枢纽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202897 阅读:187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用于折叠式手机等的枢纽装置(1),具有一对接触部件(5,6)和以使该一对接触部件(5,6)相互推压接触的方式施力的施力机构(7),形成有在一个接触部件(5)的径向上延伸的突出部(54)和在另一个接触部件(6)上用于使所述突出部出入的凹部(64),所述凹部(64)由所述接触部件的径向内侧和外侧的内侧凹部和径向外侧的外侧凹部构成,内侧凹部沿中心线形成,外侧凹部自内侧凹部向外侧宽度变宽,凹部侧面整体形成“ㄑ”字状。(*该技术在2021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适合于折叠式手机等用的枢纽装置
技术介绍
一般,如图18及图19所示,折叠式手机,包括送话部A和受话部B,送活部A和受话部B通过枢纽装置(未图示)相互连接起来,可在图18中实线所示相互接触的不使用位置和图19中实线所示通话位置之间转动。而且,当送话部A和受话部B相互构成的角度比规定角度α小时,设置在枢纽装置内的施力机构便使其转动至不使用位置,并保持在该位置上。当相互构成的角度比规定的角度β大时,施力机构便使其转动至通话位置,并保持在该位置上。枢纽装置如图20所示,具有相互相向地配置的一对接触板(接触部件)C、D,和为了使这一对接触板C、D相互靠近而施力的施力机构(未图示)。一对接触板C、D,各自不能转动地连接在送话部A和受话部B。因此,接触板C、D随着送话部A和受话部B的回转而相对回转。在一方的接触板C的与接触板D的相向面上,在周向上间隔180°配置形成有一对突出部C1、C1。在另一方的接触板D的与接触板C的相向面上,在周向上间隔180°配置形成有一对凹部D1、D1。突出部C1及凹部D1,利用施力机构所施的力将送话部A和受话部B保持在不使用位置或通话位置上。即,如图21所示,突出部C1及凹部D1断面均呈圆弧状,当送话部A和受话部B位于不使用位置时,如图21(A)所示,在稍离开各自中央部而靠接触板C、D周向的位置上相互接触。因此,施力机构所施的力变成使接触板C向箭头方向转动的转动施力(使接触板D朝着与箭头方向相反的方向回转的转动施力)。利用该转动施力将送话部A和受话部B保持在不使用位置上。如图21(B)所示,当送话部A和受话部B构成的角度小于α时,突出部C1的稍离开中央部的部位与凹部D1的一端部接触。于是,接触板C被向图21(B)的箭头方向施力,使送话部A及受话部B转动至不使用位置。在送话部A与受话部B构成的角度大于β时,突出部C1和凹部D1成为和图21(B)所示的状态对称的状态。因此,接触板C朝着与箭头方向相反的方向施力,使送话部A和受话部B转动至通话位置。在送话部A和受话部B位于通话位置时,如图21(C)所示,突出部C1与凹部D1在中央部相互进行推压接触。在该状态下,施力机构所施的力只将突出部C1向凹部D1的底面推压,不会变成转动施力。但是,当接触部件C、D从图21(C)所示的位置(下称中立位置)向任一方向转动时,施力机构的施力便变成转动施力,使接触部件C、D回到中立位置。因此,送话部A及受话部B被保持在通话位置。如图22及图23所示,从接触板C、D的轴线方向看时,突出部C1形成大致长方形状,而凹部D1则有形成长方形状的和形成扇形的。接触板C、D位于中立位置时,在凹部D1形成任一种形状的情况下,突出部C1和凹部D1均在两者的中央部进行线接触。但是,当接触板C、D相对回转并在角度α范围内离开中立位置时,在凹部D1为长方形的情况下,只有突出部C1的外周侧端部与凹部D1接触,凹部D1为扇形时,只有突出部C1的内周侧端部与凹部D1接触。因此,现有的枢纽装置存在着突出部C1早期磨损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解决所述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枢钮装置,其具有一对相互相向配置的可相对回转的接触部件,和为了使这一对接触部件相互推压接触而施力的施力机构,在所述一对接触部件的相向面的一侧,形成有向接触部件的径向延伸的突出部,在另一侧的接触面上,形成有随着所述一对接触部件的相对回转而使所述突出部相应出入的凹部,所述凹部由所述接触部件径向内侧的内侧凹部和径向外侧的外侧凹部构成,与所述突出部的一侧部相接触的所述内侧及外侧凹部的各一侧面,以从所述接触部件的轴线方向看时整体呈“<”字状的形式,使所述内侧凹部的一侧面与所述接触部件的径线平行地形成,使所述外侧凹部的一侧面的内侧端部与所述内侧凹部的一侧面的外侧端部交叉,外侧端部随着向所述接触部件的径向外侧靠近而向周向离开所述内侧凹部,以此方式使所述外侧凹部的一侧面相对于所述内侧凹部的一侧面倾斜。