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实验可视化板式换热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2030399 阅读:20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9-04 04:2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实验可视化板式换热器,包括换热芯体(12)和壳体;所述换热芯体(12)设置于矩形盲板和上下压板内,换热芯体由换热板片(14)堆叠而成;所述换热板之间设有换热通道和冷流体进口(7)和冷流体出口(9);所述相邻换热板之间设有热流体进口(3)和热流体出口(5);所述换热板片(14)的两侧面分别设有凸起和凹槽;所述壳体为有机玻璃,可以直观的看到冷侧和热测出入口流体以及换热芯体外围流体的流动情况。

An Experimental Visualization Plate Heat Exchanger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实验可视化板式换热器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实验可视化板式换热器,属于换热器领域。
技术介绍
板式换热器相对于其他形式的换热器具有占地面积小,结构紧凑、对数平均温差小等优点,高校用于实验的板换设备紧凑,针对实验室的板式换热器性能试验,通常压力小于0.5MPa,温度小于120℃,除了芯体外盲板、压板等材料全部为钢板,质量大且造价高。
技术实现思路
根据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本专利技术要解决的问题是:能够提供一种轻量化的板式换热器,并且能可以直观的看到冷侧和热侧出入口流体以及换热芯体外围流体的流动情况。本专利技术所述的一种实验可视化板式换热器,包括换热芯体(12)和壳体,换热芯体(12)是采用不锈钢材料的一体结构,换热芯体(12)由换热板对相互堆叠置于壳体中,换热板对由两片对称的换热板片(14)组成;换热板之间设有换热通道和冷侧进口(7)和冷侧出口(9),相邻换热板之间设有热侧进口(3)和热侧出口(5),换热芯体的热侧流道(15)和冷侧流道(16)横向交错互不相同,换热芯体的四个侧面的外缘向外凸出。外壳是由两片热侧盲板(6)、两片冷侧盲板(8)、四个立柱(2)、上压板(1)、下压板(11)组成,立柱(2)、上压板(1)和下压板(11)与换热芯体(12)的外边缘固定连接,热侧盲板(6)、冷侧盲板(8)和立柱(2)、上压板(1)和下压板(11)固定连接,热侧盲板(6)、冷侧盲板(8)与换热芯体(12)外边缘接触并且有密封件,热侧盲板(6)、冷侧盲板(8)、上压板(1)和下压板(11)和立柱(2)均为有机玻璃。换热板片(14)为不锈钢板片,厚度为0.8~2mm,通过压制形成凸起和凹槽的形状,一侧的凸起是由另一侧的凹槽形成的,两张板片对称重叠组成一个板对。换热芯体(12)为立方体,热侧流道(15)和冷侧流道(16)横向交错呈夹角为90°,冷热流体充分换热。换热芯体(12)各板对之间有四个齿形板(13)固定,通过焊接的方式使齿形板(13)和换热板连接。换热芯体(12)四个侧面均有折流装置(10),折流装置(10)的外端面与换热芯体(12)的外边缘平齐,折流装置(10)与热侧盲板(6)、冷侧盲板(8)的接触部分安装有密封件。折流装置(10)可以使冷侧流体和热侧流体在芯体内折流,充分换热。换热芯体(12)的热侧进口(3)和热侧出口(5)均在矩形盲板一侧;冷侧和热侧呈90°方向,外接接管法兰,接管法兰材料为有机玻璃。热侧盲板(6)、冷侧盲板(8)、上压板(1)和下压板(11)和立柱(2)均为有机玻璃,并且能可以直观的看到冷侧和热侧出入口流体以及换热芯体外围流体的流动状况。热侧盲板(6)、冷侧盲板(8)、立柱(2)均有通孔,上压板(1)和下压板(11)上有螺纹孔,通过螺栓(4)与换热芯体(12)固定连接,操作简单便捷。本专利技术与现有技术相比的优点为:本专利技术传热效率高,结构紧凑,质量轻化,维修成本低,本专利技术适用于工作压力低于0.8MPa,温度低于200℃以下的液液换热;可以直观的看到冷侧和热侧出入口流体以及换热芯体外围流体的流动情况,为以后的设计增加积累经验。附图说明图1是本专利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省去四块矩形盲板的结构示意图图3是换热芯体的结构示意图图中:1、上压板;2、立柱;3、热侧进口;4、螺栓;5、热侧出口;6、热侧盲板;7、冷侧进口;8、冷侧盲板;9、冷侧出口;10、折流组件;11、下压板;12、换热芯体;13、齿形板;14、换热板片;15、热侧流道;16、冷侧流道。