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扇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1946232 阅读:30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8-24 15:35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出一种风扇,包含第一壳体、第二壳体以及复位机构。第一壳体包含第一侧墙,第一侧墙具有第一导引部。第二壳体包含第二侧墙,第二侧墙具有第二导引部。第一导引部与第二导引部可滑动地衔接,并被配置以使第一壳体与第二壳体相向或反向移动。复位机构连接第一壳体,并被配置以推抵第二壳体远离第一壳体移动。本发明专利技术的风扇具有可变化容积。

Fan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风扇
本专利技术是有关于一种风扇,特别是关于一种风扇外壳。
技术介绍
一般的风扇具有固尺寸的外壳,若需要调整风量时,通常会通过调整转子的转速来调整所需要的风量,或是加大风扇尺寸。然而,在便携设备中,轻薄是必要的设计考虑,因此在风扇的选用时,就只能选用薄型风扇。然而,薄型风扇的性能受限于风扇的尺寸,因此在需要增加风量时,只能以提高风扇转速的方式来提供更大的风量需求,但是提高转速会使噪音大幅增加。若选用更大尺寸的风扇,虽然可以改善性能不足的问题,但会使产品的尺寸增加。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具有可变化容积的风扇。本专利技术提出一种风扇包含第一壳体、第二壳体以及复位机构。第一壳体包含第一侧墙,第一侧墙具有第一导引部。第二壳体包含第二侧墙,第二侧墙具有第二导引部。第一导引部与第二导引部可滑动地衔接,并被配置以使第一壳体与第二壳体相向或反向移动。复位机构连接第一壳体,并被配置以推抵第二壳体远离第一壳体移动。综上所述,本专利技术所提出的风扇,具有可变化的容积大小,可设置于多种不同尺寸的系统壳体之中。此外,本专利技术中复位机构的设计仅占据少量外部体积,且具有多种段位设计得以符合各种实务需求。为让本专利技术的上述特征和优点能更明显易懂,下文特举实施例,并配合附图作详细说明如下。附图说明图1A所示为依据本专利技术第一实施方式的风扇外壳处于展开状态时的立体图。图1B所示为图1A中的风扇外壳处于收合状态时的立体图。图2A所示为图1A中的风扇外壳的复位机构的侧视图。图2B所示为图1B中的风扇外壳的复位机构的侧视图。图3A所示为依据本专利技术第二实施方式的风扇外壳处于展开状态时复位机构的侧视图。图3B所示为图3A中的风扇外壳处于收合状态时复位机构的侧视图。图4A所示为本专利技术一实施方式的风扇外壳处于收合状态时复位机构的侧视图。图4B所示为图4A中的复位机构的抵靠部脱离第二凸块时的侧视图。图4C所示为图4A中的风扇外壳处于展开状态时复位机构的侧视图。图5A所示为本专利技术一实施方式的风扇外壳处于收合状态时复位机构的侧视图。图5B所示为5A图中的复位机构的抵靠部脱离第二凸块时的侧视图。图5C所示为图5A中的风扇外壳处于展开状态时复位机构的侧视图。图6A所示为依据本专利技术一实施方式的风扇外壳处于展开状态时复位机构的侧视图。图6B所示为图6A中的风扇外壳处于收合状态时复位机构的侧视图。图7A所示为依据本专利技术一实施方式的风扇外壳处于展开状态时复位机构的侧视图。图7B所示为图7A中的风扇外壳处于收合状态时复位机构的侧视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将以附图公开本专利技术的多个实施方式,为明确说明起见,许多实务上的细节将在以下叙述中一并说明。请参照图1A以及图1B。图1A所示为依据本专利技术一实施方式的风扇100的外壳处于展开状态时的立体图。图1B所示为图1A中的风扇100的外壳处于收合状态时的立体图。如图1A以及图1B所示,本专利技术提出一种风扇100,其包含第一壳体110、第二壳体120以及复位机构130。第一壳体110包含第一板体111、第一侧墙112以及第三凸块113,其中第一侧墙112具有第一导引部112a。第二壳体120包含第二板体121、第二侧墙122、第一凸块123以及第二凸块124,其中第二侧墙122具有第二导引部122a。第一导引部112a以及第二导引部122a可滑动地衔接,并被配置以使第一壳体110与第二壳体120沿着第一方向A1相向或反向移动。复位机构130连接第一壳体110,并包含推抵部131、挡止部132以及抵靠部133。复位机构130通过推抵部131将第二壳体120推离第一壳体110,并通过挡止部132避免第一壳体110完全自第二壳体120脱离。复位机构130用以调整第一壳体110以及第二壳体120的相对距离,风扇100的整体体积亦会随之改变。在一实施例中,图1A所示的风扇100的外壳处于展开状态,而图1B所示的风扇100的外壳处于收合状态。因此,图1A以及图1B所示的风扇100具有可弹性调整的容积。因此,风扇100可以设置于多种具有不同尺寸规格的系统壳体之中。如图1A所示,风扇100的外壳在展开状态时,第一侧墙112的第一导引部112a与第二侧墙122的第二导引部122a部分地互相抵靠。