最好以使所述外侧凹部的一侧面的所述接触部件周向的一端部与所述接触部件的相向面相接触的方式配置所述外侧凹部的一侧面。所述内侧凹部及所述外侧凹部的一侧面最好由向外侧凸的圆弧面形成。所述内侧凹部及所述外侧凹部,从所述固定盘的轴线方向看时,最好相对于通过所述内侧凹部及所述外侧凹部的宽度方向中央、并且与所述接触部件的轴线正交的中心线对称地形成。在使所述一对接触部件回转到规定的中立位置时,最好所述突出部与所述内侧凹部的两侧部接触。附图说明图1是表示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的正视图;图2是图1的X方向向视图;图3是图1的Y方向向视图;图4是图1的Z方向向视图;图5是该实施例的正剖面图;图6是该实施例的分解立体图;图7是表示该实施例使用的第1固定部件的图,图7(A)是其正视图,图7(B)是其右侧视图,图7(C)是其俯视图,图7(D)是其仰视图,图7(E)是其正剖面图;图8是表示该实施例使用的第2固定部件的图,图8(A)是其正视图,图8(B)是其右侧视图,图8(C)是其俯视图,图8(D)是其仰视图,图8(E)是其侧剖面图;图9是表示该实施例使用的可动盘的图,图9(A)是其正视图,图9(B)是其右侧视图,图9(C)是其俯视图,图9(D)是其仰视图,图9(E)是其正剖面图;图10是表示该实施例使用的固定盘的图,图10(A)是其俯视图,图10(B)是其右侧视图,图10(C)是其正剖面图,图10(D)是其仰视图;图11是表示可动盘和固定盘回转到中立位置时的凹部与突出部的关系的俯视图;图12是沿图11的X-X线的剖面图;图13是沿图11的Y-Y线的剖面图; 图14是表示可动盘和固定盘从中立位置稍回转后的凹部与突出部的关系的俯视图;图15是表示本专利技术的突出部与凹部的接触范围的图;图16是表示现有的突出部与凹部的接触范围的图;图17是表示本专利技术的另外的实施例的和图12一样的剖面图;图18是表示使用本专利技术的枢纽装置的手机的一例,是以送话部和受话部回转到不使用位置时的状态表示的图;图19是表示该手机的一例,是以送话部和受话部回转到通话位置时的状态表示的图;图20是表示现有枢纽装置的一对接触板的立体图;图21是表示形成于图20所示的一对接触板上的突出部与凹部的关系的放大剖面图,图21(A)表示送话部和受话部回转到不使用位置时的状态,图21(B)表示送话部和受话部从不使用位置回转α角度时的状态,图21(C)表示送话部和受话部回转到通话位置时的状态;图22是表示现有枢纽装置的突出部和凹部的一例的俯视图;图23是表示现有枢纽装置的突出部和凹部的另一例的俯视图。具体实施例方式以下,参照图1~图16,对将本专利技术应用于用在所述折叠式手机上的枢纽装置的一实施例进行说明。另外,本专利技术还可用于手机之外的将回转的2个部件可回转地连接起来的其他枢纽装置。如图1~图6所示,枢纽装置1包括第1、第2固定部件2、3,枢轴4,可动盘(接触部件)5,固定盘(接触部件)6及螺旋弹簧(施力机构)7。这些部件2~7是轴线相互一致地配置的。第1固定部件2如图1~图6及图7所示,形成一端部具有底部21、另一端部开口的有底圆筒状,在其轴线与送话部A和受话部B的回转轴线一致的状态下,不能回转地连接在送话部A和受话部B中的某一方。底部21的中央部形成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枢纽装置,其包括相互相向配置的可相对回转的一对接触部件,和以使这一对接触部件相互推压接触的方式施力的施力机构,在所述一对接触部件的相向面的一侧上,形成有在接触部件的径向上延伸的突出部,在另一侧的接触面上,形成有所述突出部随着所述一对接触部件的相对回转而相应出入的凹部,其特征在于,所述凹部是由所述接触部件的径向内侧的内侧凹部和径向外侧的外侧凹部构成的,与所述突出部的一侧部接触的所述内侧及外侧凹部的各一侧面,从所述接触部件的轴线方向看时,整体成“<”字状,所述内侧凹部 的一侧面与所述接触部件的径线平行地形成,所述外侧凹部的一侧面相对于所述内侧凹部的一侧面倾斜,其内侧端部与所述内侧凹部的一侧面的外侧端部交叉,外侧端部随着向所述接触部件的径向外侧靠近,而自所述内侧凹部向周向离开。

【技术特征摘要】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大嶋一吉越川伸市郎今井克也
申请(专利权)人:思嘎茨讷工业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JP[日本]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