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高强内嵌式轨道交通运输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21989329 阅读:33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8-31 02:55
本申请涉及一种高强内嵌式轨道交通运输系统,包括轨道梁、动力转向架、载具和支撑件,所述轨道梁包括若干轨道梁单元;所述轨道梁单元包括混凝土梁,所述混凝土梁设置中空的走行空间,并且混凝土梁的上部设置有连续的开口,即走行空间的上开口;所述动力转向架设置在所述走行空间的内部,且所述动力转向架沿走行空间行走;所述动力转向架的上方支撑连接所述载具,载具与混凝土梁的上部之间预设有间隙;所述支撑件对所述轨道梁提供支撑。本申请提供的技术方案能够降低支撑件高度和运载单元重心,安全性提高,噪音降低,并且能够避免大量积雪产生。

A High Strength Embedded Rail Transit Transportation System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高强内嵌式轨道交通运输系统
本申请涉及轨道交通运输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高强内嵌式轨道交通运输系统。
技术介绍
空中轨道交通系统通常可包括多种结构,按照轨道梁、动力转向架、载具之间的相互位置关系区分,可涉及有跨座式单轨、悬挂式单轨。悬挂式单轨中,载具吊挂于动力转向架的下方,动力转向架可设置在轨道梁的下方或内部;当动力转向架设置在轨道梁的下方时,轨道梁采用单型梁模式;当动力转向架设置在轨道梁的内部时,轨道梁通常采用底部开口的箱式结构梁,例如申请号CN201610944898.7的专利。跨座式单轨中,动力转向架跨座在轨道梁的上方,同时动力转向架的上方支撑载具,轨道梁通常采用单型梁模式,例如申请号CN201811023548.2的专利。
技术实现思路
本申请希望获得支撑件高度降低,运载单元重心降低,安全性提高,噪音降低,并且能够避免大量积雪产生的轨道交通运输系统。在现有悬挂式单轨中,无论是动力转向架设置在轨道梁的下方或内部,对轨道梁提供支撑的支撑件则需要固定在轨道梁的外侧或者固定在轨道梁的顶部。这样设置下,支撑件不仅高度较高,整体重心增高,同时成本增加。现有跨座式单轨中,虽然支撑件的高度降低,但由于其运载单元的设计结构采用的是从下至上依次安装轨道梁、动力转向架和载具,导致整个运载单元的重心较高。本申请所述的运载单元包括轨道梁、动力转向架和载具。为此,本专利技术提出的设计方案有利于解决上述问题,技术方案如下:本申请提供了一种高强内嵌式轨道交通运输系统,包括轨道梁、动力转向架、载具和支撑件,所述轨道梁包括若干轨道梁单元;所述轨道梁单元包括混凝土梁,所述混凝土梁设置中空的走行空间,并且混凝土梁的上部设置有连续的开口,即走行空间的上开口;所述动力转向架设置在所述走行空间的内部,且所述动力转向架沿走行空间行走;所述动力转向架的上方支撑连接所述载具,载具与混凝土梁的上部之间预设有间隙;所述支撑件对所述轨道梁提供支撑。相比于现有轨道交通运输系统,本申请技术方案提供的内嵌式轨道交通运输系统,通过将动力转向架设置在走行空间内部,即从高度方向上重合设置了动力转向架及轨道梁,从而本申请的运载单元的重心降低;本申请运输系统中,支撑件设置在轨道梁或轨道梁单元的下方,支撑件的高度也同样降低。动力转向架内嵌于轨道梁的方式,有效促使运载单元及支撑件的重心降低。本申请方案还可选择以下任一或若干种特征组合而成的优选方案。可选的,混凝土梁的下部设置有间隔或连续的开口,即走行空间的下开口。可选的,混凝土梁的下部设置有连续的连接板,下部设有排水口;上开口的宽度小于动力转向架的驱动轴两端的走行轮之间的轮距。可选的,上开口的宽度小于动力转向架的驱动轴两端的走行轮之间的轮距。可选的,混凝土梁的下部或中部设置第一接触式走行部;动力转向架设置胶轮为走行轮时,第一接触式走行部是与胶轮匹配的平面轨;或者,动力转向架设置钢轮为走行轮时,第一接触式走行部是与钢轮匹配的立体钢轨。可选的,动力转向架设置胶轮为走行轮时,所述动力转向架还设置有导向轮,混凝土梁设置有与导向轮匹配的导向面。可选的,混凝土梁设置有供电轨,供电轨设置在胶轮与上部之间,或钢轮与上部之间。可选的,动力转向架设置胶轮为走行轮时,载具的下方设置有保护轮,混凝土梁的上部的上方设置有与保护轮匹配的保护轨或面;预设保护轮与保护轨或面之间留有一定的间隙。可选的,动力转向架的驱动轴设置有稳定轮,混凝土梁设置有与稳定轮匹配的限位件;或者,动力转向架的上部设置有稳定轮,所述稳定轮位于混凝土梁的上部的下方。可选的,支撑件与轨道梁之间设置减震支座。附图说明图1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高强内嵌式轨道交通运输系统的正截面示意图;图2-图6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运载单元(载具示意其底盘,除运载人或物的箱体)的多种结构示意图;图7-图11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轮轨匹配单元的多种结构示意图;图12是本申请方案中轨道梁单元的示意图;图13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高强内嵌式轨道交通运输系统的立体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与具体实施方式对本方案进行阐述。