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源施硒对茶叶含硒量、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活性及品质影响的研究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20721405 阅读:60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3-30 16:59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外源施硒对茶叶含硒量、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活性及品质影响的研究方法,包括以下步骤:(1)试验设置6个氨基酸螯合硒液肥浓度梯度,肥料兑水后选择阴天进行淋施,设3次重复,每小区面积一致;(2)施硒后采两叶一心叶片,蒸馏水漂洗3次,滤纸擦干,取新鲜叶片用于抗氧化酶的测定,其余叶片杀青,接着烘干,粉碎过筛,制得茶叶粉碎物;(3)采用步骤二制得的茶叶粉碎物进行茶叶含硒量、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活性、茶多酚含量、茶多糖含量的测定。本发明专利技术研究在探索外源施硒对茶叶含硒量、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活性及品质的影响作了初步探讨,为更深入研究硒在茶叶体内的动态变化及硒调控茶叶生理机制提供理论依据。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外源施硒对茶叶含硒量、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活性及品质影响的研究方法
本专利技术属于硒调控茶叶生理机制
,具体涉及一种外源施硒对茶叶含硒量、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活性及品质影响的研究方法。
技术介绍
硒(Se)是人体必需的15种微量元素之一,也是一种与人体多种疾病相关的非金属微量元素之一。1973年硒被发现和证实是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的组成成分,它是一种重要的含硒抗氧化酶,能够有效的清除活性氧,阻断脂质过氧化的链式反应,以确保生物体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我国72%的地区属于缺硒或低硒地区,低硒区的硒日摄入量显著低于世界卫生组织(WHO)推荐的摄入量,造成了严重的人体健康问题。植物是天然有机硒合成的生化工厂,可将无机硒转化为安全有效的有机硒,能为人类提供有效性高的有机硒源,是人体摄取硒的主要来源。茶树是一种集硒植物,有机硒是茶叶中硒的主要形态。茶是世界三大健康饮料之一,长期日均饮用500mL富硒茶,可使人们能主动而又不间断摄适量硒,是人体补充硒元素的理想途径之一。虽然目前对于硒是否为植物的必需微量元素尚无定论,但是已经有许多的证据表明硒对植物的生长发育和品质均具有重要影响。因此,研究硒对茶叶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活性及品质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外源施硒对茶叶含硒量、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活性及品质影响的研究方法,以解决硒对茶叶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活性及品质的影响存在的问题。为解决以上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采用以下技术方案:一种外源施硒对茶叶含硒量、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活性及品质影响的研究方法,包括以下步骤:步骤一:试验设置6个氨基酸螯合硒液肥浓度梯度,肥料兑水后选择阴天进行淋施,设3次重复,每小区面积一致;步骤二:施硒后采两叶一心叶片,蒸馏水漂洗3次,滤纸擦干,取新鲜叶片用于抗氧化酶的测定,其余叶片杀青,接着烘干,粉碎过筛,制得茶叶粉碎物;步骤三:采用步骤二制得的茶叶粉碎物进行茶叶含硒量、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活性、茶多酚含量、茶多糖含量的测定。进一步地,步骤一中所述6个氨基酸螯合硒液肥浓度梯度分别为0、9、12、15、18、21L/hm2。进一步地,步骤一中肥料的兑水量为750-1200L/hm2。进一步地,步骤一中所述每小区面积为50m2。进一步地,步骤二中施硒后30d采两叶一心叶片。进一步地,步骤二中其余叶片是在105℃下进行杀青5min的。进一步地,步骤二中烘干的温度为55℃。进一步地,步骤三中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活性的测定如下:取步骤二制得的茶叶粉碎物0.5g,加入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的提取液3mL,冰浴研磨成匀浆,在3000r/min下离心10min,取上清液在12000r/min下离心5min,取上清液用于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活性测定。本专利技术具有以下有益效果:(1)当淋施硒肥浓度小于15L/hm2,茶叶的含硒量随着硒肥浓度的增大而升高,施硒肥浓度在18-21L/hm2时,茶叶含硒量无显著变化;硒处理可以明显提高茶叶的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活性,硒肥浓度在15L/hm2时,酶活性最强。施硒后,可以增加茶的茶多酚、茶多糖含量,在18L/hm2硒处理下,茶多酚、茶多糖含量最高。(2)本专利技术研究在探索外源施硒对茶叶含硒量、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活性及品质的影响作了初步探讨,为更深入研究硒在茶叶体内的动态变化及硒调控茶叶生理机制提供理论依据。附图说明图1为供硒水平对茶叶含硒量的影响图;图2为供硒水平对茶叶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活性的影响图;图3为供硒水平对茶叶茶多酚的影响图;图4为供硒水平对茶叶茶多糖的影响图。具体实施方式1材料与方法1.1供试材料试验地位于东经109°56′59″,北纬23°18′36″,海拔46米的广西桂平碧水西山茶园基地,供试品种为金宣茶,树龄14年。土壤理化性质见表1。表1土壤理化性质1.2试验方法试验设置0、9、12、15、18、21L/hm2,6个氨基酸螯合硒液肥浓度梯度,肥料兑水后选择阴天进行淋施,设3次重复,每小区面积50m2。施硒后30d采两叶一心叶片,蒸馏水漂洗3次,滤纸擦干,取新鲜叶片用于抗氧化酶的测定,其余叶片105℃杀青5min,55℃烘干,粉碎过筛备用。