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稻-萍-鸭立体种养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22012240 阅读:165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9-03 23:0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稻‑萍‑鸭立体种养系统,属于立体种养系统技术领域。所述立体种养系统包括两块稻田和一鸭舍,鸭舍设于两块稻田之间,两块稻田上的水稻之间种植有红萍,稻田的周缘设有围栏网;鸭舍的相对两侧面上分别开设有朝向稻田的门A和门B;鸭舍顶部设有用于种养母萍的蓄水池,蓄水池的顶部安装有遮阴装置;鸭舍的顶部开设有通孔,通孔处设有出水管,出水管上设有电磁阀,出水管位于所述鸭舍内的一端设有喷头;鸭舍的内底部周缘开设有相连通的流水槽,流水槽上位于所述鸭舍的边角处开设有排水口,排水口与稻田通过连通。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以萍喂鸭,鸭粪肥田,鸭食稻虫,促稻生长,从而实现动植物合理配置,稻鸭双丰收。

A Rice-Azolla-Duck Stereo Breeding System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稻-萍-鸭立体种养系统
本技术涉及立体种养系统
,特别是一种稻-萍-鸭立体种养系统。
技术介绍
目前,种植业和养殖业一般是相互独立的,使得各种原料的综合利用率较低,难以实现高的投入产出比。立体种养可充分利用土地、水源等自然资源,提高产值,促农增收,因此,立体种养已成为新型农业的发展趋势和产业扶贫的重要技术手段。如在稻田养鸭,不仅提高稻田肥力,减少虫害草害,提高稻米产量和品质,而且节省生产成本,实现稻鸭双丰收。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专利技术目的是提供一种稻-萍-鸭立体种养系统,该种养系统以萍喂鸭,鸭粪肥田,鸭食稻虫,促稻生长,从而实现动植物合理配置,且稻田养萍解决了鸭子的健康食源问题。为达到上述目的,本技术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稻-萍-鸭立体种养系统,包括两块稻田和一鸭舍,所述鸭舍设于所述两块稻田之间,所述两块稻田上的水稻之间种植有红萍,所述稻田的周缘设有围栏网;所述鸭舍的相对两侧面上分别开设有门A和门B,门A朝向一所述稻田,门B朝向另一所述稻田;所述鸭舍顶部设有用于种养母萍的蓄水池,所述母萍用于繁殖红萍,所述蓄水池的顶部安装有遮阴装置;所述鸭舍的顶部开设有连通所述蓄水池的通孔,所述通孔处设有出水管,所述出水管上设有电磁阀,所述出水管位于所述鸭舍内的一端设有喷头;所述鸭舍的内底部周缘开设有相连通的流水槽,所述流水槽上位于所述鸭舍的边角处开设有排水口,所述排水口与所述稻田通过引流管连通;所述鸭舍的外侧面设有用于控制所述电磁阀的开关。进一步地,所述蓄水池的长度和宽度均大于所述鸭舍的长度和宽度。进一步地,所述通孔为2-5个,所述喷头至所述鸭舍底部的距离为所述鸭舍高度的1/8至1/6。进一步地,所述蓄水池的朝向稻田的两侧面上均开设有出水口。进一步地,所述围栏网为尼龙网。进一步地,所述遮阴装置包括支撑杆和设于所述支撑杆上的遮阴网,所述支撑杆固设于所述蓄水池的周壁上,所述支撑杆为可伸缩支撑杆。进一步地,所述遮阴网与所述支撑杆可拆卸连接。由于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本技术具有以下有益效果:1.本技术可提高土地利用率,实现稻鸭双丰收。2.本技术通过稻田养鸭,以萍喂鸭,鸭粪肥田,鸭食稻虫,促稻生长,从而实现动植物合理配置,且稻田养萍解决了鸭子的健康食源问题。3.本技术还通过设置与蓄水池连接的出水管、喷头、流水槽、引流管等,可使鸭舍内的鸭粪被冲至稻田中,不仅保证了鸭舍的干净卫生,还可使鸭舍内的鸭粪为稻田所利用,提高了鸭粪的利用率,进一步增加了稻田的肥力。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中鸭舍的结构示意图。图中,1-稻田,11-稻田A,12-稻田B,2-鸭舍,21-门A,22-门B,23-出水管,24-电磁阀,25-喷头,26-流水槽,27-排水口,28-开关,3-围栏网,4-蓄水池,41-出水口,5-遮阴装置,51-支撑杆,52-遮阴网。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专利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专利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专利技术保护的范围。需要说明的是,当组件被称为“固定于”另一个组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组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组件。当一个组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组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组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组件。当一个组件被认为是“设置于”另一个组件,它可以是直接设置在另一个组件上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组件。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专利技术的