而如图1B所示,风扇100的外壳在收合状态时,第一侧墙112的第一导引部112a与第二侧墙122的第二导引部122a整体互相抵靠。第一壳体110与第二壳体120的距离改变时,第一侧墙112以及第二侧墙122都会通过第一导引部112a以及第二导引部122a彼此抵接,藉以避免气流经由第一导引部112a与第二导引部122a之间的间隙径向(亦即,垂直于第一方向A1的方向)溢流出风扇100。请参照图2A以及图2B。图2A所示为图1A中的风扇100的复位机构130的侧视图;而图2B所示为图1B中的风扇100的复位机构130的侧视图。如图2A以及图2B所示,风扇100的复位机构130为扭簧,其除了推抵部131、挡止部132与抵靠部133之外,还包含连接部134。推抵部131与抵靠部133为杆型结构,连接部134为弹性结构,而推抵部131与抵靠部133经由连接部134连接。挡止部132连接至抵靠部133远离第一壳体110的一端。在本实施方式中,连接部134为环形结构,其轴心方向垂直于第一方向A1。在本实施方式中,连接部134仅叠绕一圈,因此当其平贴设置于第一壳体110的第一侧墙112时,并不会由第一侧墙112侧向突出过多距离。借此,即可有效缩减风扇100整体在系统壳体内所占据的侧向空间。如图2A所示,环形的连接部134套设于第三凸块113。推抵部131由连接部134延伸至设置于第二壳体120的第一凸块123。由于连接部134为弹性结构,其会施加力矩于推抵部131,使推抵部131推抵第一凸块123,并进一步将第二壳体120相对第一壳体110抬升,致使第一壳体110与第二壳体120相对展开。而如图2B所示,在对第二壳体120沿着第一方向A1施加朝向第一壳体110的外力F,且上述外力F大于连接部134所提供的力量时,推抵部131会往第一壳体110的方向位移,使得第一壳体110与第二壳体120的相对距离缩小。如图2A以及图2B所示,推抵部131在远离连接部134的一端还包含卡勾部135。另外,本实施方式中的第一凸块123实质上呈L字型。卡勾部135相对推抵部131朝向第二壳体120弯折。在第一壳体110与第二壳体120发生相对位移的过程中,卡勾部135会卡入第一凸块123与第二侧墙122之间,因此可防止推抵部131离开第一凸块123而无法达到推抵第一凸块123的功能。如图2A以及图2B所示,抵靠部133的一部分实际上平行于第一方向A1。由于连接部134为弹性结构,其会施加力矩于抵靠部133,使抵靠部133沿着垂直于第一方向A1的第二方向A2推抵设置于第二壳体120上的第二凸块124。因此在第一壳体110与第二壳体120发生相对位移的过程中,第二凸块124与抵靠部133可滑动地互相抵靠。另外,本实施方式中的第二凸块124实质上呈L字型。当第一壳体110与第二壳体120发生相对位移时,抵靠部133会卡入第二凸块124与第二侧墙122之间,因此可防止挡止部132离开第二凸块124的动作路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风扇,其特征是,包含:第一壳体,包含第一侧墙,所述第一侧墙具有第一导引部;第二壳体,包含第二侧墙,所述第二侧墙具有第二导引部,其中所述第一导引部与所述第二导引部能滑动地衔接,并被配置以使所述第一壳体与所述第二壳体以同向或反向移动;以及复位机构,连接所述第一壳体,并被配置以推抵所述第二壳体远离所述第一壳体移动。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风扇,其特征是,包含:第一壳体,包含第一侧墙,所述第一侧墙具有第一导引部;第二壳体,包含第二侧墙,所述第二侧墙具有第二导引部,其中所述第一导引部与所述第二导引部能滑动地衔接,并被配置以使所述第一壳体与所述第二壳体以同向或反向移动;以及复位机构,连接所述第一壳体,并被配置以推抵所述第二壳体远离所述第一壳体移动。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风扇,其特征是,所述第二壳体包含第一凸块,所述第一凸块设置于所述第二侧墙,且所述复位机构包含推抵部,所述推抵部被配置以推抵所述第一凸块。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风扇,其特征是,所述第一凸块为L字型,所述推抵部延伸至所述第一凸块以及所述第二侧墙之间。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风扇,其特征是,所述第二壳体包含第二凸块,所述第二凸块设置于所述第二侧墙,且所述复位机构包含挡止部,所述挡止部连接所述推抵部,其中所述挡止部位于所述第二凸块远离所述第一壳体的一侧,并被配置以供所述第二凸块抵靠。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风扇,其特征是,所述复位机构还包含抵...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林星晨邱英哲
申请(专利权)人:华硕电脑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中国台湾,7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