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地埋管布置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1976695 阅读:27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8-28 02:3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地埋管布置结构,包括:地埋管和地库的窗井;地埋管铺设于建筑物下方的建筑用地;地埋管远离热泵一侧的连接末端沿建筑物的高度方向贯穿窗井的窗井地面并突起于窗井地面。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因地库侧墙开洞对挡土墙结构应力的影响问题,且地面在建筑物中并不是承重结构,地面开洞不影响建筑物的结构强度。地埋管在建筑物未开始建造时便事先铺设在建筑物的下方,而后在浇筑混凝土形成地库地面,使得窗井地面与地埋管固结在一起形成一整体,无需开洞,便于施工,易于实现且不增加建筑物的施工流程,缩短了建筑物的工期。

A Buried Pipe Arrangement Structur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地埋管布置结构
本技术涉及地埋管安装
,尤指一种地埋管布置结构。
技术介绍
随着绿色建筑国策的推进,越来越多的建筑物采用地源热泵这类可再生的清洁能源作为空调系统的冷热源。现有地源热泵的地埋管主要通过穿侧墙进入窗井,需要在挡土墙上开很多洞,会影响挡土墙的承重能力,尤其是对于多层地库的建筑,侧墙开洞对挡土墙结构应力的影响很大。更甚的是,当外围支护与窗井侧墙相距较近时,地埋管从侧墙进入窗井会非常难施工。因此,怎样提供一种适用地库特别是多层地库的建筑物的地埋管进入窗井但不影响挡土墙结构且易于施工的技术是本领域技术人员亟待解决的难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地埋管布置结构,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因地库侧墙开洞对挡土墙结构应力的影响问题,且地面在建筑物中并不是承重结构,地面开洞不影响建筑物的结构强度;更优的,地埋管在建筑物未开始建造时便事先铺设在建筑物的下方,而后在浇筑混凝土形成地库地面时,现浇的混凝土围绕地埋管,等混凝土凝固后将实现地埋管的固定,从而使得窗井地面与地埋管固结在一起形成一整体,无需开洞,便于施工,易于实现且不增加建筑物的施工流程,缩短了建筑物的工期。本技术提供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地埋管布置结构,包括:地埋管和地库的窗井;所述地埋管铺设于建筑物下方的建筑用地;所述地埋管远离热泵一侧的连接末端沿所述建筑物的高度方向贯穿所述窗井的窗井地面并突起于所述窗井地面。本技术方案中,将地埋管从地库的地面引入窗井,从而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因地库侧墙开洞对挡土墙结构应力的影响问题,且地面在建筑物中并不是承重结构,地面开洞不影响建筑物的结构强度;更优的,地埋管在建筑物未开始建造时便事先铺设在建筑物的下方,而后在浇筑混凝土形成地库地面时,现浇的混凝土围绕地埋管,等混凝土凝固后将实现地埋管的固定,从而使得窗井地面与地埋管固结在一起形成一整体,无需开洞,便于施工,易于实现且不增加建筑物的施工流程,缩短了建筑物的工期。进一步优选地,还包括保护套管,所述保护套管套设于所述连接末端的外侧;所述保护套管贯穿所述窗井地面,所述保护套管的外侧壁周设有径向延展的止水钢板,所述止水钢板埋设于所述窗井地面。本技术方案中,通过保护套管保护地埋管,避免浇筑地库施工过程中对地埋管的破坏,如混凝土模板的安装和拆卸,地库地面(包括窗井地面)混凝土流动或抚平过程中对其的冲击等,保证了地埋管的完整性和有效性。更优的,止水钢板的设置可有效避免地下渗水或结构冷凝水的上升而进入地库(或窗井)地面上,导致地库潮湿,甚至积水,影响室内环境,容易滋生病菌,影响建筑物的使用寿命。进一步优选地,还包括止水环,所述连接末端的两端分别套设有所述止水环,所述止水环埋设于所述窗井地面。本技术方案中,止水环的设置有效避免了地下渗水或结构冷凝水的上升而进入地库(或窗井)地面上,导致地库潮湿,甚至积水,影响室内环境,容易滋生病菌,影响建筑物的使用寿命。进一步优选地,所述地埋管包括供水地埋管和回水地埋管;所述供水地埋管和机房之间沿水流方向依次设有分水器和供水管,所述供水管设有第一阀门;所述回水地面管和所述机房之间沿水流方向依次设有回水管和集水器,所述回水管设有第二阀门和平衡阀。本技术方案中,位于窗井和地库内的机房可于地库浇筑完成,甚至建筑物建成之后进行搭建,协调性良好,易于实现和施工;更优的,通过阀门和平衡阀和挑战热泵供水和回水的调控,可操作性强,使用便利有效。进一步优选地,所述供水管和所述回水管均设有排气阀。本技术方案中,排气阀可及时排出管道内的空气泡,降低了流体阻力,且避免了水力损失,为建筑物的住户带来良好的用户体验。进一步优选地,所述平衡阀设于两个所述第二阀门之间。进一步优选地,所述供水管包括沿高度方向布置的多个竖供水管、横供水总管和供水支管;多个所述竖供水管的一端与所述分水器连接,多个所述竖供水管的另一端与所述横供水总管连接;所述横供水总管与多个所述供水支管连接,多个所述供水支管与所述机房连通。进一步优选地,每一个所述竖供水管设有一所述第一阀门。