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云南大学专利>正文

一种多年生稻的栽培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21982970 阅读:49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8-31 01:53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多年生稻的栽培方法,选用多年生性较强、产量稳定的多年生稻品种旱育秧;移栽至稻田内,对稻田进行施肥管理和控水晒田,在乳熟期到收获前控水晒田,田块不淹水且土壤相对湿度为35%~55%,齐穗后20天~25天内施加保根促芽肥;一季稻区收获多年生稻时保留稻桩15cm~25cm进行越冬;双季稻区早稻收获多年生稻时保留稻桩2cm~5cm进行晚稻生产,晚稻收获多年生稻时保留稻桩15cm~25cm进行越冬;越冬后如果发苗整齐度不好,再次整理稻桩高度时保留稻桩2cm~5cm;多年生稻进入越冬期前在多年生稻稻桩周围播套作农作物。本方法通过施肥提高多年生稻产量同时兼顾稻米品质,留稻桩为冬腋芽休眠提供足够营养,配合越冬期套作其他作物,提高稻桩存活率,增加种植效益。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多年生稻的栽培方法
本专利技术属于农业种植
,涉及多年生稻的稻桩成活率和高产量的技术方法,具体为一种多年生稻的栽培方法。
技术介绍
多年生稻,是种植一次可以连续收获多年(多季)的稻作品种。多年生稻是利用收获后其地下茎(土表之下)的腋芽能够安全越冬后重新生长,下一年(季)恢复正常的稻作生产能力,依次往后,实现多年生稻的生产。多年生稻属于一种新的稻作产品,单季稻实测产量500公斤/亩~600公斤/亩,双季稻实测产量1000公斤/亩~12000公斤/亩(早稻+晚稻),从第2个生产季节起,不再需要购买种子、育秧、移栽、犁田、耙田等生产性环节的资金和劳动力投入,和一年生稻相比,可以减少生产投入成本的50%以上,在云南地区大约减少400元/亩~600元/亩的直接投入,且连续多年不需要对田块进行翻耕,实行免耕后减少了劳动力、肥料、农药的投入,增加了土壤的自然属性和自然地力,多年生稻技术具有广阔的推广应用前景。根据多年生稻越年再生季规律,将多年生稻越年再生季生育期划分为:越冬期(腋芽休眠期)、腋芽萌发期、分蘖期、幼穗分化期及开花结实期,越冬期决定稻桩成活数,稻桩成活数决定休眠芽成活数,进而影响越年再生季有效穗的形成,最终影响越年再生季产量,因此可以说越冬期是多年生稻最为基础和关键的时期。目前,多年生稻的栽培管理现状中存在如下问题:(1)与普通水稻无需越冬不同,多年生稻越冬期内杂草多,温度低,因而难以以高存活率越冬。目前多年生稻在生产上,冬季基本是让多年生稻稻桩自然越冬,因此带来了下列问题:土壤温湿度控制难度大、稻桩成活率低、稻桩周围杂草多、土地资源利用率低等问题。(2)多年生稻不同于再生稻,主要利用收获后其地下茎(土表之下)的腋芽能够安全越冬后重新生长,如果多年生稻留稻桩高度过高,高节位和地下茎均能萌发出苗,而多年生稻高节位腋芽发出的苗生育期较短,低节位(地下茎腋芽)生育期较短,这就带来了同一稻兜发出的苗地上部与地下部的苗,生育期不一致,因此在栽培措施上无法正常施肥、无法正常进行病虫害防治,影响穗粒数、结实率、千粒重等,制约了多年生稻产量提高同时生育期不一致,灌浆结实不能同时进行,营养成分不能集中供应到籽粒,导致部分籽粒不能充分灌浆,不利于淀粉和蛋白质积累,影响稻米加工品质、外观品质、食味品质和加工品质。(3)长期深水灌溉影响多年生稻产量、影响多年生稻根系活力、影响收割作业,长期深水灌溉和干湿交替灌溉,土壤含水量过大,人工收割人容易下陷,增加人力投入,增加成本,同时容易破坏稻桩;收割机收割土壤含水量过高,容易碾压深陷稻桩,造成稻桩的死亡;再生季稻桩营养吸收不足,再生季地下茎腋芽萌发率低,人工或者机械收割都极易破坏稻桩,直接将头季稻桩踩入或者碾压陷到泥土里,极大降低腋芽成活,降低再生季稻桩成活率,最终制约再生季产量提高。