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做进一步描述:如图1所示,本专利技术所述的一种实验可视化板式换热器,包括换热芯体(12)和壳体,换热芯(12)体是不锈钢材料的一体结构。换热芯体(12)如图3所示,换热芯体由换热板对相互堆叠置于壳体中,换热板对由两片对称的换热板片(14)组成;换热板片为不锈钢板片,厚度为0.8~2mm,通过压制形成凸起和凹槽的形状,一侧的凸起是由另一侧的凹槽形成的,换热芯体各板对之间有四个齿形板(13)固定,通过焊接的方式使齿形板和换热板连接。换热板之间设有换热通道;换热芯体的热侧流道(15)和冷侧流道(16)横向交错互不相同;热侧流道(15)和冷侧流道(16)横向交错呈夹角为90°,冷热流体充分换热。换热芯体(12)的四个侧面的外缘向外凸出;换热芯体(12)四个侧面均有折流装置(10),折流装置(10)的外端面与换热芯体(12)的外边缘平齐,折流装置(10)与热侧盲板(6)、冷侧盲板(8)的接触部分安装有密封件。折流装置可以使冷侧流体和热侧流体在新体内折流,充分换热。外壳是由两片热侧盲板(6)、两片冷侧盲板(8)、四个立柱(2)、上压板(1)、下压板(11)组成,立柱(2)、上压板(1)和下压板(11)与换热芯体(12)的外边缘固定连接,矩形盲板(6、8)和立柱(2)、上压板(1)、下压板(11)固定连接,热侧盲板(6)、冷侧盲板(8)与换热芯体(12)外边缘接触并且有密封件。热侧盲板(6)、冷侧盲板(8)、立柱(2)均有通孔,上压板(1)、下压板(11)上有螺纹孔,通过螺栓(4)与换热芯体(12)固定连接,操作简单便捷。热侧盲板(6)、冷侧盲板(8)、上压板(1)、下压板(11)和立柱(2)均为有机玻璃,并且能可以直观的看到冷侧和热侧出入口流体以及换热芯体外围流体的流动情况。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可视化板式换热器,包括换热芯体(12)和壳体,其特征在于,换热芯体由换热板对相互堆叠置于壳体中,换热板对由两片对称的换热板片(14)组成,换热板之间设有换热通道和冷侧进口(7)和冷侧出口(9),相邻换热板之间设有热侧进口(3)和热侧出口(5),换热芯体的热侧流道(15)和冷侧流道(16)横向交错互不相同,换热芯体的四个侧面的外缘向外凸出;外壳是由两片热侧盲板(6)、两片冷侧盲板(8)、四个立柱(2)、上压板(1)和下压板(11)组成,立柱(2)、上压板(1)和下压板(11)与换热芯体(12)的外边缘固定连接,热侧盲板(6)、冷侧盲板(8)和立柱(2)、上压板(1)和下压板(11)固定连接,热侧盲板(6)、冷侧盲板(8)与换热芯体(12)外边缘接触并且有密封件,热侧盲板(6)、冷侧盲板(8)、上压板(1)和下压板(11)和立柱(2)均为有机玻璃。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可视化板式换热器,包括换热芯体(12)和壳体,其特征在于,换热芯体由换热板对相互堆叠置于壳体中,换热板对由两片对称的换热板片(14)组成,换热板之间设有换热通道和冷侧进口(7)和冷侧出口(9),相邻换热板之间设有热侧进口(3)和热侧出口(5),换热芯体的热侧流道(15)和冷侧流道(16)横向交错互不相同,换热芯体的四个侧面的外缘向外凸出;外壳是由两片热侧盲板(6)、两片冷侧盲板(8)、四个立柱(2)、上压板(1)和下压板(11)组成,立柱(2)、上压板(1)和下压板(11)与换热芯体(12)的外边缘固定连接,热侧盲板(6)、冷侧盲板(8)和立柱(2)、上压板(1)和下压板(11)固定连接,热侧盲板(6)、冷侧盲板(8)与换热芯体(12)外边缘接触并且有密封件,热侧盲板(6)、冷侧盲板(8)、上压板(1)和下压板(11)和立柱(2)均为有机玻璃。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视化板式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板片(14)凸起由另一侧的凹槽形成,所述凹槽和凸起的高度为...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炳成王韶翊张萌萌
申请(专利权)人:青岛科技大学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山东,37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