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介质输送泵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1995421 阅读:34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8-31 04:12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多介质输送泵,包括泵壳、定子、转子、泵叶,所述泵壳包括第一泵端口和第二泵端口、第一外半壳和第二外半壳,所述定子包括软磁铁芯组、泵内壳、线圈组,其中,所述泵叶固定于所述转子的内周,所述转子的两端安装有第一密封圈和轴承,所述转子经由所述第一密封圈和轴承安装于所述泵内壳内,所述软磁铁芯组设置在所述泵内壳的外周,所述线圈组安装在所述软磁铁芯组的外周。本发明专利技术显著提高了输送泵的整体密封性,达到防漏、防爆的目的,并且使得可输送的介质更加广泛,即使输送危险性气体或液体介质也具有极高的安全性。

Multimedia Conveyor Pump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多介质输送泵
本专利技术属于输送泵
,更具体地涉及一种能够输送不同介质的多介质输送泵。
技术介绍
泵作为输送流体或增压的重要设备,主要用来输送水、油、酸液和碱液等,也可输送气体、液气混合物及含悬浮固体物的液体。现有输送泵主要由电机、泵叶、机壳三部分组成,但由于电机转轴直接或间接地与泵叶连接,电机转动使得转轴无法绝对密封,且导线部分需要加以保护以免与输送介质接触而被破坏,所以现有输送泵一般可以输送可泄露的安全介质,对于一些特别介质来说是无法完成安全输送,尤其是无法输送危险性气体介质、带一定压力的液体介质和部分的混合物介质。尽管现有技术中也有电机外置的输送泵及隔膜泵等,但总体而言,一般液体输送泵不可用于输送气体、气体输送泵不可用于输送液体。此外,现有技术中绝大多数输送泵都是单向输送介质的,即电机转轴必须是固定转动方向的。生产实践中,需要一种能够输送不同介质的输送泵,具体例如,当下最具前景的新能源之一氢能,其被认为是人类的终极能源,因为氢燃料电池的燃料是氢,而反应产电后排出的是纯水,高的能量转化比和清洁性越来越受到能源应用的重视。目前而言,氢燃料电池系统中需求一款可输送水、汽(温度约60℃)和氢气(管压约200kpa)混合物的输送泵,用来增压和促进混合物循环流动。现有技术中氢燃料电池系统搭载的是电动隔膜泵,但由于流量小、泵体积大且较重、成本高、密封性难保证等原因,所以大多数厂家不得不取消该配件,致使氢气脉排周期减小、氢气排放量增大、氢气反应不充分和燃料电池系统发电量效率降低等。因此,提供一种可以克服以上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缺点的多介质输送泵,成为本领域技术人员急需解决的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以上技术问题提出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多介质输送泵,包括泵壳、定子、转子、泵叶,所述泵壳包括第一泵端口和第二泵端口、第一外半壳和第二外半壳,所述定子包括软磁铁芯组、泵内壳、线圈组,其中,所述泵叶固定于所述转子的内周,所述转子的两端安装有第一密封圈和轴承,所述转子经由所述第一密封圈和轴承安装于所述泵内壳内,所述软磁铁芯组设置在所述泵内壳的外周,所述线圈组安装在所述软磁铁芯组的外周。进一步地,在上述多介质输送泵中,所述转子为环形永磁转子,所述泵叶由螺旋涡扇构成。进一步地,在上述多介质输送泵中,所述泵内壳的两侧端为内壳法兰,所述内壳法兰之间为圆筒部,所述内壳法兰沿周向设置有多个第一螺孔,所述软磁铁芯组设置在所述圆筒部的外周上并通过注塑工艺与所述泵内壳合为一体。进一步地,在上述多介质输送泵中,所述第一泵端口和所述第二泵端口均包括端口法兰和泵接头,所述端口法兰的周向设置有多个第二螺孔,所述泵接头连接于输送管道。进一步地,在上述多介质输送泵中,所述第一外半壳和所述第二外半壳的外周面上设置有多个凸耳,所述凸耳开有第三螺孔,所述第一外半壳和所述第二外半壳的外周面上还设置有多个轴向延伸的安装筋,所述安装筋开有螺孔。进一步地,在上述多介质输送泵中,所述凸耳的第三螺孔内插入有螺栓将所述第一外半壳和所述第二外半壳相互紧固。进一步地,在上述多介质输送泵中,所述安装筋的螺孔、所述端口法兰的第二螺孔以及所述内壳法兰的第一螺孔三者的数量、孔径均相同并且设置位置相互对应。进一步地,在上述多介质输送泵中,所述第一外半壳和所述第二外半壳安装在所述泵内壳两侧端的所述内壳法兰之间。进一步地,在上述多介质输送泵中,所述端口法兰的第二螺孔、所述安装筋的螺孔、以及所述内壳法兰的第一螺孔内插入有螺栓将所述第一泵端口和第二泵端口、所述第一外半壳和第二外半壳、以及所述泵内壳相互组装。进一步地,在上述多介质输送泵中,所述第一外半壳和所述第二外半壳之一上设置有导线插口,导线的一端插入所述导线插口内并对接于所述线圈组,导线的另一端连接于外部电源。进一步地,在上述多介质输送泵中,所述端口法兰与所述内壳法兰之间设置有第二密封圈。进一步地,在上述多介质输送泵中,所述泵叶也可以由叶扇构成。进一步地,在上述多介质输送泵中,所述第一密封圈和所述第二密封圈选用硅胶密封圈。进一步地,在上述多介质输送泵中,所述轴承选用石墨、尼龙、陶瓷等非金属材质的球形滚子轴承。进一步地,在上述多介质输送泵中,所述泵接头选用软管接头、法兰接头、螺纹接头、或者卡箍接头。