1.3测定项目及方法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的提取和活性测定:取鲜样0.5g,加入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的提取液3mL,冰浴研磨成匀浆,在3000r/min下离心10min,取上清液在12000r/min下离心5min,取上清液用于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的活性测定,采用荣征星等的DINB直接测定法。茶及茶制品中茶多酚含量的测定采用国标(GB/T8313-2008)法。茶多糖采用NY/T1676-2008测定。土壤基础肥力的测定按常规法进行,土壤和植株含硒量的测定采用荧光光度法。1.4数据处理数据处理采用Spss统计软件。2结果分析2.1硒对春茶含硒量的影响不同浓度硒处理的春茶叶片中硒含量的变化如图1。由图可知,茶叶中硒含量随着硒肥浓度的上升而增加,在12-15L/hm2时,茶叶的含硒量达到峰值0.64mg/kg。再增加硒肥浓度,在18、21L/hm2的硒肥浓度处理下,茶叶的含硒量略有下降,但与15L/hm2的处理无显著性差异。2.2不同浓度的硒肥对茶叶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活性的影响由图2可以看出,随着硒肥浓度的增加,各处理浓度下茶叶的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活性逐渐增加,均显著高于对照,当其浓度为15L/hm2时,其活性达到最大值,比对照增加了58.06%,说明适当浓度的硒肥能较为明显地提高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的活性,当浓度增至18-21L/hm2后,酶活性反而逐渐减少,呈下降趋势。2.3硒对春茶品质的影响由图3可见,施硒后,茶叶的茶多酚、茶多糖含量均高于对照,在18L/hm2硒处理下,茶多酚、茶多糖含量最高,达到13.7%、4.48g/100g,分别比CK增加了37.22%、55.58%,达到显著性差异。说明在一定的施硒质量浓度范围内,硒可以提高茶叶中的有效成分含量,最适硒质量浓度为18L/hm2。3讨论硒(Se)是人体必需的15种微量元素之一,被誉为“长寿元素”。目前,中国营养学会推荐的成人硒摄入量为每日50-250微克,而中国2/3地区硒摄入量低于最低推荐值,面临着硒元素缺乏引起的“隐性饥饿”。从源头上消除隐性饥饿,可利用植物有机硒源,通过食物链转化,从天然食品中摄取适量硒营养,从而预防硒缺乏引起的疾病,是一条安全、价廉、可行的途径。本研究显示,硒处理后的春茶茶叶硒含量都要显著高于对照,含硒量达到0.48-0.64mg/kg,按照DB45/T1061-2014广西地方标准《富硒农产品硒含量分类要求》,施硒处理后的茶叶含硒量达到富硒标准。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是一种活性中心含有硒代半胱氨酸的常见蛋白酶,GSH-Px与SOD、POD、APX等抗氧化酶共同构成了一个抗脂质过氧化作用的有效保护系统,能有效清除氧自由基,对动植物具有重要意义。植物对于硒元素的利用和吸收与植物体内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活性的高低有着直接的联系。有研究表明,小麦、生菜、藤茶、黑麦草、酥梨施硒后,作物体内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活性明显高于对照。本研究与前人研究结果一致,这可能是因为硒作为合成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必不可少的的重要组成成分,施用硒肥能够补充该酶的组分,同时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外源施硒对茶叶含硒量、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活性及品质影响的研究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步骤一:试验设置6个氨基酸螯合硒液肥浓度梯度,肥料兑水后选择阴天进行淋施,设3次重复,每小区面积一致;步骤二:施硒后采两叶一心叶片,蒸馏水漂洗3次,滤纸擦干,取新鲜叶片用于抗氧化酶的测定,其余叶片杀青,接着烘干,粉碎过筛,制得茶叶粉碎物;步骤三:采用步骤二制得的茶叶粉碎物进行茶叶含硒量、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活性、茶多酚含量、茶多糖含量的测定。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外源施硒对茶叶含硒量、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活性及品质影响的研究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步骤一:试验设置6个氨基酸螯合硒液肥浓度梯度,肥料兑水后选择阴天进行淋施,设3次重复,每小区面积一致;步骤二:施硒后采两叶一心叶片,蒸馏水漂洗3次,滤纸擦干,取新鲜叶片用于抗氧化酶的测定,其余叶片杀青,接着烘干,粉碎过筛,制得茶叶粉碎物;步骤三:采用步骤二制得的茶叶粉碎物进行茶叶含硒量、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活性、茶多酚含量、茶多糖含量的测定。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外源施硒对茶叶含硒量、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活性及品质影响的研究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一中所述6个氨基酸螯合硒液肥浓度梯度分别为0、9、12、15、18、21L/hm2。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外源施硒对茶叶含硒量、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活性及品质影响的研究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一中肥料的兑水量为750-1200L/hm2。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外源施硒对茶叶含硒量、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梁潘霞刘永贤邢颖廖青潘丽萍陈锦平江泽普
申请(专利权)人:广西壮族自治区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环境研究所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广西,4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