分布;进油孔数量一般为2至6个,孔径φ5-φ10mm,进油孔接通锥套的工作面与内锥面的主油槽,而所述的进油孔最好设在主油槽与轴线油槽的交汇点。锥套的进油孔沿圆周均布,油槽由周向环形主油槽、付油槽与轴线油槽组成,三种油槽相互连通形成网状结构。润滑油由两边进油孔进入主油槽,再由主油槽进入轴线油槽、付油槽。锥套内锥面与轧辊外锥面保持润滑方便拆卸。本技术适用于锥套壁厚D≥19mm的油膜轴承中,可广泛应用于各种轧机及其它重型设备之中。权利要求1.一种具有网式油槽锥套的油膜轴承,由径向承载组件、轴向承载组件、拆装机构、密封装置与其它连接件组成;径向承载组件包括锥套、衬套,锥套通过键连接与轧辊固定在一起,随轧辊同步旋转,与装配在轴承座上的衬套构成摩擦付;其特征是所述的锥套壁厚D≥19mm,锥套内沿圆周方向环形设有若干条主油槽、付油槽,沿轴线方向设有若干条轴线油槽,主油槽、付油槽与轴线油槽纵横交织,形成网状结构并相互连通;锥套内边缘处的油槽为主油槽,在锥套承载区边缘的锥套工作面与主油槽上设有沿圆周均布若干个进油孔,进油孔接通锥套的工作面与内锥面的主油槽。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具有网式油槽锥套的油膜轴承,其特征是所述的锥套内的主油槽、付油槽的数量为6至12条。主油槽深约0.8-1mm,宽约7mm;付油槽深约0.4-0.6mm,宽约4mm;轴线油槽数量为4致12条,宽约0.4-0.6mm,宽约4mm,所有油槽截面形状为圆弧形。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具有网式油槽锥套的油膜轴承,其特征是所述的在锥套承载区边缘与主油槽设置进油孔,以轴承中心线沿圆周对称均匀分布;进油孔数量为2至6个,孔径φ5-φ10mm。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具有网式油槽锥套的油膜轴承,其特征是所述的进油孔设在主油槽与轴线油槽的交汇点。专利摘要本技术涉及一种具有网式油槽锥套的油膜轴承,由径向承载组件、轴向承载组件、拆装机构、密封装置和其它连接件组成;径向承载组件包括锥套、衬套,锥套通过键连接与轧辊固定在一起,随轧辊同步旋转,与装配在轴承座上的衬套构成摩擦副;其特点是锥套的进油孔沿圆周均布,油槽由周向环形主油槽、副油槽与轴向线形油槽组成,三种油槽相互连通形成网状结构。润滑油由两边进油孔进入主油槽,再由主油槽进入轴线油槽、副油槽。它增大了油膜轴承锥套承载能力,有效的保证了锥套内锥面与轧辊之间润滑,拆装更为方便,并提高了机械加工效率。文档编号B21B31/07GK2821260SQ20052002488公开日2006年9月27日 申请日期2005年9月16日 优先权日2005年9月16日专利技术者申福昌, 杨汇荣 申请人:太原重型机械集团有限公司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具有网式油槽锥套的油膜轴承,由径向承载组件、轴向承载组件、拆装机构、密封装置与其它连接件组成;径向承载组件包括锥套、衬套,锥套通过键连接与轧辊固定在一起,随轧辊同步旋转,与装配在轴承座上的衬套构成摩擦付;其特征是所述的锥套壁厚D≥19mm,锥套内沿圆周方向环形设有若干条主油槽、付油槽,沿轴线方向设有若干条轴线油槽,主油槽、付油槽与轴线油槽纵横交织,形成网状结构并相互连通;锥套内边缘处的油槽为主油槽,在锥套承载区边缘的锥套工作面与主油槽上设有沿圆周均布若干个进油孔,进油孔接通锥套的工作面与内锥面的主油槽。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申福昌杨汇荣
申请(专利权)人:太原重型机械集团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14[中国|山西]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