进一步优选地,所述回水管包括沿高度方向布置的多个竖回水管、横回水总管和回水支管;多个所述竖回水管的一端与所述分水器连接,多个所述竖回水管的另一端与所述横回水总管连接;所述横回水总管与多个所述回水支管连接,多个所述回水支管与所述机房连通。进一步优选地,每一个所述竖回水管和每一个所述回水支管均设有一第二阀门。本技术提供的一种地埋管布置结构,能够带来以下至少一种有益效果:1、本技术中,将地埋管从地库的地面引入窗井,从而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因地库侧墙开洞对挡土墙结构应力的影响问题,且地面在建筑物中并不是承重结构,地面开洞不影响建筑物的结构强度;更优的,地埋管在建筑物未开始建造时便事先铺设在建筑物的下方,而后在浇筑混凝土形成地库地面时,现浇的混凝土围绕地埋管,等混凝土凝固后将实现地埋管的固定,从而使得窗井地面与地埋管固结在一起形成一整体,无需开洞,便于施工,易于实现且不增加建筑物的施工流程,缩短了建筑物的工期。2、本技术中,通过保护套管保护地埋管,避免浇筑地库施工过程中对地埋管的破坏,如混凝土模板的安装和拆卸,地库地面(包括窗井地面)混凝土流动或抚平过程中对其的冲击等,保证了地埋管的完整性和有效性。更优的,止水钢板的设置可有效避免地下渗水或结构冷凝水的上升而进入地库(或窗井)地面上,导致地库潮湿,甚至积水,影响室内环境,容易滋生病菌,影响建筑物的使用寿命。3、本技术中,位于窗井和地库内的机房可于地库浇筑完成,甚至建筑物建成之后进行搭建,协调性良好,易于实现和施工;更优的,通过阀门和平衡阀和挑战热泵供水和回水的调控,可操作性强,使用便利有效。排气阀可及时排出管道内的空气泡,降低了流体阻力,且避免了水力损失,为建筑物的住户带来良好的用户体验。附图说明下面将以明确易懂的方式,结合附图说明优选实施方式,对地埋管布置结构的上述特性、技术特征、优点及其实现方式予以进一步说明。图1是本技术的地埋管布置结构的一种实施例结构示意图。附图标号说明:11.供水地埋管,12.回水地埋管,13.分水器,141.竖供水管,142.横供水总管,144.第一阀门,15.集水器,151.竖回水管,152.横回水总管,153.回水支管,154.第二阀门,155.平衡阀,16.排气阀,17.钢塑接头,21.地井,22.沟槽,23.回填沙,31.保护套管,311.止水钢板,32.止水环,42.地库,411.窗井,4111.窗井地面,412.机房。具体实施方式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照附图说明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并获得其他的实施方式。为使图面简洁,各图中的只示意性地表示出了与本技术相关的部分,它们并不代表其作为产品的实际结构。另外,以使图面简洁便于理解,在有些图中具有相同结构或功能的部件,仅示意性地绘示了其中的一个,或仅标出了其中的一个。在本文中,“一个”不仅表示“仅此一个”,也可以表示“多于一个”的情形。在本文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地埋管布置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地埋管和地库的窗井;所述地埋管铺设于建筑物下方的建筑用地;所述地埋管远离热泵一侧的连接末端沿所述建筑物的高度方向贯穿所述窗井的窗井地面并突起于所述窗井地面。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地埋管布置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地埋管和地库的窗井;所述地埋管铺设于建筑物下方的建筑用地;所述地埋管远离热泵一侧的连接末端沿所述建筑物的高度方向贯穿所述窗井的窗井地面并突起于所述窗井地面。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地埋管布置结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保护套管,所述保护套管套设于所述连接末端的外侧;所述保护套管贯穿所述窗井地面,所述保护套管的外侧壁周设有径向延展的止水钢板,所述止水钢板埋设于所述窗井地面。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地埋管布置结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止水环,所述连接末端的两端分别套设有所述止水环,所述止水环埋设于所述窗井地面。4.根据权利要求1-3任意一项所述的地埋管布置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地埋管包括供水地埋管和回水地埋管;所述供水地埋管和机房之间沿水流方向依次设有分水器和供水管,所述供水管设有第一阀门;所述回水地面管和所述机房之间沿水流方向依次设有回水管和集水器,所述回水管设有第二阀门和平衡阀。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地埋管布置结构,其...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黄家敏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朗绿建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上海,3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