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防堵型多孔中央静脉导管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2015846 阅读:35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9-03 23:4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防堵型多孔中央静脉导管,包括中央静脉主管,所述中央静脉主管的内部连接有螺旋形内壁,中央静脉主管的下端连接有锥形管,所述螺旋形内壁的两侧与中央静脉主管的内壁固定连接,且螺旋形内壁的下端延伸至锥形管内,螺旋形内壁位于锥形管内的一端与锥形管的内壁连接。本防堵型多孔中央静脉导管,通过在中央静脉主管内连接有螺旋形内壁,将中央静脉主管和锥形管分别分隔成血液引出区和血液引入区,实现°第二静脉端导管孔和动脉端导管孔的最大排布,第二静脉端导管孔和动脉端导管孔的数量均不少于三个,导管采用多开孔设计,保证血液的交换速度,不受单侧血管壁影响,同时防止导管堵塞,达到透析充分性的要求。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防堵型多孔中央静脉导管
本技术涉及中央静脉导管
,具体为一种防堵型多孔中央静脉导管。
技术介绍
临时中心静脉留置导管是血液透析治疗中最常采用的血管通路方式,广泛使用于慢性肾衰竭永久血管通路建立前或功能障碍时过渡使用,急性肾衰竭、急性药物中毒等临时血液净化治疗中。该类导管置入简单,在临床上应用非常广泛,平均使用寿命1-3个月。在使用过程中多数的留置导管会出现引流血量不足的问题。在血液净化治疗中,为了保证治疗能够顺利及有效的进行,血流量是最重要的因素之一,血流量大小对透析效果及是否出现相应并发症至关重要。目前常规的血液透析导管上动动脉端导管孔均只有一个,动脉端位于侧壁,在临床使用中,导管孔容易与血管壁贴合造成导管孔堵塞,引起引血量减少、断流等情况,不能达到充分透析所要求的200-280ml/min的血流量,且留置导管易于堵塞及形成血栓,使得导管不能使用,而血流量过低可能增加抗凝剂使用剂量造成全身出血倾向,亦可导致管路透析器凝血使得患者丢失大量血液,严重者甚至威胁患者生命。因此,开发一种能够多方位、多角度引流血液防止透析血流量不足的防堵型多孔中央静脉导管,可以即时改善上述问题,进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防堵型多孔中央静脉导管,包括中央静脉主管(1),其特征在于:所述中央静脉主管(1)的内部连接有螺旋形内壁(2),中央静脉主管(1)的下端连接有锥形管(3),所述螺旋形内壁(2)的两侧与中央静脉主管(1)的内壁固定连接,且螺旋形内壁(2)的下端延伸至锥形管(3)内,螺旋形内壁(2)位于锥形管(3)内的一端与锥形管(3)的内壁连接,螺旋形内壁(2)将中央静脉主管(1)和锥形管(3)分别分隔成血液引出区(11)和血液引入区(12),螺旋形内壁(2)的下端连接有梯形尾壁(21),梯形尾壁(21)的下端与锥形管(3)的端口连接,梯形尾壁(21)的两侧分别与锥形管(3)的内壁固定连接,所述锥形管(...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防堵型多孔中央静脉导管,包括中央静脉主管(1),其特征在于:所述中央静脉主管(1)的内部连接有螺旋形内壁(2),中央静脉主管(1)的下端连接有锥形管(3),所述螺旋形内壁(2)的两侧与中央静脉主管(1)的内壁固定连接,且螺旋形内壁(2)的下端延伸至锥形管(3)内,螺旋形内壁(2)位于锥形管(3)内的一端与锥形管(3)的内壁连接,螺旋形内壁(2)将中央静脉主管(1)和锥形管(3)分别分隔成血液引出区(11)和血液引入区(12),螺旋形内壁(2)的下端连接有梯形尾壁(21),梯形尾壁(21)的下端与锥形管(3)的端口连接,梯形尾壁(21)的两侧分别与锥形管(3)的内壁固定连接,所述锥形管(3)的下端开设有第一静脉端导管孔(31),锥形管(3)靠近血液引入区(12)一侧的管壁上开设有第二静脉端导管孔(32),锥形管(3)靠近血液引出区(11)一侧的管壁上开设有动脉端导管孔(33)。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防堵...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徐艺
申请(专利权)人:深圳市第二人民医院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