技术实现思路
上述存在的技术问题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多年生稻的推广应用,为解决上述问题,经过专利技术人的团队的研发,专利技术了一种有效解决多年生稻产量低、早晚稻之间稻桩存活率低、越冬稻桩成活率低的栽培管理方法,本方法提高了多年生稻早晚稻稻桩存活率和越冬成活率,并解决了多年生稻发苗不整齐,无法同时正常施肥、正常进行病虫害防治的问题,从整体上大大提高了多年生稻的产量和质量。具体的,本专利技术是这样实现的:一种多年生稻的栽培方法,包括:多年生稻进入乳熟期后对田地进行控水晒田,田块不淹水且土壤相对湿度为35%~55%;在齐穗后20天~25天施保根促芽肥;早稻收获后留桩高度2cm~5cm,晚稻收获后留桩高度15cm~25cm,一季稻收获后留桩高度10cm~20cm;多年生稻稻桩越冬后整理稻桩高度时保留2cm~5cm;多年生稻稻桩越冬期在稻桩周围套作农作物苗或种子,越冬后收获套作的农作物。进一步的,本方法还包括:对套作的农作物生长期内进行肥料管理、水份管理和防治病虫害管理;多年生稻稻桩越冬期结束后及时对套种农作物收获,并将套种农作物余下的杆或鲜苗收割还田处理。进一步的,所述套作的农作物为蚕豆,所述套作包括:将蚕豆种子套作在多年生稻稻田的窄行和稻桩株间,种植密度为每亩7000穴~10000穴,每穴1粒~2粒,套作深度为1cm~2cm;所述肥料管理包括:蚕豆幼苗期时施浇硫酸钾肥或氯化钾肥,盛花期时施浇磷酸二氢钾肥;所述水分管理包括:蚕豆灌浆期内保持土壤含水量在20%~25%之间。待蚕豆收获后将秆直接还田。进一步的,所述套作的农作物为小麦,所述套作包括:小麦种子套作前进行晒种浸种处理,晒种时间为1天~2天,浸种用的混合溶液包含粉锈宁和多效唑,浸种8h后捞出沥干,并每隔8h~10h淋1次水,直至种子露芽后及时套作;小麦套作后及时在田间盖稻草,盖稻草厚度为0.25cm~0.5cm;小麦2叶1心时,灌水追肥;待小麦收获后将秆直接还田。进一步的,所述在保根促芽肥为尿素和硫酸钾,在收获多年生稻前或收获后的7天~10天内施浇。进一步的,还包括分阶段分施肥:头季多年生稻施肥包括:分蘖肥、穗肥和保根促芽肥,其中,早稻施:分蘖肥包含尿素;穗肥包含尿素和硫酸钾;保根促芽肥包含尿素和硫酸钾;晚稻施:分蘖肥和穗肥,其中分蘖肥包含尿素、穗肥包含硫酸钾;再生季施肥包括:提芽促蘖肥、穗肥和保根促芽肥,提芽促蘖肥包括尿素、过磷酸钙、硫酸钾;穗肥包含尿素和硫酸钾;保根促芽肥包含尿素和硫酸钾。进一步的,本方法还包括:再次整理稻桩高度的时期为过越冬期后,根据多年生稻种植区域,其他一年生水稻品种移栽期往推前15天左右,进行放水施肥,在当地一年生水稻品种移栽时进行稻桩,人工割桩处理。。进一步的,所述多年生稻选用多年生性强、产量稳定的多年生稻品种以旱育秧方式育秧,旱育秧后按每亩移栽1万丛~2万丛移栽至稻田内;所述控水晒田还包括:在多年生稻的乳熟期后对田地进行控水晒田,田块不淹水且土壤相对湿度为35%~55%。本专利技术具有以下有益效果:(1)通过控水晒田的管理,控水晒田利于籽粒灌浆结实,提高结实率和千粒重,利于籽粒淀粉和蛋白质积累合成,提高产量的同时保障了稻米外观品质、营养品质、食味品质;(2)控水晒田和种植密度偏稀的栽培方法,能够有效的避免机械或者人工收割时稻桩被收割机的碾压和人为踩踏对稻桩根系活力的影响,从而保障了稻桩的完整性,进一步提高多年生稻的腋芽存活率,从而保障产量;(3)通过对田间的水肥管理,针对性的在收获前、收获后对田间施保根促芽肥,对稻桩地下的根系和休眠芽提供了充足的生长养分,从而使得其能够顺利安全越冬并使其下一季发芽时能够具有足够的养分进行生长,从而提高了下一季腋芽萌发率,提高了多年生稻的产量。