本专利技术的多介质输送泵彻底解决了转子转动时无法绝对密封的问题,定子的通电部位以及输送泵的其他电气部分均与输送介质完全隔离,而可能会与输送介质直接接触的零部件仅仅包括作为泵叶的螺旋涡扇、作为转子的环形永磁转子、泵内壳的圆筒部的内壁、第一密封圈、轴承、以及第一泵端口和第二泵端口,在具体实施中,可以根据介质理化属性选择相应的材质制成以上零部件,或者也可以根据介质理化属性选择相应的材质对以上零部件进行镀层处理,由此显著提高了输送泵的整体密封性,达到防漏、防爆的目的,并且使得可输送的介质更加广泛,即使输送危险性气体或液体介质也具有极高的安全性。此外,本专利技术的多介质输送泵因其紧凑的结构而使得输送泵的整体体积大大减小,安装形式也更加多样、易更换易维护。尤其是在输送管道上,本专利技术的多介质输送泵的可改造装配性更强,可以根据实际使用需求实现多泵组串联或并联使用。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附图中:图1为本专利技术的多介质输送泵的分解立体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的多介质输送泵的部分90°剖开的组装状态立体图。图3为图2所示多介质输送泵去掉泵壳后的立体图。图4为图3所示多介质输送泵的半剖图。图5为本专利技术的多介质输送泵的转子的透视图。图6(A)和6(B)分别为本专利技术的多介质输送泵的串联应用和并联应用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为使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专利技术具体实施例及相应的附图对本专利技术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是本专利技术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专利技术保护的范围。如图1至5所示,本专利技术的多介质输送泵包括泵壳、定子、转子、泵叶,其中,泵壳包括第一泵端口1和第二泵端口12、第一外半壳4和第二外半壳7,定子包括软磁铁芯组3、泵内壳5、线圈组6,转子由环形永磁转子10构成,泵叶由螺旋涡扇11构成。螺旋涡扇11固定于环形永磁转子10内周,可随环形永磁转子10转动。环形永磁转子10的两端安装有第一密封圈8和轴承9,由此环形永磁转子10经由第一密封圈8和轴承9安装于泵内壳5内。泵内壳5的两侧端为内壳法兰51,内壳法兰51之间为圆筒部52,内壳法兰51与圆筒部52可以制成为一体结构。内壳法兰51沿周向设置有多个第一螺孔53,例如三个或四个第一螺孔53。软磁铁芯组3设置在泵内壳5的圆筒部52外周,线圈组6安装在软磁铁芯组3的外周上。第一泵端口1和第二泵端口12均包括端口法兰13和泵接头14,端口法兰13的周向设置有多个第二螺孔15,泵接头14可以连接于输送管道,以进行介质从第一泵端口1到第二泵端口12(或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多介质输送泵,包括泵壳、定子、转子、泵叶,其特征在于,所述泵壳包括第一泵端口和第二泵端口、第一外半壳和第二外半壳,所述定子包括软磁铁芯组、泵内壳、线圈组,其中,所述泵叶固定于所述转子的内周,所述转子的两端安装有第一密封圈和轴承,所述转子经由所述第一密封圈和轴承安装于所述泵内壳内,所述软磁铁芯组设置在所述泵内壳的外周,所述线圈组安装在所述软磁铁芯组的外周。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多介质输送泵,包括泵壳、定子、转子、泵叶,其特征在于,所述泵壳包括第一泵端口和第二泵端口、第一外半壳和第二外半壳,所述定子包括软磁铁芯组、泵内壳、线圈组,其中,所述泵叶固定于所述转子的内周,所述转子的两端安装有第一密封圈和轴承,所述转子经由所述第一密封圈和轴承安装于所述泵内壳内,所述软磁铁芯组设置在所述泵内壳的外周,所述线圈组安装在所述软磁铁芯组的外周。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介质输送泵,其特征在于,所述转子为环形永磁转子,所述泵叶由螺旋涡扇构成。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多介质输送泵,其特征在于,所述泵内壳的两侧端为内壳法兰,所述内壳法兰之间为圆筒部,所述内壳法兰沿周向设置有多个第一螺孔,所述软磁铁芯组设置在所述圆筒部的外周上并通过注塑工艺与所述泵内壳合为一体。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多介质输送泵,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泵端口和所述第二泵端口均包括端口法兰和泵接头,所述端口法兰的周向设置有多个第二螺孔,所述泵接头连接于输送管道。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多介质输送泵,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外半壳和所述第二...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周璞熊子昂徐玉福
申请(专利权)人:山东潍氢动力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山东,37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