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减震橡胶圈及具有其的空调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1995825 阅读:26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8-31 04:18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减震橡胶圈及具有其的空调器,减震橡胶圈包括本体和束紧结构,所述本体开设有通孔和与所述通孔相连通的缺口,所述束紧结构包括连接于所述本体并分别位于所述缺口两侧的连接结构和配合结构,所述连接结构和所述配合结构相连接;所述束紧结构的数量为多个,且相邻两束紧结构中一个的连接结构位于所述缺口的一侧,另一个的连接结构位于所述缺口的另一侧。本申请采用连接结构和配合结构替代原有的线扎结构对橡胶圈开口两侧进行连接束紧,该结构易于装配,保证了装配的一致性,提高了生产效率;而且将相邻两个束紧结构设为提供相反的束紧力,可以保证至少两个方向的束紧,进而提高了束紧的稳定性,进而保证了减振的可靠性。

A shock absorber rubber ring and an air conditioner with it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减震橡胶圈及具有其的空调器
本申请涉及空调减震
,具体涉及一种减震橡胶圈及具有其的空调器。
技术介绍
空调室外机噪音和应力问题很多是由于管路振动引起的,尤其是U弯处的管路振动。解决管路振动通常采用的方法是在管路上增加减振橡胶圈,现有技术的减振橡胶圈设有与管路相适配的通孔,并且设有与通孔相连通的缺口,管路通过缺口装入减振橡胶圈的通孔内。为了保证减振橡胶圈的可靠性,上述结构橡胶圈装配到U型管后需要用线扎等束紧结构将其固定,线扎需要人工进行扎起固定,装配效率低,而且由于线扎等束紧结构长期使用容易出现松动老化等问题,束紧稳定性较差,因而无法保证减振橡胶圈减振的可靠性。
技术实现思路
本申请的第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减震橡胶圈,以解决现有的减震橡胶圈采用线扎等束紧结构存在的装配效率低,束紧稳定性差,进而无法保证减振可靠性的问题。为实现上述目的,本申请提出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减震橡胶圈,包括本体和束紧结构,所述本体开设有通孔和与所述通孔相连通的缺口,所述束紧结构包括连接于所述本体并分别位于所述缺口两侧的连接结构和配合结构,所述连接结构和所述配合结构相连接;所述束紧结构的数量为多个,且相邻两束紧结构中的一个的连接结构位于所述缺口的一侧,另一个的连接结构位于所述缺口的另一侧。根据本申请提供的减震橡胶圈,采用连接结构和配合结构替代原有的线扎结构对橡胶圈开口两侧进行连接束紧,该结构易于装配,保证了装配的一致性,提高了生产效率;而且将相邻两个束紧结构设为提供相反的束紧力,可以保证至少两个方向的束紧,进而提高了束紧的稳定性,进而保证了减振的可靠性。另外,根据本申请上述实施例的一种减震橡胶圈,还可以具有如下附加的技术特征:根据本申请的一个示例,所述连接结构包括开设在所述本体上的连接槽,所述配合结构包括与所述本体相连接的紧固件,所述连接槽和所述紧固件相连接。根据本申请的一个示例,所述本体和所述紧固件一体成型。根据本申请的一个示例,所述紧固件包括相连接的连接部和锁紧部,所述连接结构一端与所述本体相连接,另一端所述锁紧部相连接,所述锁紧部与所述连接槽过盈配合。根据本申请的一个示例,所述本体上开设有用于容置所述连接部的容置槽。根据本申请的一个示例,所述连接部包括相邻的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所述第一部分的一端与所述本体连接,另一端与所述第二部分连接,且所述第一部分的厚度小于所述第二部分的厚度。根据本申请的一个示例,所述第一部分的厚度由其与第二部分相连接的一端向其与所述本体连接的一端逐渐减小。根据本申请的一个示例,所述束紧结构设置在所述本体的外周缘上,和/或,所述束紧结构设置在所述本体相对两端面中的至少一个上。根据本申请的一个示例,所述本体外周缘的中部沿其周向开设有缓冲槽。本申请的第二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空调器,其具有如上述技术方案所述的减震橡胶圈。以上附加方面的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申请的实践了解到。附图说明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的减震橡胶圈与管路的连接示意图(一);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的减震橡胶圈与管路的连接示意图(二);图3为本申请实施例的第一种减震橡胶圈处于打开状态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申请实施例的第一种减震橡胶圈处于打开状态的俯视图;图5为图4的A-A剖面图;图6为图5的a部放大图;图7为本申请实施例的第一种减震橡胶圈处于束紧状态的结构示意图;图8为本申请实施例的第一种减震橡胶圈处于束紧状态的俯视图;图9为图8的B-B剖面图;图10为本申请实施例的第二种减震橡胶圈处于打开状态的结构示意图;图11为本申请实施例的第二种减震橡胶圈处于打开状态的俯视图;图12为图11的C-C剖面图;图13为本申请实施例的第二种减震橡胶圈处于束紧状态的结构示意图;图14为本申请实施例的第二种减震橡胶圈处于束紧状态的俯视图;图15为图14的D-D剖面图;图16为本申请实施例的第三种减震橡胶圈处于打开状态的结构示意图;图17为本申请实施例的第三种减震橡胶圈处于打开状态的俯视图;图18为图17的E-E剖面图;图19为本申请实施例的第三种减震橡胶圈处于束紧状态的结构示意图;图20为本申请实施例的第三种减震橡胶圈处于束紧状态的俯视图;图21为图20的F-F剖面图;图22为本申请实施例的第三种减震橡胶圈处于打开状态的结构示意图;图23为本申请实施例的第三种减震橡胶圈处于打开状态的俯视图;图24为图23的G-G剖面图;图25为本申请实施例的第三种减震橡胶圈处于束紧状态的结构示意图;图26为本申请实施例的第三种减震橡胶圈处于束紧状态的俯视图;图27为图26的H-H剖面图。