图1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高强内嵌式轨道交通运输系统的正截面示意图;本申请内嵌式轨道交通运输系统,轨道梁100、动力转向架200、载具300和支撑件400,所述轨道梁100包括若干轨道梁单元;所述轨道梁单元包括混凝土梁1101,所述混凝土梁1101设置中空的走行空间,并且混凝土梁1101的上部设置有连续的开口,即走行空间的上开口;所述动力转向架200设置在所述走行空间的内部,且所述动力转向架200沿走行空间行走;所述动力转向架200的上方支撑连接所述载具300,载具300与混凝土梁1101的上部之间预设有间隙;所述支撑件400对所述轨道梁100提供支撑。相比于现有轨道交通运输系统,本申请技术方案提供的内嵌式轨道交通运输系统,通过将动力转向架设置在走行空间内部,即从高度方向上重合设置了动力转向架及轨道梁,从而本申请的运载单元的重心降低;本申请运输系统中,支撑件设置在轨道梁或轨道梁单元的下方,支撑件的高度同样降低。动力转向架内嵌于轨道梁的方式,有效促使运载单元及支撑件的重心降低。图1所示中,轨道梁与支撑件之间设置有减震支座500。本申请方案中轨道梁与支撑件之间可以采用现有多种支撑方式连接。请参考图2-图6所示,本申请方案中的轨道梁单元可以采用图5-图6中所示的任意混凝土梁结构,还可以采用如图2-图4所示的混凝土梁组合而成的结构,例如混凝土浇筑成型的C型槽、H型槽或U型槽,还可进一步优选轨道梁单元是由相同结构的混凝土梁组合而成,可以采用镜像对称,或者其他对称方式;另外,本申请混凝土梁的厚度优选不低于10mm,特别优选是10mm-40mm。另外,本申请方案中特别选择在混凝土梁的下部设置间隔或连续的开口,即走行空间的下开口。下开口可以是连续的,也可以是间隔的;设置下开口的方式更有益于促使轨道梁自洁、降噪,同时可有效避免轨道梁产生积雪。当混凝土梁的下部设置有连续的连接板时,下部设有排水口;上开口的宽度小于动力转向架的驱动轴两端的走行轮之间的轮距。设置排水口的方式也同样可以减少积水的产生。参考本申请方案中下开口102的宽度L2小于动力转向架200的驱动轴两端的走行轮201之间的轮距L3,特别的,优选本申请方案中上开口101的宽度L1小于动力转向架200的驱动轴两端的走行轮201之间的轮距L3;所述设置下,所得轨道梁单元可有效避免动力转向架在走行过程中发生倾覆的可能。请参考图2-图6所示;混凝土梁1101的下部1002位置或者走行空间内部的任意部位即混凝土梁1101的中部位置均可设置第一接触式走行部,无论何种方式,皆可较大程度的降低运载单元的重心高度。请参考图7-图11所示,图7-图11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轮轨匹配单元的多种结构示意图;本申请运输系统中,动力转向架沿第一接触式走行部行走的主要部位即走行轮,所述走行轮201既可以是胶轮131,也可以是钢轮132;另外,可进一步的优选胶轮131或钢轮132的高度与动力转向架的高度趋近齐平,这样可最大程度的降低运载单元的重心高度。另外,轨道梁单元的高度虽没有特别限制,但作为优选,轨道梁单元的高度可以与动力转向架的高度趋近齐平,同样最大程度的降低运载单元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高强内嵌式轨道交通运输系统,包括轨道梁、动力转向架、载具和支撑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轨道梁包括若干轨道梁单元;所述轨道梁单元包括混凝土梁,所述混凝土梁设置中空的走行空间,并且混凝土梁的上部设置有连续的开口,即走行空间的上开口;所述动力转向架设置在所述走行空间的内部,且所述动力转向架沿走行空间行走;所述动力转向架的上方支撑连接所述载具,载具与混凝土梁的上部之间预设有间隙;所述支撑件对所述轨道梁提供支撑。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高强内嵌式轨道交通运输系统,包括轨道梁、动力转向架、载具和支撑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轨道梁包括若干轨道梁单元;所述轨道梁单元包括混凝土梁,所述混凝土梁设置中空的走行空间,并且混凝土梁的上部设置有连续的开口,即走行空间的上开口;所述动力转向架设置在所述走行空间的内部,且所述动力转向架沿走行空间行走;所述动力转向架的上方支撑连接所述载具,载具与混凝土梁的上部之间预设有间隙;所述支撑件对所述轨道梁提供支撑。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高强内嵌式轨道交通运输系统,其特征在于:混凝土梁的下部设置有间隔或连续的开口,即走行空间的下开口。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高强内嵌式轨道交通运输系统,其特征在于:混凝土梁的下部设置有连续的连接板,下部设有排水口;上开口的宽度小于动力转向架的驱动轴两端的走行轮之间的轮距。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高强内嵌式轨道交通运输系统,其特征在于:上开口的宽度小于动力转向架的驱动轴两端的走行轮之间的轮距。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高强内嵌式轨道交通运输系统,其特征在于:混凝土梁的下部或中部设置第一接触式走行部;动力转向架设置胶...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曾鉴邓茂涛
申请(专利权)人:武汉新丝路快铁物流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湖北,4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