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专利技术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例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专利技术。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及/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实施例如图1和图2所示,一种稻-萍-鸭立体种养系统,包括两块稻田1和一鸭舍2,所述鸭舍2设于所述两块稻田1之间,鸭舍2的底面高于稻田1的水平面,以防止稻田1中的水流进鸭舍2。所述两块稻田1上的水稻之间种植有红萍,所述稻田1的周缘设有围栏网3,本实施例中所述围栏网3选用尼龙网。两块稻田1分别为稻田A11和稻田B12,鸭舍2的相对两侧面上分别开设有门A21和门B22,门A21朝向所述稻田A11,门B22朝向所述稻田B12。开门A21后,放鸭子至稻田A11,进食稻田A11中放养的红萍,当稻田A中的红萍减少至1/5时,关闭门A,保证稻田A中红萍的生长;开启门B,放养鸭子至稻田B,进食稻田B中放养的红萍,当稻田B中的红萍减少至1/5时,关闭门B,开启门A,以此循环,以保证两块稻田1中红萍的生长,保证鸭子的食物充足。所述鸭舍2顶部设有用于种养母萍的蓄水池4,所述母萍用于繁殖红萍,从而保证稻田A11和稻田B12中的红萍的繁殖生长。所述蓄水池4的侧面开设有出水口41,防止雨水较大时蓄水池4水满。且排水口41分别设在朝向稻田A11和稻田B12的两侧面,使排出的水可流至稻田上,为稻田提供水资源。所述蓄水池4的顶部安装有遮阴装置5,所述遮阴装置5包括支撑杆51和设于所述支撑杆51上的遮阴网52,所述支撑杆51固设于所述蓄水池4的周壁上,所述支撑杆51为可伸缩支撑杆。且所述遮阴网52与所述支撑杆51可拆卸连接。遮阴装置5主要在夏季时安装,以防止高温环境影响红萍生长,且遮阴装置5结合所设置的蓄水池4及在蓄水池4种养红萍也有利于鸭舍2的降温,利于鸭子居住。所述鸭舍2的顶部开设有连通所述蓄水池5的通孔(图未示),所述通孔处设有与通孔孔径相适配的出水管23,所述出水管23上设有电磁阀24,所述出水管23的位于所述鸭舍2内的一端设有喷头25;所述鸭舍2的内底部周缘开设有相连通的流水槽26,本实施例中流水槽26为长条形凹槽。所述流水槽26上位于所述鸭舍2的边角处开设有排水口27,所述排水口27与所述稻田1通过引流管(图未示)连通。所述鸭舍2的外侧面设有用于控制所述电磁阀24通断的开关28,当然其他实施例中也可通过一无线控制器(或遥控器)对电磁阀24的通断进行无线控制。这一设置使鸭舍内的鸭粪被冲至稻田中,不仅保证了鸭舍的干净卫生,还可使鸭舍内的鸭粪为稻田所利用,提高了鸭粪的利用率,进一步增加了稻田的肥力。进一步地,本实施例中所述蓄水池4的长度和宽度均大于所述鸭舍2的长度和宽度,以使鸭舍2得到更好的降温效果,为鸭子提供更舒适的居住环境,促进鸭子的健康成长。进一步地,根据鸭舍2的大小,所述通孔可设2-5个,所述喷头25至所述鸭舍2底部的距离为所述鸭舍2高度的1/8至1/6。本实施例中优选设3个通孔,所述喷头25至所述鸭舍2底部的距离优选设为所述鸭舍2高度的至1/7,以在节约出水管23材料的情况下使喷头25可充分地将鸭舍2冲洗干净。本技术可提高土地利用率,实现稻鸭双丰收。同时,本技术通过稻田养鸭,以萍喂鸭,鸭粪肥田,鸭食稻虫,促稻生长,从而实现动植物合理配置,且稻田养萍解决了鸭子的健康食源问题。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稻‑萍‑鸭立体种养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两块稻田和一鸭舍,所述鸭舍设于所述两块稻田之间,所述两块稻田上的水稻之间种植有红萍,所述稻田的周缘设有围栏网;所述鸭舍的相对两侧面上分别开设有门A和门B,门A朝向一所述稻田,门B朝向另一所述稻田;所述鸭舍顶部设有用于种养母萍的蓄水池,所述母萍用于繁殖红萍,所述蓄水池的顶部安装有遮阴装置;所述鸭舍的顶部开设有连通所述蓄水池的通孔,所述通孔处设有出水管,所述出水管上设有电磁阀,所述出水管位于所述鸭舍内的一端设有喷头;所述鸭舍的内底部周缘开设有相连通的流水槽,所述流水槽上位于所述鸭舍的边角处开设有排水口,所述排水口与所述稻田通过引流管连通;所述鸭舍的外侧面设有用于控制所述电磁阀的开关。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稻-萍-鸭立体种养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两块稻田和一鸭舍,所述鸭舍设于所述两块稻田之间,所述两块稻田上的水稻之间种植有红萍,所述稻田的周缘设有围栏网;所述鸭舍的相对两侧面上分别开设有门A和门B,门A朝向一所述稻田,门B朝向另一所述稻田;所述鸭舍顶部设有用于种养母萍的蓄水池,所述母萍用于繁殖红萍,所述蓄水池的顶部安装有遮阴装置;所述鸭舍的顶部开设有连通所述蓄水池的通孔,所述通孔处设有出水管,所述出水管上设有电磁阀,所述出水管位于所述鸭舍内的一端设有喷头;所述鸭舍的内底部周缘开设有相连通的流水槽,所述流水槽上位于所述鸭舍的边角处开设有排水口,所述排水口与所述稻田通过引流管连通;所述鸭舍的外侧面设有用于控制所述电磁阀的开关。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稻-萍-鸭...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忠义唐红琴何铁光韦彩会董文斌蒙炎成
申请(专利权)人:广西壮族自治区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环境研究所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西,4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