(4)通过低留稻桩的方式实现了多年生稻再生季的产量增收,低留稻桩保证了再生时的整齐度和营养的有效汇集,使得地表下的根系吸收够足够的养分,从而实现了生育期一致,使得结粒饱满,产量得以保障。(5)通过套作农作物解决了多年生稻越冬期稻桩成活率低的问题,实现了对稻桩土地的保温保湿、固氮松土等作用效果从而提高了稻桩越冬的存活率,有效保证了新一季的多年生稻产量。(6)通过套作农作物降低了越冬期内对田间杂草的防控整治成本,能够抑制杂草的生长和控制杂草的生长量,并且通过对套作作物生长期内的常规除草手段能够实现对田间杂草的防治效果,无需再次针对稻田内的杂草再次整治,从而缩减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多年生稻的栽培方法,包括:在每一季的多年生稻齐穗后20天~25天之间施浇保根促芽肥,多年生稻进入齐穗期后对田地进行控水晒田且土壤相对湿度为35%~55%,在双季稻区早稻收获后留桩高度2cm~5cm进行晚稻生产、晚稻收获后留桩高度15cm~25cm进行越冬,在一季稻区收获后留桩高度15cm~25cm进行越冬,于多年生稻稻桩越冬之前在稻桩周围套作农作物苗或种子,越冬后收获套作的农作物。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多年生稻的栽培方法,包括:在每一季的多年生稻齐穗后20天~25天之间施浇保根促芽肥,多年生稻进入齐穗期后对田地进行控水晒田且土壤相对湿度为35%~55%,在双季稻区早稻收获后留桩高度2cm~5cm进行晚稻生产、晚稻收获后留桩高度15cm~25cm进行越冬,在一季稻区收获后留桩高度15cm~25cm进行越冬,于多年生稻稻桩越冬之前在稻桩周围套作农作物苗或种子,越冬后收获套作的农作物。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栽培方法,还包括:对套作的农作物生长期内进行肥料管理、水份管理和防治病虫害管理;多年生稻稻桩越冬期结束后及时对农作物收获,并将农作物余下的杆或鲜苗收割还田处理。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栽培方法,所述套作的农作物为蚕豆,所述套作包括:将蚕豆套种在多年生稻稻田的窄行和稻桩株间,种植密度为每亩7000穴~10000穴,每穴1粒~2粒,播种深度为1cm~2cm;所述肥料管理包括:蚕豆幼苗期时施浇硫酸钾肥或氯化钾肥,盛花期时施浇磷酸二氢钾肥;所述水分管理包括:蚕豆灌浆期内保持土壤含水量在20%~25%之间。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栽培方法,所述套作的农作物为小麦,所述套作包括:小麦种子套作前进行晒种浸种处理,晒种时间为1天~2天,浸种用的混合溶液包含粉锈宁和多效唑,浸种8h后捞出沥干,并每隔8h~10h...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胡凤益黄光福道金荣张石来吴叔康张静杨旭黄立钰刘艳何飞飞刘跃明蔡晓琳秦世雯高晶付思明
申请(专利权)人:云南大学云南省农业技术推广总站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云南,5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