附图中,各标号所代表的部件列表如下:1、本体;2、通孔;3、缺口;4、空调管路;5、连接槽;6、紧固件;7、连接部;8、锁紧部;9、容置槽;10、第一部分;11、第二部分;12、第一圆弧过渡段;13、第二圆弧过渡段;14、缓冲槽。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对本申请的原理和特征进行描述,所举实例只用于解释本申请,并非用于限定本申请的范围。实施例一结合附图1-27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减震橡胶圈,其包括大体呈圆柱状的本体1,在本体1的中心轴位置设有通孔2,通孔2的尺寸与空调管路4的尺寸相适配,在本体1上还开设有与通孔2相连通的缺口3,缺口3的开口尺寸小于空调管路4的径向尺寸,因此本实施例的减震橡胶圈在安装时通过橡胶的弹性打开缺口3,然后使得空调管路4安装在通孔2内,随后通过束紧结构束紧,束紧状态如图1和2所示。本实施例的改进之一在于对束紧结构的改进,束紧结构的数量为多个,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的“多个”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本实施例的束紧结构包括连接于本体并分别位于缺口两侧的连接结构和配合结构,连接结构和配合结构相连接,束紧结构的数量为多个,且相邻两束紧结构中的一个的连接结构位于缺口的一侧,另一个的连接结构位于缺口的另一侧。该束紧结构的结构形式和束紧方式不仅易于装配,保证了装配的一致性,提高了生产效率;而且将相邻两个束紧结构设为提供相反的束紧力,可以保证至少两个方向的束紧,进而提高了束紧的稳定性,进而保证了减振的可靠性。具体的,本实施例的连接结构包括开设在本体1上的连接槽5和连接于本体1上的紧固件6,连接槽5设置在本体1上并位于缺口3一侧,紧固件6一端与本体1相连接并位于缺口3另一侧,紧固件6与连接槽5优选为过盈配合。将紧固件6和连接槽5设计为过盈配合,是因为专利技术人发现,现有的束紧结构大多为线扎或者卡扣等结构,线扎束紧的缺陷在
技术介绍
已经给出,这里不做赘述,而卡扣结构由于卡扣本身容易变形,易导致连接失效,也无法保证减震的可靠性,因此专利技术人将连接槽5和紧固件6的连接形式改进为过盈配合,使得连接槽5与紧固件6的连接更稳定,其效果远远由于上述的扎线或卡扣等束紧方式。本实施例的束紧结构的设置方式也有多种,例如图3-9所示,为本实施例的第一种橡胶圈束紧结构的排列方式,其在本体1的外周缘设有两个并排的束紧结构,而且两个束紧结构的两个连接槽5分别交错设置在缺口3的两侧,其展开状态如图3-5所示,束紧状态如图7-9所示。再例如图16-21所示,为本实施例的第二种橡胶圈束紧结构的排列方式,其在本体1的两个端面均设有两个并排的束紧结构,而且在一个端面上的两个束紧结构的两个连接槽5分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减震橡胶圈,包括本体(1)和束紧结构,所述本体(1)开设有通孔(2)和与所述通孔(2)相连通的缺口(3),所述束紧结构包括连接于所述本体(1)并分别位于所述缺口两侧的连接结构和配合结构,所述连接结构和所述配合结构相连接;其特征在于,所述束紧结构的数量为多个,且相邻两束紧结构中的一个的连接结构位于所述缺口(3)的一侧,另一个的连接结构位于所述缺口(3)的另一侧。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减震橡胶圈,包括本体(1)和束紧结构,所述本体(1)开设有通孔(2)和与所述通孔(2)相连通的缺口(3),所述束紧结构包括连接于所述本体(1)并分别位于所述缺口两侧的连接结构和配合结构,所述连接结构和所述配合结构相连接;其特征在于,所述束紧结构的数量为多个,且相邻两束紧结构中的一个的连接结构位于所述缺口(3)的一侧,另一个的连接结构位于所述缺口(3)的另一侧。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减震橡胶圈,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结构包括开设在所述本体(1)上的连接槽(5),所述配合结构包括与所述本体(1)相连接的紧固件(6),所述连接槽(5)和所述紧固件(6)相连接。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减震橡胶圈,其特征在于,所述本体(1)和所述紧固件(6)一体成型。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减震橡胶圈,其特征在于,所述紧固件(6)包括相连接的连接部(7)和锁紧部(8),所述连接结构(7)一端与所述本体(1)相连接,另一端所述锁紧部(8)相连接,所述锁紧部(8)与所述连接槽(5)过...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夏增强高智强王现林高旭吴俊鸿
申请(专利权)人: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